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坤卦卦辭:元、亨、利牝馬之首。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文言曰卦辭: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初六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六二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本章開始講易經卦,周文王是聖人,孔子是聖人,相差幾百年,勘為聖人講聖人的經典之作,可惜了後代學者多有不解其意,參雜其中,使得後世,一統天下無法順應天地,福澤天下蒼生。所有的易經之卦都是由乾坤兩卦所組合而成的,在繫辭傳裡有說大衍之數五十有五,三五數變,二四變數,懂得乾坤兩卦的變化,就幾乎懂得卦象的變易了。
繼續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德,是以無德」「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之;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第三十九章萬物得一說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一正。」乾坤天地合而為一,萬物得以生長,萬物靈性皆通,持善而為必有喜事,持不善作為災禍連連。家庭不和睦非一朝一夕,我們必須要從自己本身做起,假如我們一直都不改變自己,順著事情的發展有轉變的跡象,那事情的好壞也會隨著原來的發展發展下去。吉凶也隨之順著發展出來。
為人四方得正,行為公正不阿,處事上大致不會有什麼災害。生活中我遇到一點挫折常常自怨自哀的說他人的不是,有的時候並不是他人的不是,是自己造成的也不知道。這是行為,明明可以轉向的作為,我們一意孤行地去做,最後傷害的是自己,想彌補已經來不及了。
從大罷免開始,立法院的立法委員一開始就錯,為了一己之私將天下蒼生置之不顧,隨之而來的天災,風災造成台灣上萬的人民吃喝都成問題,物價高的讓平民百姓縮衣節食,商人得利豪宅豪車充斥街頭,撞死人不償命,用得來的暴利還可以逃過司法的審判。動則靜乎則以天下和順,擁有元亨利貞四德品行之人,唯有施行正道,天下得以清明,大地才有安寧,萬物得以生存。
如今,人心倉皇,詐騙充斥,殺伐過重也是因應過去的作為發展而來的,所以不能怪罪於人民的錯。在上位者,早已知道過去有很多政策是錯的,卻沒有及時更正,導致今日社會混亂的時勢,所以在上位者必須承擔此一後果必加以改正,端正社會風氣。是謂:「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