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數據、真相與人生-Google資料科學家用大數據找出的人生解答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raw-image

這本書是前Google資訊科學家賽斯‧史蒂芬斯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基於個人興趣做的一些(我個人覺得)不確定有沒有用的研究😂。本書沒有統計的數學公式,有些解釋也有點穿鑿附會,但我覺得把他當成類似搞笑諾貝爾獎來還看蠻有趣的。

同作者另外有一本《數據、謊言與真相:Google資料分析師用大數據揭露人們的真面目》,同樣揭示了根據 Google Serach 統計結果,人類有些行為模式和我們的主觀認知差不多,有些卻跟我們預期的相反,也許人類口是心非是自然而然演化出來的行為模式吧!

靠臉真的可以吃飯,沒有顏值至少要搞怪

我們都知道顏值高的人在社會占盡優勢,除了已知的比較容易取得面試機會、被大公司錄取,另外在人際關係上說錯話、做錯事也比較容易被原諒。而交友 app 呈現的趨勢也是一樣的:數據科學家發現大部分人在交友軟體看最重視的條件為外貌,而且外貌影響甚鉅,外貌完全可以預測一個人上 tinder 可以主動收到多少交友申請。

其他決定受不受歡迎的特質還有種族儘管大家不想承認、收入、職業、與自身相似性等等。資料科學家的統計結果如鄉民傳說的:白男和亞裔女最受歡迎、猛男型職業(消防員、軍人)和小隻馬女生受歡迎、同種族間收入較高的男性獲得青睞的機率較高(註)。

另外大數據也顯示如果你外表、職業、收入平凡無奇,故意搞怪可以提高勝率,例如:染藍色頭髮或是故意理個大光頭,反而意外集中吸引有類似審美觀的異性,收到的交友請求比各項條件平均PR50、中規中矩的人還要多!

不過這些我們參加聯誼、上交友網站會看的「客觀條件」對於預測雙方交往後是否會幸福一點幫助也沒有,被作者稱為「無用8項」特質,分別是:種族、宗教、身高、外貌、職業、性愛偏好、過去婚姻/交往狀況、兩人相似性。

誰是最佳伴侶?

巴菲特曾表示過:和誰結婚是你做的決定中最重要的一個,基於本書是要透過大數據找出人生最佳解答,作者賽斯和他的朋友群們想透過手上的數據,利用AI預測某兩個(異性戀)人是否可以共築幸福人生,結果他們發現這根本是 mission impossible。

這群資料科學家最終在書中歸類出理想婚姻的伴侶具有 4大特質才是影響婚姻長久的要素,分別為:

  • 較高的生活滿意度
  • 安全依附 (secure attachement style),伴侶可信任他人而且本身也值得信賴。
  • 盡責 (conscientiousness),這是來自一個五大人格特質的測驗歸納結果。
  • 成長型思維 (growth mindset),概念來自著名心理學家 Carol Dweck,相對概念為固定型思維 (fixed mindset)

因此根據個人表象特質來預判婚姻是否會幸福本身就是輸入了錯誤的參數,難怪 AI 也無法歸納和預測。擇偶時應多關注對方心理素質和與對方相處時是否開心、充滿能量,這或許是是最簡單暴力的判斷方式。


非洲俗諺:教育孩子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

孟母三遷真有其道理

有個千古難題深深困擾跨了幾千年時空的父母:究竟是血繼限界(aka血脈)還是後天養成對小孩的成就影響較大?許多父母勒緊褲帶要讓孩子從小進行軍備競賽,只希望孩子將來能翻轉階級、扶搖直上,父母的教育方針真的對孩子影響這麼大嗎?

要證實這個假設只需要證明來自不同生父生母的孩子在同一個養父母家庭長大,他們的性格成就是否有巨大差異,就可以評估父母的教育方式和DNA影響,而恰好美國就曾經有這樣的研究:

G.I. Babies 是韓戰時失去父母的韓國孤兒,在1960年代曾經被美國人大量領養至美國,基本上這些孩子們是隨機被分配到美國養父母家庭養育,結果追蹤這些孩子成長的狀況發現相同養父母、無血緣關係的養兄弟姊妹之間的差異性,和不同家庭成長的被領養兒童間差異性差不多,意思是父母的育兒和教育方式對小孩的影響有限。類似的研究也曾發生在同卵雙胞胎,透過將同卵雙胞胎分送至不同的家庭養育成人,科學家發現教養方式的長期影響小的驚人,最後這些雙胞胎仍呈現類似的性格、興趣和社會地位。

因此資料科學家給父母的建議是:放輕鬆,不需要阻止孩子看電視,也不需要塞滿補習課程,教養方式對孩子未來的社會發展影響不大血繼限界威能比較強啦。唯一只有一個例外:就是孩子成長的社區確實讓孩子的收入和社經地位有統計學上的差異

同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差異性主要來自天生基因(?) 聽起來很違反直覺。

印度裔統計學家切地(Raj Chetty)交叉比對美國國稅局的資料發現有一定比例同家庭出生的兄弟姊妹收入有所差距,抽絲剝繭後發現雖然在同個家庭長大、父母的教養方式雷同,但不同手足成長的社區是不同的,這在美國是很常見的案例,因未成年的孩童會隨著父母工作調派在不同的州之間不斷的搬家。

如果第一個居住的社區較適合育兒,可以想像年長的孩子長大成就會較突出;反之若年幼的孩子表現較為優秀,可以預期後期遷入的社區較適合育兒。由於美國國稅局提供的資料非常龐大,在交叉比對後可以得到哪些「超級社區」特別適合育兒。

切地進一步追蹤個案後發現社區的差異化可以讓同家庭的孩子收入差異達12%,原因在於孩童的啟蒙階段,他們會學習大人的行為模式。若該社區有多個發明家,那孩子長大後成為發明家的機率也會提高;若該社區的大人對於參加社區活動和公共事務較為熱衷,那麼孩子長大後也會較積極參加社會運動。因此社區風氣、社區是否有指標性人物等確實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歷程,進而影響孩子未來的收入。

所以說孟母三遷是有遠見的,如果孟母當初繼續讓孟子住在屠戶隔壁,也許孟子長大就加入黑暗料理界去練猛牛青龍斬了,而不是留下諸多思想荼毒後代莘莘學子。

進對產業可以躋身0.1%的有錢人

討論完養小孩,接下來就是討論怎麼變有錢人了。不意外的,成為收入全美前0.1%的人大多不是靠領薪資,而是靠自行創業,這與我們大部分人認知相同。但從美國國稅局的資料顯示,大部分的富豪並沒有矽谷創業家那種慷慨激昂振奮人心的故事,而且他們年紀通常也不小,絕非20幾歲如 Mark Zuckerburg 或 Evan Spiegel 的那種年輕小夥子。

所以誰是有錢人?答案是房地產租賃商、汽車經銷商還有金融投顧公司負責人佔全美收入前0.1%的比例最高,另外藝術家、獨立表演者的收入也不容小覷。

沒想到吧? Local 車商、當鋪等老闆是低調有錢人呢!

賽斯分析他們致富的原因後,認為他們能夠成為超級有錢人是因為透過特許證照或是特殊技能可以規避價格競爭,也就是這些人在他們的行業裡有「壟斷」的優勢讓他們可以源源不絕地掏金。以藝術表演者為例,大家會爭先恐後的搶購 Taylor Swift 的演唱會門票,也不會因為另一個鄉村女歌手的票價只要 1/20 轉而購買她的演唱會門票。

總結想躋身有錢人的3大要素為

  • 有自己的事業
  • 有辦法規避價格競爭
  • 能避免國際巨獸集團進來攪和

結語:人生的最佳選擇很多時候出乎意料

除了擇偶、養育孩子、創造自己的事業以外,本書後續也討論了成功者如何創造好運而不是坐等好運送上門來、做什麼事最讓人快樂。總之大數據的結果顯示,真實世界很多與我們想像差異甚大,像我很喜歡閱讀但是其實閱讀帶來的快樂沒有比聽podcast高多少,還遠低於去爬山呢。

那麼根據大數據統計,人生的最佳選擇是什麼呢?本書建議:

🚩 選擇配偶時把焦點放在對方的內在特質
🚩 選擇孩子可以接觸到的人,遠比為他做決定更能影響他一生
🚩 選擇獨佔的領域創業成功率更大
🚩 製造機運、把握機運才是成功的原因,不要傻等幸運女神
🚩 想要快樂就去運動和接近自然,刷社群網站和打電玩不會比較快樂


(註) 亞裔男即便收入平均較高,但是在交友 app 上仍然還是不太受歡迎,若要達到白人男性受其他種族女性受歡迎的程度,薪資須提升至24萬美金以上。所以我想大家應該都愛黃仁勳爸爸,就算他不是白人企業家,對吧? 🤣🤣🤣

書籍資訊

書籍原文名稱:Don’t Trust Your Gut: Using Data to Get What You Really Want in Life

作者:Seth Stephens-Davidowitz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8/11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三峽貓貓的沙龍 書評 X 育兒 X 職場
59會員
98內容數
讀書心得 | 育兒 | 職場心得 | 碎碎念
2025/03/19
2025年第一篇科普心得獻給鑑識科學《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微物證據會說話,鑑識生態學家帶你進入案發現場》。你知道嗎?在鑑識科學中,植物孢粉和微生物可能是協助警方偵破棘手案件的關鍵證據! 即使凶手清除了巨觀證據,微觀世界的物證還是可以讓犯罪無所遁形。
Thumbnail
2025/03/19
2025年第一篇科普心得獻給鑑識科學《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微物證據會說話,鑑識生態學家帶你進入案發現場》。你知道嗎?在鑑識科學中,植物孢粉和微生物可能是協助警方偵破棘手案件的關鍵證據! 即使凶手清除了巨觀證據,微觀世界的物證還是可以讓犯罪無所遁形。
Thumbnail
2024/12/25
我第一次寫這本書的心得是2年多前,之後被我置之書櫃深處。今年夏末的三峽納涼參觀了國寶茶師黃文雄先生的攤位後,突然想起它,又再度拿出來複習。讀著讀著想說是否明年也去考個茶葉感官品評初階呢?
Thumbnail
2024/12/25
我第一次寫這本書的心得是2年多前,之後被我置之書櫃深處。今年夏末的三峽納涼參觀了國寶茶師黃文雄先生的攤位後,突然想起它,又再度拿出來複習。讀著讀著想說是否明年也去考個茶葉感官品評初階呢?
Thumbnail
2024/06/05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2024/06/05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今天來和你分享這本我剛讀完的「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當大家一股腦地想投入AI的領域當中時,這本書的作者程世嘉帶著我們用更高的視角和思維來思考,在AI時代下最重要的底層思考邏輯,找出那些最有價值的核心觀念,幫助我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當中站穩腳步,釐清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今天來和你分享這本我剛讀完的「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當大家一股腦地想投入AI的領域當中時,這本書的作者程世嘉帶著我們用更高的視角和思維來思考,在AI時代下最重要的底層思考邏輯,找出那些最有價值的核心觀念,幫助我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當中站穩腳步,釐清未來的方向。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商業理財/職場工作術的書,通過深入探討底層邏輯,希望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社會和人生,提供了許多具體的建議和見解。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商業理財/職場工作術的書,通過深入探討底層邏輯,希望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社會和人生,提供了許多具體的建議和見解。
Thumbnail
《從萬千人生解答此生:AI彙整古今文本,探尋生命的真諦 What Makes Us Human: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swers Life’s Biggest Questions》 ✍️作者:GPT-3 , 王杰敏 , 伊恩‧湯瑪斯 原文作者:Ja
Thumbnail
《從萬千人生解答此生:AI彙整古今文本,探尋生命的真諦 What Makes Us Human: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swers Life’s Biggest Questions》 ✍️作者:GPT-3 , 王杰敏 , 伊恩‧湯瑪斯 原文作者:Ja
Thumbnail
我們活在一個「數據為王」的時代,無形的壓力讓我們陷入一種「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的焦慮漩渦。文章提到當我們過度追求這些數字時,可能會迷失自己。愛因斯坦的名言提醒我們:「並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能被計算,也不是所有能被計算的東西都重要。」
Thumbnail
我們活在一個「數據為王」的時代,無形的壓力讓我們陷入一種「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的焦慮漩渦。文章提到當我們過度追求這些數字時,可能會迷失自己。愛因斯坦的名言提醒我們:「並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能被計算,也不是所有能被計算的東西都重要。」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資訊爆炸之後 (原文:Too Big To Know) 副標題:網路思想先驅溫伯格解構資訊爆炸、知識轉型與資訊焦慮 (Rethinking Knowledge Now That The Facts Aren't The Facts, And Experts Are Everywh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資訊爆炸之後 (原文:Too Big To Know) 副標題:網路思想先驅溫伯格解構資訊爆炸、知識轉型與資訊焦慮 (Rethinking Knowledge Now That The Facts Aren't The Facts, And Experts Are Everywh
Thumbnail
歸納從人類的日常生活到學術研究,皆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文深入探討歸納的方法、優缺點,以及對我們的影響。
Thumbnail
歸納從人類的日常生活到學術研究,皆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文深入探討歸納的方法、優缺點,以及對我們的影響。
Thumbnail
本書收錄的問題都很瘋狂,但也都是可以用科學實證出來的,這些看似不正經的提問都由作者非常認真地找出科學數據或公式去解答眾人的怪問題。
Thumbnail
本書收錄的問題都很瘋狂,但也都是可以用科學實證出來的,這些看似不正經的提問都由作者非常認真地找出科學數據或公式去解答眾人的怪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