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之語 61 |離開傷痛的身份,選擇成為你想成為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幾年前,我遇過一位個案。她坐在我面前,
聲淚俱下地傾訴原生家庭對她有多不公平。
每一個字都帶著壓迫、失望和受傷的痕跡,
她說話的方式如此真切,讓我一度以為這些事情像是昨天才發生的一樣。

但當我進一步詢問,才發現她早已和原生家庭斷絕聯繫超過十年了,
那一刻我其實很震撼,過了那麼久,她仍然活在那個早已結束的故事裡。

是的,那些傷是真的。
那些不被愛、不被理解、不被允許的經驗,都曾經深深刻劃在她的生命裡。
但更讓我心疼的是,即使身體早已遠離了那個家,她的靈魂卻從來沒有真正離開過。
她還是那個在原生家庭裡受傷的小孩,活得就像那一切還沒結束一樣。

而她不是唯一一個這樣的人。
我們有多少人,其實早就離開了那些讓我們痛苦的場域,
不論是家、是某段關係、是某個讓我們無法呼吸的環境,
但我們的靈魂,卻始終還留在那裡。

我們繼續以受害者的身分說話、行動、活著,
將過去的經驗當作現在的現實,把曾經發生的事情,變成「我是誰」的定義。

而這就是困住我們的最深魔法,
我們以為那是「記憶」,其實我們活成了那段記憶本身。

我們以為我們只是在說出自己的傷,
但每一次訴說,都讓那個身分變得更加真實、更加穩固。
直到有一天,我們不再知道,除了繼續扮演那個受傷的角色,我們還可以是誰。

為什麼會那麼難放下受害者身分?
因為那是我們生命中,曾經最清晰的身分定位。

那是一種說得出口的痛,是一種可以得到理解的脈絡,
你可以說:「你看,我受過這麼多的傷,我才會變成現在這樣。」

在這個敘事裡,我們彷彿獲得了一種正當性,
可以悲傷、可以憤怒、可以掙扎,可以什麼都不想做,
因為我曾經被對待得如此不公、我曾經受到那麼多的傷害。

受害者的身份像是一個永久的「免責牌」,
只要能說「都是因為我童年受創」「都是因為我受過那些傷」
就可以不用為現在的選擇負責,不用面對改變的困難,
也不用承認自己可能有能力創造不同的人生。

而且,受害者身分還有一個隱藏的好處:它能獲得同情和關注。
有些人潛意識裡發現,扮演受害者是自己能得到愛和關懷的唯一方式,
所以即使痛苦,他們也不願意放手。
是因為害怕放下之後,自己就什麼都不是了。

如果不再是那個從小受盡委屈的人、不再是那個曾經被背叛、被遺棄、被壓迫的人.
那我到底是誰?我還值得被愛嗎?我還能被理解嗎?還有人會聽我說話嗎?

大部分人寧願待在可以預測的痛苦裡,也不要未知的自由。
受害者的身分,雖然沉重、痛苦,卻是一個「確定的角色」.
它給了我們某種穩定感、一種可以繼續待在原地的理由。

而一旦放下,就像從一個熟悉的舞台上走下來,
你不能再重複舊台詞,不能再用舊劇本過活。
你必須重新選擇,而這對許多人來說,是極度恐懼的。

當你放下受害者身分的那一刻,你也需要放下等待被拯救的幻想,
你不再能責怪他人、責怪命運、責怪過去。
你必須開始對自己負責,開始選擇,開始創造。

你會發現,那些你一直覺得「被奪走」的人生,其實從來沒被奪走過,
你只是還沒拿回來。

那麼,如果你願意開始轉換這個身分,該從哪裡開始呢?

你不用「原諒加害者」,更不是從「告訴自己應該要放下」開始,
真正的轉換,永遠不是用壓抑自己來達成的。

第一步,是承認你曾經真的受過傷。
不是嘴巴說說的「我知道啦過去就過去了」,
而是深深地看著那個曾經的自己:是的,你受過委屈,你被背叛過,你好努力地活過那段時間。你痛過、哭過、恨過、也曾經想結束一切。

你有權利記得這一切,因為那是你靈魂的一部分,
但同時,你也有權利不再讓這一切定義你。

第二步,請溫柔地告訴自己:「那段日子已經過去了,我現在有新的選擇了。」
你可以練習用不同的方式敘述你的故事:

不是「我就是這樣,因為我小時候……」  
而是「我以前是那樣,因為那時候我沒有選擇。但現在我有了新的意識,我可以走出不同的路。」

這中間,你可能會反覆地想回去原本的敘事,因為那裡比較熟悉,比較安全。
你甚至可能會在「離開受害者身分」的過程中,感覺到強烈的失落、空虛、或者孤單。

這些情緒都沒有錯,請你慢慢地、溫柔地陪著自己。
你不是在否定你的過去,而是在承認:你不需要再用那個過去,來證明你存在的價值。
這是一個靈魂成熟的開始。

真正的自由,是你不需要否認自己受過傷,但你可以清楚知道:
那已經過去了,我已經不在那裡了。

這不是逃避,也不是催眠自己一切都好了,你內在有一個非常清楚的覺知在說:
「我知道那是我曾經經驗過的,但我現在已經不在那裡了。」

這個轉變會發生在非常細膩的時刻,當你再次遇到類似情境時,
身體可能還是會反射性地緊繃起來,但你會比以前更快地察覺。
你又聽見某個熟悉的語氣,可能還是會引起你過往的恐懼,
但這次你多了一點距離,多了一點選擇的空間。
也許是你看著曾經那個充滿恨意的自己,突然理解了那背後的委屈與孤單,
心裡升起一種從沒體會過的慈悲。

自由,不是你忘記了那一切,而是你知道:
你不再被那一切掌控,你不是從受傷的劇本裡逃出來,
現在,你重新拿回了書寫劇本的筆。

你可以選擇不再演那個角色,
不是因為那段過去不重要,而是你終於知道:
我值得一個新的身分,一個不再綁在傷痛裡的自己。

當你真的放下那個身分的時候,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你可以是那麼多不同的樣子。
你可以喜歡某些東西、擁有新的喜好、建立新的關係、做出過去不曾想像的決定,
你甚至會開始好奇:「如果我不是那個受害者,那我想成為誰?」

那才是自由,不是用力切割過去,
而是讓曾經的你成為你完整故事的一部分,卻不再主導你的未來。

從源層的視角來看,每一次深刻的傷痛,都不會是一場「無意義的苦難」。

靈魂不會無故把你丟進黑暗裡,
它之所以讓你經歷那些痛苦、那些委屈、那些好像永遠走不出的情境,
往往是因為有一個比痛苦更深的禮物藏在其中。

那份禮物,也許是讓你記得什麼是尊嚴;
也許是讓你學會為自己說「不」;
也許是讓你能在未來接住別人時,擁有真正的同理與力量;
也許,是讓你在斷裂中,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靈魂知道你會掙扎、會憤怒、會無法理解,
但祂也知道,你終究會醒過來,
而那個醒來的你,不會再是當初那個無助的小孩,
而是能夠選擇、能夠創造、能夠照見自己內在光芒的主體。

你所經歷的,不是你是誰的證明,而是你將成為誰的原料。

真正的自由,不是那些事情沒有發生過,
而是你走過之後,不再需要靠著那段傷痛來定義自己是誰。

你開始有能力說:「我知道我曾經受過傷,但我也知道我不再只能是那個受傷的人。」「我可以選擇,我可以創造,我可以重新成為我自己。」

而這就是靈魂安排這一切的初衷,
你不是為了受苦而來,你是為了在走過苦難之後,拿回真正的主權而來。

所以,請你緩緩地問問自己,我還需要用那段傷痛來定義我是誰嗎?
我還願意每天活在那個早已結束的故事裡,讓過去的角色,決定我今天能不能自由地選擇嗎?

你可以對自己說:「我走過那裡,但我已經不在那裡了。」
你可以慢慢鬆開那些纏繞你多年的枷鎖,
你可以決定今天開始,用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愛,來對待你自己。

這世界不會因為你選擇自由,就否定你曾經受過的苦.
但當你放下那個傷痛的身分,你終於能走向那個你真正渴望成為的自己。

你不是那個被定義的角色,你是那個寫故事的人.
你曾經忘記這件事情,但現在你可以想起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oMa Mua・Sena'Roa-EL
16會員
154內容數
RoMa Mua・Sa'Ra'Luen・Sena'Roa-EL 一個擁有呸掉孟婆湯權限的靈魂,在地球身體裡面,寫下的那些給你的文字。
RoMa Mua・Sena'Roa-EL的其他內容
2025/08/26
有時候,你覺得你快想起來了, 好像就在那個呼吸之間、那場靜坐之後、 某一篇文章、某一段話語進入你的腦海裡時,你差一點就記得了。 你差一點就要記得:你不是這個名字、這份工作、這段關係, 你不是你媽說的那種孩子,也不是社會說你應該變成的大人。 你只是……還記不起來你本來是誰。 然後你開始懷疑:是不是
Thumbnail
2025/08/26
有時候,你覺得你快想起來了, 好像就在那個呼吸之間、那場靜坐之後、 某一篇文章、某一段話語進入你的腦海裡時,你差一點就記得了。 你差一點就要記得:你不是這個名字、這份工作、這段關係, 你不是你媽說的那種孩子,也不是社會說你應該變成的大人。 你只是……還記不起來你本來是誰。 然後你開始懷疑:是不是
Thumbnail
2025/08/26
你會呼吸、會行走、擁有情緒和記憶,所以你覺得你「活著」,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可能只是某個系統設計給你的「感覺」? 就像一部程式為你打造的大型虛擬實境, 讓你以為你在選擇、你在經歷、你的愛與恨,都是「自由意志」的展現。 這不是陰謀論,這是每一個醒來者最初的震撼。 就像《駭客任務》的主角尼歐那樣,
Thumbnail
2025/08/26
你會呼吸、會行走、擁有情緒和記憶,所以你覺得你「活著」,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可能只是某個系統設計給你的「感覺」? 就像一部程式為你打造的大型虛擬實境, 讓你以為你在選擇、你在經歷、你的愛與恨,都是「自由意志」的展現。 這不是陰謀論,這是每一個醒來者最初的震撼。 就像《駭客任務》的主角尼歐那樣,
Thumbnail
2025/08/25
從小我就是高敏人,好像很自然的,就算沒有被要求, 也會自動去承接那些來自別人的期待。 因為比較敏感,比較懂事,比較早熟,比較讀得懂空氣, 所以我很自然地學會了看氣氛、察言觀色、調整自己來配合他人, 久而久之,我變成了一個「很會扮演角色的人」。 無論是「乖孩子」、「好同事」、「值得信賴的靈性工
Thumbnail
2025/08/25
從小我就是高敏人,好像很自然的,就算沒有被要求, 也會自動去承接那些來自別人的期待。 因為比較敏感,比較懂事,比較早熟,比較讀得懂空氣, 所以我很自然地學會了看氣氛、察言觀色、調整自己來配合他人, 久而久之,我變成了一個「很會扮演角色的人」。 無論是「乖孩子」、「好同事」、「值得信賴的靈性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像是個情境題,看完後你能比較同理誰呢? 又該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 A在離職後的3月,又與論及婚嫁的同居男友分手,身在異地,頓時沒了去處,家裡整天吵吵鬧鬧的母親更不是她的避風港,令她完全不想回家投靠父母,她馬上想到了爸媽的大學同窗好友邱阿姨也住在這城市,每年逢年過節都有去拜訪,小時也都喊乾爸乾媽長
Thumbnail
這像是個情境題,看完後你能比較同理誰呢? 又該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 A在離職後的3月,又與論及婚嫁的同居男友分手,身在異地,頓時沒了去處,家裡整天吵吵鬧鬧的母親更不是她的避風港,令她完全不想回家投靠父母,她馬上想到了爸媽的大學同窗好友邱阿姨也住在這城市,每年逢年過節都有去拜訪,小時也都喊乾爸乾媽長
Thumbnail
距離小孩在保母家受重傷已經滿一年,去年此時的我正處在極度震驚及悲痛中,每天要很努力才能勉強維持生活作息,實在很難回想當時是如何活過來的。 如今一年過去了,當我漸漸接受小孩受到保母虐待的事實,放下誤信壞人的自責感,心理狀態也變得更堅強,我才終於敢回顧去年和先生在Line上的對話,嘗試拼湊出那段
Thumbnail
距離小孩在保母家受重傷已經滿一年,去年此時的我正處在極度震驚及悲痛中,每天要很努力才能勉強維持生活作息,實在很難回想當時是如何活過來的。 如今一年過去了,當我漸漸接受小孩受到保母虐待的事實,放下誤信壞人的自責感,心理狀態也變得更堅強,我才終於敢回顧去年和先生在Line上的對話,嘗試拼湊出那段
Thumbnail
一位從未打擾敝人在下我的優質生母捎來簡訊,簡單說明母女有點衝突接著詢問在校狀況。生母提到安親班轉述女兒會邊看韓團照片邊寫作業,因此跟生父認為是否是因為沉迷韓團造成。舉手之勞沒問題的,只要有空有心情並且半獸人要配合回答人類語言都沒關係,反正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包山包海包生兒子,服務業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事實。
Thumbnail
一位從未打擾敝人在下我的優質生母捎來簡訊,簡單說明母女有點衝突接著詢問在校狀況。生母提到安親班轉述女兒會邊看韓團照片邊寫作業,因此跟生父認為是否是因為沉迷韓團造成。舉手之勞沒問題的,只要有空有心情並且半獸人要配合回答人類語言都沒關係,反正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包山包海包生兒子,服務業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事實。
Thumbnail
小時候因為媽媽而哭泣,總與責罵有關,20歲那一年哭泣,卻只是因為一句話。 「從現在開始,媽媽不管妳了。」 談論到媽媽,心情往往複雜的。 小時候對於媽媽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 看不慣媽媽在家庭裡受委屈,但是又習慣了她百般將就 ; 不喜歡媽
Thumbnail
小時候因為媽媽而哭泣,總與責罵有關,20歲那一年哭泣,卻只是因為一句話。 「從現在開始,媽媽不管妳了。」 談論到媽媽,心情往往複雜的。 小時候對於媽媽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 看不慣媽媽在家庭裡受委屈,但是又習慣了她百般將就 ; 不喜歡媽
Thumbnail
這是一名母親以遺族的身份,與在十二歲選擇自我了結的兒子,漫長並讓人心痛的無盡對話。
Thumbnail
這是一名母親以遺族的身份,與在十二歲選擇自我了結的兒子,漫長並讓人心痛的無盡對話。
Thumbnail
『甚至對任何一個孩子來說,就像從寄養家庭的關係離開,卻沒有下一個家庭接手。我想難度就是這麼高。』
Thumbnail
『甚至對任何一個孩子來說,就像從寄養家庭的關係離開,卻沒有下一個家庭接手。我想難度就是這麼高。』
Thumbnail
我:「我一點,也不想變成我母親那樣。 她的行為對我造成的任何困擾,我都記下來了。 盡我所能不要變成她那樣的人。」
Thumbnail
我:「我一點,也不想變成我母親那樣。 她的行為對我造成的任何困擾,我都記下來了。 盡我所能不要變成她那樣的人。」
Thumbnail
自我有記憶以來,母親就是一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快速翻篇的人。即使青春期的我叛逆又不容世俗,總是衝撞權威又經不起評判,卡在自己的迴圈動彈不得。但母親從沒有放棄與我溝通,在夜深人靜、獨自啜泣的陽台角落,他總在與我爭執後默默伸出手,理性的分析他生氣的原由,教我做人處事
Thumbnail
自我有記憶以來,母親就是一個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快速翻篇的人。即使青春期的我叛逆又不容世俗,總是衝撞權威又經不起評判,卡在自己的迴圈動彈不得。但母親從沒有放棄與我溝通,在夜深人靜、獨自啜泣的陽台角落,他總在與我爭執後默默伸出手,理性的分析他生氣的原由,教我做人處事
Thumbnail
分享兩個故事,聊聊面對傷害和委屈時的復仇情緒,以及如何抉擇復仇或放下的兩種選擇,真正從心靈脫離痛苦。
Thumbnail
分享兩個故事,聊聊面對傷害和委屈時的復仇情緒,以及如何抉擇復仇或放下的兩種選擇,真正從心靈脫離痛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