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墮此獄,從初入時,至百千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除非業盡,方得受生,以此連綿,故稱無間。」
電影《無間道》的開場白,像是一種宿命的宣告。
直到片尾,陳永仁對劉健明說出那句:「我想做好人。」
隨即回眸,那一眼卻成了他在戲裡的最後一面。這一幕不僅是角色的終結,更像是對觀眾的叩問:人要如何才能逃出自己的「無間」?
換位思考與「婦人之仁」
《無間道》我在影音串流上反覆看了不下五次,每一次都有新的體悟。
我曾有一位敬重的老師告訴我:「每個人都有他做事的邏輯和方法。」
這句話讓我對「換位思考」產生疑問。網路上、心靈導師們總愛高喊要設身處地,但我們真的需要替每個人思考嗎?
對重要的人,換位思考是出於真心的體諒;然而對陌生人、甚至利益衝突者,過度的同理往往淪為「婦人之仁」,最終只會把自己拖進另一層「無間地獄」。
勝敗與歷史的偏見
歷史永遠由勝利者書寫。周瑜在赤壁大敗曹操,與諸葛亮登岸對酌:「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他們舉杯慶功,而曹操卻只能飲恨敗北。
勝敗的兩端,寫下的是完全不同的敘事。
這讓我想起一部養老院的訪談紀錄。近百位垂暮老人,談到人生最大的遺憾時,不約而同地說:不要那麼認真地活著。
他們最美好的歲月,九成都獻給了工作。當代網路流行語說:別在青壯年就活成養老院裡的樣子。但這群老人卻恰恰相反,他們希望自己當年能揮霍更多青春。
《Die with Zero》一書稱之為「過度延遲享受」。
延遲享受與及時行樂,並非零和遊戲,而是一種比例的分配。只是這個比例,往往被環境、年齡與思維所左右,使得身在其中的人永遠看不清真正的答案。
科技業的「無間」
過去我在科技業、顧問業打滾,對所謂「科技金手銬」有深刻體會。
帳面的數字、孩子的成就、生活的豪奢……這些原始慾望驅使著人們不擇手段,去追逐更高的目標。那畫面很像實驗裡的烏托邦白老鼠:搶錢、搶糧、搶伴侶。
然而,我不禁自問:這些陷在「金手銬」裡的同事們,真的快樂嗎?
我裸辭之後的第一個感受是:我終於不再是時間的奴隸。
過去,時間像是被工作綁架:到點要做什麼事、要去哪裡、要交什麼費。
而當我奪回時間的主權,我才發現——只要自己規劃紀律,確保走在自己想走的道路上,就能自由。
自由與自律
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生活模式。我也找到屬於自己的模式。回頭看,曾經的彎路並非浪費,而是為現在的生活做的準備。
但我也深知,看似自由的前提,是自律。這是鐵一般的真理。
若你也想探索自由工作的可能,或許我們能交流,一起尋找屬於你理想生活的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