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轉型的失敗,並非單純的年齡問題,而是不同世代的思維模式所導致的認知鴻溝。
傳統企業的權力中心,往往由5年級、6年級主導。他們過往的成功經驗,是建立在穩健、可預測、注重效率與成本控制的工業時代思維上。對他們而言,投資必須有明確的回報,風險必須降到最低,新技術只是一個可以花錢買來的「工具」,而不是需要從根本上改變企業 DNA 的「革命」。他們看待AI,就像當年看待新的ERP系統或CRM軟體一樣,認為只要導入,就能解決問題。
這解釋了為什麼他們會要求在短時間內看到ROI。在他們的世界裡,任何花費都應該有明確的產出,無法量化的「實驗性」與「試錯」,是一種浪費。他們不理解AI的本質是數據、演算法和持續迭代,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甚至可能失敗的探索過程。而當他們將專案外包給傳統資訊服務商時,問題更為嚴重。這些服務商擅長的是系統整合、硬體部署,他們習慣於用舊的瀑布式開發模式(Waterfall Model)來應對專案。他們能給出漂亮的解決方案簡報,能承諾固定的時程和價格,但他們缺乏AI時代最核心的敏捷性(Agility)和數據驅動思維。他們會把AI專案變成一個僵化的「工程」,而非一個活生生的「實驗」。
被邊緣化的「AI世代」:00後的集體出走
與此同時,那些對AI有著深厚理解的8年級、00後,卻在決策鏈條的底層掙扎。
他們從小在網路和遊戲中長大,習慣了快速迭代、即時回饋。對他們來說,AI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從ChatGPT到Midjourney,他們能輕易上手,並融入工作流程。他們知道,AI的價值不在於「買一個現成的系統」,而在於「從企業自身的數據中,挖掘出新的商業價值」。
他們會建議先從一個小專案開始試錯,快速驗證想法,再逐步擴大。他們會提出建立內部數據團隊,培養自主研發能力。但這些建議,在習慣了「大筆投資、一次到位」的傳統企業文化中,往往被視為「不夠宏大」、「缺乏規模」。
當他們的聲音被忽視、想法被否決時,這些年輕、有才華的人,會感到挫敗。他們會意識到,這不是在擁抱創新,而是在固守舊思維。最終,他們選擇離開,去尋找能夠讓他們真正發揮所長的地方。
這種「內在生產力」與「外部轉型速度」的脫節,正是許多企業的致命傷。
破局之道:一場從上而下的思維革命
要打破這場僵局,唯一的路徑,是一場從上而下的思維革命。
- 5年級的決策者:必須勇敢地學會放權。他們需要信任年輕世代的專業判斷,將AI專案的決策權下放給真正懂技術的人。不再只看短期ROI,而是願意投資於長期的能力建設。
- 6年級的管理者:必須拋棄過往的成功經驗,勇於試錯。他們需要將AI視為一個需要不斷實驗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可以一次性解決的「問題」。他們應該鼓勵團隊「小步快跑」,並為失敗提供足夠的容錯空間。
- 7年級的總監們:必須承擔起發聲的責任。他們是連接高層與基層的橋樑,不能再因為害怕衝突而保持沉默。他們需要用更具體、更可量化的方式,向高層傳達AI的真實潛力與挑戰。
- 8年級與00後的員工:需要被留下來改變。企業必須創造一個能讓他們發揮創意、實驗想法的環境,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與資源。
如果不能實現這種思維與權力結構的對齊,那麼,企業口中的「擁抱AI」,最終都將淪為一場昂貴的公關秀。這不是企業在擁抱AI,而是時代在用一種最殘酷的方式,拋棄那些不願改變的企業。
你多大了呢?你認同我的看法嗎?在你的職場裡,這場無聲的AI戰爭,又是如何上演的呢?
-----
親愛的讀者,感謝您耐心閱讀本篇文章。在接近閱讀結束之際,我誠摯邀請您繼續探索更多我之前所撰寫的文章,相信這些內容將為您帶來更多啟發和收穫。在下方,您可以找到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每篇都充滿了精彩的知識和見解。
我深知您抽出寶貴時間閱讀這些文字,對我來說是非常暖心的支持和鼓勵。您的關注是我創作的動力,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更有動力將更多的內容呈現給您。為使我們更靠近,一些交流互動的方式: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大叔|🔗分享此文|☕贊助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