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原本要看的書籍是《80/20法則》,然而可惜的是我並沒有把書看完。

堆積如山的書,與生無可戀的臉
由於大腦「吃不下去」這本書,這篇文章想寫的是如何選書。
目錄
1)為什麼買了這本書?
2)本書為什麼難讀?
3)如何選到對的書?
4)「讀書」vs「閱讀」:被動與主動的區別
5)結語:選對書,讓閱讀成為樂趣
1)為什麼買了這本書?
幾年前曾聽過「80/20法則」,加上這個月在書店時間倉促,光是看到書名就沒多做考慮,將這本書買下來了。以前看書的經驗告訴我,不管是多麼暢銷或是任何人推薦的好書,在購書之前務必「閱讀過書的內容」,否則很有可能抱回家的是你不想看的書,而本次的經驗再次驗證,最好是不要跳過這個步驟。
2)本書為什麼難讀?
本書分為多個章節,每個章節再分為零散的小主題,大部分以短篇幅闡述一個新的概念。這種零碎的結構,讓我在閱讀時感到吃力。此外在每個小主題結束前,作者多數會提出一個提問式結語,例如:「你想要成為勤奮的A或是懶惰的B?」,這類重複的論述方式,漸漸讓我對本書失去了興趣。
3)如何選到對的書?
如果你也曾經歷過買書後不想看完,或是興起買了許多書卻擱置著沒動力看, 或許可以不要歸咎為缺乏意志力或耐心,要避免這種自我打擊的解決方法,就是買書前「務必先閱讀過那本書」。

青年小心翼翼的翻開書頁,因為他知道:這可能是他今年唯一「閱讀」的一本書。
再次強調選書的重點就是要試讀。可以的話至少看個25頁左右,讀完後如果覺得:「還不錯」或好奇「它接著說什麼?」,此類的閱讀感受,那這本書就可以考慮將它帶回家,再用最簡單和容易執行的方法,將那本書按自己的步調看完。(延伸閱讀:原子習慣的重點筆記)。
至於要如何快速的瀏覽書籍?首先,可以先看標題、作者簡介、書背摘要、內頁的目錄、接著就是書本的內容。
4)「讀書」與「閱讀」的區別

書堆中苦惱的男孩:「昨天看的動漫,為什麼主角就死了呢?」 vs 字行間微笑的女孩:「我的書本裡沒有數學題,只有王子為公主編制的星空。」
寫完論文人生重獲自由接著踏入職場後,去誠品閱讀也成了我的生活習慣。喜歡閱讀的原因,並非因為我「讀書」特別厲害,除了因I人的性格以外,我想這當中還有個重要的因素是,我認為「讀書」與「閱讀」是有所區別的,由此閱讀對我來說不是折磨,或可以說是有趣。
什麼是「讀書」?
我們從小到大接觸到的「讀書」,多數時候是體制下的被動行為。作為學生時,讀書是為了應付考試、完成作業或取得學位。該讀什麼書、什麼時候讀,很多時候都是由學校或老師規定的。所以,無論是否有興趣,我們在讀的是「需要」讀的書,這也讓我們也學會了「讀書很痛苦」,因為在做的是「應該做的事」,而非發自內心想要做的事。
什麼是「閱讀」?
閱讀,可以是個人化的主動行為。無論是新聞、網路文章、小說、雜誌或學術期刊,我們可以選擇任何有興趣的內容,不受體制或規定的約束。閱讀,是出於自願與好奇心、尋找特定的資訊、探索興趣,或純粹為了娛樂,目的是由你自己定義的。
因此從體制性框架的角度可以看到,大部分時候「讀書是被動的」,而「閱讀是主動的」。雖然,這並非絕對。一個學生在體制內也能主動地讀書,並從中找到樂趣;同樣的,個人也可能被動地瀏覽網路文章而沒有任何思考。
幸好,我們終究會離開被社會規範的「讀書體制」。不再受體制束縛的時候,要「讀什麼書」或是「閱讀什麼雜誌」,都是自由的。
可惜的是畢業後,我們對「讀書」仍保有「讀書是為了考試」的既定認知,「讀書很痛苦」對部分的人來說已根深蒂固。
殊不知,我們真正不想參與的,或是體制所強加的讀書方式,而不是「閱讀」本身。
「吃不下去」時,就換本新書
有時候,我們想學新的知識例如投資理財,找了許多書名很厲害的書,但是看了沒幾頁,就感覺看不下去了。或許你會認為,那是因為自己理解能力不夠,但我想有時也並非是個人問題。這也有可能是書籍本身的翻譯很硬、作者的論述、撰寫方式、風格、或是跨領域的書籍,專業名詞看起來很嚇人。
這時候同樣的放下這本厲害的必讀書、暢銷書,當同樣的主題換個不同的書來看時,閱讀的體驗可能就不同了。
其實,有可能閱讀並不無聊,只是你需要找到大腦「吃得下去」的書而已。
5)結語:選對書,讓讀書成為樂趣
看書,終究是場個人體驗,如同別人說好吃的東西,未必合你的胃口
什麼才是好書?別人推薦的書不是,暢銷書不是,「你喜歡看的,對你有幫助的才是。」
文末,希望我對「讀書」與「閱讀」的觀點能對你有所啟發,也希望來自「小草的書房」的書評,能成為你閱讀的開啟鍵,不管是網路試讀,或者是個人比較推薦的實體書閱讀,都希望你可以去實際體驗,找到你有興趣看的書。
本文純粹分享我的閱讀方法與心得,如果有任何想法也歡迎你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