即將開學了,新生活展開對孩子及家庭都是挑戰和衝擊。
好多的父母,都曾為了孩子要念那間學校傷透腦筋。
要就讀明星學校,需要多早之前遷戶籍? 幾歲開始學英文,要不要念雙語甚至全美語學校? 那間安親班才是最好? 放學後要安排什麼才藝? 正式開學前要上先修班、正音班以免跟不上別人嗎?一大串的問題應該在每個為人父母心中都曾經盤旋過,經過收集資訊、深思熟慮,最後各自做出不同的選擇。
就我的生活經驗觀察,大多數的家長,仍傾向於想盡辦法擠進明星學校,給孩子安排諸多才藝課,重視額外的美語補習(可能有些是為了去國外發展)。
我的2個孩子總有一天也要面對這些選擇,我經常在想,時代變化如此之快,我們小時候的學習經驗顯然已經不適用於當代,未來更不可知。那麼,做家長的就這麼有把握給孩子的安排(讀好學校、學才藝、補習)是最好的嗎?
無論小孩的氣質個性喜好如何,跟隨多數人的選擇以拿到好成績為目標,就是迎向成功幸福人生的第一步嗎?
我深深的存疑。
在 AI可能淘汰許多工作的未來,台灣的升學主義成績至上思維,卻驚人地和30年前我的學生時代相差無幾!
做父母的無非想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將來,可是要怎麼做才會更接近這個理想?
目前我也沒有答案,只能多讀點書了。
大前研一給父母的話
<<教出孩子的生存力:大前研一給父母的24個教養忠告>>
這本書是日本知名管理學與經濟學家大前研一,少見無關財經商管,而是教養類型的書。
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把孩子養成「可以自食其力的大人」。讓孩子不管在世界哪一個角落,都能靠自己掙一口飯吃。培養孩子這樣的「生存力」,就從家庭教育開始。
這是他的核心思想,也是他實踐在2個兒子身上的教育法。無關乎智力、才能,每對父母養育孩子最重要的成就,是讓他能「獨立存活於世」,照顧好自己。
仔細想想,真的很有道理。如果一個人在年輕時取得了成就,卻在中途遭遇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是中年時擁有地位、頭銜,卻因貪念走了歪路一敗塗地;或是在家庭庇蔭下因為不懂管理財富到老年無法養活自己……這樣的結果,還算是教養的成功嗎?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核心的能力、價值觀、道德觀,會影響所做的選擇,和面對事物的態度。
以下為好文節錄:
一個人的成長如果發展不均衡,就無法過美好人生。公司、家庭、社會、自我,對這四件事都要抱持相同的責任感。
仔細觀察孩子,認真思考合適的教育方法,盡力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心的家。不要只告訴孩子去做什麼,而是站在孩子立場,用心觀察,關心孩子「想做什麼」,讓孩子自己思考,以最合適的方式支持。小孩雖然是自己所生,但是孩子和父母是不同的個體,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和特質,思考什麼樣的做法才是對他們最好。
為了不讓孩子受傷,什麼都不讓他做,是最不可取的做法。累積許多經驗,可以提高判斷事物的能力,如果缺乏這種能力,人生是無法順利的。就算父母反對,孩子還是會做。與其如此,不如以這個事實為前提,讓親子之間的對話保持活絡,這不僅是為了父母好,也是為孩子好。
沒有才華的人進了好學校,可能會陰錯陽差進了好公司。但在好公司裡,沒有才華的人處境只會格外悲慘,因為同事全都是比自己更有才華的人。
看出孩子真正的特色和長處,是父母的責任。每個人至少要有一、兩項過人之處,以及自己值得推荐的地方,並且,只要做人誠實或待人親切,善加利用自己的這些特質,同樣可以過活。
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給予沒有自信的孩子活下 去的自信。一切都得開始於傾聽孩子的想法,把孩子當成一個個人去理解。如果最後你無法贊同孩子的想法,便告訴他你身為大人的想法,如果孩子仍舊堅持己見,這時「責任」便會移轉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說要自己負責,想走自己的路,父母應該給予「祝福」才是。
在新時代,對滿腦子裝著舊知識的人大為不利,長者唯一能做的,就是抱著虛心的心態,暫且忘記至今所學,去學習新的知識。
現代所需的英文能力,是看著對方,聽對方說話,理解對方的意思。與人對話,即時性是最重要的關鍵。
在這個時代,要活下去,不是靠知識,要靠特殊技能。
如果不能打造出自己認可的家庭,就代表夫妻倆的第一個事業以失敗告終,就算你在公司飛黃騰達,也不過是無根的浮萍,沒什麼意義,不是嗎?
把自己的人生,想成是從今天開始,今天的自己是明天的原點,今天的生存方式,會決定你的明天。在所有的一切都劇烈變動的世界,要承受變動,你必須隨時客觀地審視自己,做出改變。要踏進這樣動蕩的社會,一個安定的平凡家庭會成為你的支柱。
--------------------------------------------------
- 書名:教出孩子的生存力:大前研一給父母的24個教養忠告
- 作者:大前研一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年: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