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嗆老師,又衍生出打罵教育跟愛的教育的爭議。留言其實把問題都說出來了,可是有意義的留言都被淹沒,很可惜。
我反對體罰,但是我沒那麼聖人,我也會想打人。我支持愛的教育,可是我也沒那麼偉大,因為愛的教育執行起來常常像個屁。這就是現場與實務的差別,那些專家真正面臨問題學生,也沒那麼厲害!你真的有本事對一個學生嘔心瀝血,那第二個?第三個?你有多少心力面對處理不完的學生。
公司上班也一樣,道理是道理,執行是執行!無法執行的就算是真理都是屁。為什麼那麼多專家學者輔導企業都失敗,現實不是那麼美好的,會去上專家課的學生都是上進、有潛力、有想法的學生,來到現場面臨的是知識水平落差極大、生活背景不同、或是根本不想改變的人。你以為你說人話,別人覺得你說的是屁話。
方法不會適用於每個人,尤其是生活背景落差很大的人。
以前參與社團的時候,一直覺的"執行"很重要,主旨跟目的是敷衍照抄的屁話!長大之後才發現,主旨目的才是重點,因為執行方法可以千變萬化,跟法律一樣,只要"目的"不對,執行方法制定的再明確,都有無數個漏洞能鑽。
愛的教育是執行方法,不是目的!打罵體罰是執行方法,不是目的。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使用不同的手段,但不要把手段當成目的。
愛得教育,弄不好就是情勒,就是用上位者的道德光環去灌輸觀念。打罵弄不好就是暴力,拳頭大的人說話就是道理。目的很難傳承,但是手段很容易模仿。
迎新活動,為了訓練大家表達能力、自我介紹、展現自己,會安排一些破冰活動。破冰活動難免會有一些肢體接觸。隔年,只剩下破冰活動與肢體接觸。再隔年,只剩下肢體接觸。再隔年,變成學長姊看上哪個學弟妹示範肢體接觸。再來,變成卡油肢體接觸。
原本的新生依舊害羞,原本的自我表達訓練已經消失,只剩下活潑的同學和玩的開心的學長姐與一群覺得不舒服被迫參加的學員和認同"原來以後可以這樣玩"的學員。
手段不是問題,問題在於達成目的了嗎?
吵鬧的時候,你的目的是停止吵鬧。打一頓就停止了!粗暴有效!
但如果你的目的是讓他學習控制情緒,了解在不同的場合裡應該要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與問題,那就不是打一頓能解決的。
認為打罵就可以教好所有小孩的人就跟認為愛的教育適用全部小孩差不多天真。
雖然這樣說也是幹話,如果打罵的目的是讓人聽話,那學習到的就是讓人聽話就要打別人。可是愛的教育如果連第一階段"讓人聽話"都做不到,那終究也會變成笑話。
這本身就是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不要把手段當成目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