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6日中央社一則新聞指出,教育部為因應教師退休潮,也就是因應未來可能出現的教師荒,教育部考慮增加中小學「彈性聘用」教師管道,引進業界人才,目前規劃條件包括6年以上資歷、曾任職於員工100人以上的中大型企業等。
看到此政策規劃讓人不禁想問:教育部要帶頭將教育去專業化嗎?
也許有人想問:教育是專業嗎?如果教育是專業,為何坊間有那麼多的補習班?他們不也一樣從事教育工作嗎?甚至許多實驗教育機構的教師,也不具備教育專業,還不是一樣在教?這就要讓我們探討教育專業究竟是什麼?
任何可被稱為專業的領域,都具備不可預測性。而這些「不可預測性」,都必須透過「專業知識」來克服。

當教育部長鄭英耀提出:「有很多產業人才在40、50歲之後,想轉換教育體系作育英才。教育部將提供彈性機制,透過轉任獎金等方式,鼓勵這些人才進入中小學服務,擔任專業及技術教師。」
鄭英耀部長這樣的思維與說法,不僅反映出其眼中的「教育專業」,只是狹窄的學科知識,而教育行為,也僅僅是學科知識的傳遞。
問題是,教育專業真的只是「學科知識的傳遞」嗎?
不知鄭部長在提出此想法之前,有沒有看過國民教育法?是否了解108課綱?
國民教育法第一條明定國民教育的宗旨為:「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

108課綱則提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換言之,教育專業是什麼?教育專業就是將課程(包括潛在課程)作為媒介,讓孩子五育均衡發展,幫助孩子成為自主學習者,擁有良善人格,進而完善整個社會。

因此,教育專業人是一個能辨識出不同孩子類型及需求,並能因應學生學習環境,將教材轉化為最適合的橋樑,讓孩子達成五育均衡發展的人。這類人不僅需要透過專業知識培育,還要在實務工作中打磨,才能因應教育實務需求,設計出孩子最需要的課程。

請問鄭部長,你想引進的「業界人才」,擁有上述足夠的教育專業能力嗎?
當老師最難掌握的能力,就是「因材施教」,也就是說,對孩子做出正確的學習診斷,而這正是身為教師必須掌握,卻又最難掌握的專業之一。
舉例來說,班上有三個學生在學業上表現不好,原因可能大不相同。A生有學障、B生剛好父母在鬧離婚、C生自幼家庭功能不彰,皆導致自信心低落、荒於學習的狀態。面對這三類學生,老師不可能用同樣方式教導,A生需要特教老師協助,為他設計能幫助他的學習方法;B生和C生則需要不同的輔導和關懷,而B和C這兩位學生的輔導和關懷方式也大不相同,因為他們所面對的問題不同,這就是「因材施教」的細緻面,也是專業教育人需要學習心理學、行為科學、腦科學、班級經營、正向管教…等各種專業知識的原因。
簡言之,教育部要制定解決教師荒的政策時,還是得先回到政策制定原理,先做政策背景分析:為什麼會出現教師荒?是因為教師社會地位低落?教師薪資待遇太低?教師工作的風險性太高?教師的薪資和風險不成比例?教育部應先找出問題,才能對症下藥制定政策,否則,只會製造出更多問題。

*******************************************************
持續創作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