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亂鬥
前些天發了封給實習心理師的信,裡頭提及機構/督導/學習者三者之間的適配性,謂彼此之間會相處長達一年,若不能事前思考清楚者,將會是大家都很辛苦的一年云云。寫完信之後,又有些想法在腦子裡醞釀,認為光是想清楚是不夠的,因為,有許多事情不是「想」得清楚就可以一句話帶過,而是在一點一滴的實踐中才會逐漸浮現、慢慢清楚的。這個想清楚的過程,學習者是如此,對督導來說,何嘗不是如此呢?
筆者忝為多年資歷督導,前後超過40位兼職、全職實習心理師,以及初任心理師,完全不資深,只能說是薄具經驗,無法如前輩大師們能夠面面觀照的自成一派。儘管如此,在目前這個立足點上,剛好有足夠回顧自己的資料,因此期待透過此文為自己所理解的諮商及督導下個註解--既然是註解,表示尚不足成文囉。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老子》,第二章適配性怎麼來的?在督導關係開始之前,一切都如混沌一般,兩個毫無相關的人,你是你,我是我,督導是督導,實習者是實習者,彼此沒有任何關係。在還沒有開始接觸前就先和實習生談適配性,這似乎是言之過早了。我是在急什麼呢?
等等。如果沒有接觸,怎麼我會知道有這位實習生的存在呢?一定是我接到了實習生的申請資料,予以回應後,這個一來一往的過程便算是接觸了。
在這個接觸點上,什麼專業都用不上,然而,專業也開始在這兒悄悄展現。
這看似前後矛盾的話,正是諮商之所以為專業的所在。
諮商是個透過人與人接觸交流而開展的專業。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在接觸交流的「過程」中,看見彼此的異同,並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情況下,協力找出相對適當的路徑,讓生活繼續下去。
既然是實習申請,免不了要寫信。信件的用字遣詞,這種可以直接看到的文字,是為「表」,或在諮商過程中稱之為「內容content」,而回信的速度,乃至回信的時間,這種並非直接明顯可見的行為,是為「裏」,或稱之「過程process」。一般人往往以為重要的是表/內容,殊不知在接觸交流之際,裏/過程才是重點。
然而,「表/內容」與「裏/過程」卻不是刀切豆腐兩面光的劃分,沒有表的存在,自然也就沒有裏的產生,表/裏,內容/過程,這其實是個相對的概念,而不是個絕對的定義。在寄出(裏)實習申請信(表)時,實習申請者的「人」也因此而出現;當我在鍵盤上一個一個字敲出(過程)這些文字(內容)時,我身為督導者的「人」也因此而浮現。
在表/裏,內容/過程共同出現之際,「人」的行為因而呈現;「我」的行為也因為「你」的現身,共同建構出一個特屬於 I and Thou 的場域,兩個人的行為如果能順利的一搭一唱,則稱之為適配,反之則為不適配。
身為督導的我,通常是會遇到不怎麼順利的部分才會開始意識到「適配」的存在。在不順利出現之前,適配與否的問題並不會浮現在督導的腦海中,彷彿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存在似的。太陽依舊每天升起,呼吸總是自動發生,這個順利其實是內建在督導的身體之內。而督導所感受到的那個不順利之於實習者,其實也是實習者本身的順利,在兩個人接觸之前,這個順利/不順利根本不會被意識到。非得要到哪天,自己喘不過氣來,才會注意到呼吸不順暢。
在實習者而言,同樣的也會意識到這個不順利,倒不是說實習者的資質駑鈍,也不是習氣較重,而是在位階上,實習者所在的位置較低,除了實習成績掌握在教授手上,督導者也捏住了給分的權利,因著這個緣故,也只得忍氣吞聲面對督導者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委屈求全的配合。

大亂鬥之2
「這位風清揚是誰?多半是本派的一位前輩,曾被罰在這裡面壁的。啊,是了,我祖師爺是『風』字輩,這位風前輩是我的太師伯或是太師叔。這三字刻得這麼勁力非凡,他武功一定十分了得,師父、師娘怎麼從來沒提到過?想必這位前輩早已不在人世了。」閉目行了大半個時辰坐功,站起來鬆散半晌,又回入石洞,面壁尋思:「我日後見到魔教中人,是否不問是非,拔劍便將他們殺了?難道魔教之中當真便無一個好人?但若他是好人,為什麼又入魔教?就算一時誤入歧途,也當立即抽身退出才是,即不退出,便是甘心和妖邪為伍、禍害世人了。」
《笑傲江湖》
有趣的是,那天和實習生討論,請他把我說過的話原封不動的搬演一遍。第一次,他很順便的回應了。請他再說一次,也沒問題。第三次呢?
「我不要。」
很好。長出自己的力量,值得恭喜!
‥
‥
‥
‥
照片為舞蹈治療課程裡個人建構心理學的創作之一,算得上是件在全開海報紙上的創作:以壓克力顏料為主,將海報紙對折後,所得到的鏡映式結果。是羅夏克墨漬測驗的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