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的文章《下次當你心情不好,試著說話看看》,在IG引起了很多迴響。
同時也收到不少留言,大部分是說「最大的困難,是找不到可以聊的人」。
這些回覆讓人心疼。我們都知道「說出來會舒服一點」,但現實是,不是每個人身邊都剛好有個願意傾聽的人。
那麼,當我們想說卻沒人能聽的時候,該怎麼辦?
為什麼「被傾聽」這麼重要?
研究指出,人類天生需要連結。
當我們把心情說出口、有人接住時,大腦會釋放催產素,帶來被理解與安全感。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說:「我不是要你給解決方案,只是想要你聽。」
但如果沒有人能聽,情緒就會像氣球一樣越積越滿。
這時候,我們需要找到其他出口,讓壓力能被釋放。
把話寫下來:日記就是最忠實的傾聽者
當沒有人能聽,你可以先讓「紙」成為你的聽眾。
① 心理學有個技巧叫「情緒書寫」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把腦中所有的想法用筆寫下來,不需要修飾、不需要結構,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光是每天花 15 分鐘,把煩惱寫下來,就能降低焦慮、改善睡眠。
因為文字就像是大腦的「垃圾桶」,能幫你把雜亂的情緒暫時放下。
② 把話說給自己聽:錄音或自我對話
你也可以試著 用錄音的方式,說給自己聽。
把心情錄下來,再回放一次,就像是用「旁觀者」的角度重新理解自己。
有些人甚至會站在鏡子前,自言自語地說出情緒。
這不代表你怪異,而是一種「外化」的方式。
當你把感覺用聲音說出來,大腦會更快進入整理模式,也比較不會陷在胡思亂想裡。
③ 尋求專業幫助:你不用一個人承受
如果情緒長期積壓,或影響到生活與睡眠,專業諮商會是很好的選擇。
現在政府提供「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15-45 歲族群可以申請,補助每人 3 次諮商費用,到今年12/31為止。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網頁搜尋「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就會有相關資訊可供參考。
這樣的資源存在,就是提醒我們:照顧心情,不是奢侈,而是必要。
如果你覺得找朋友說很困難,那就讓專業成為你的傾聽者。
④ 非語言的出口:用行動代替說話
有時候,情緒很難用語言完整表達。
這時候,其他形式的表達也能幫助我們:
- 畫畫,把感覺化成顏色與線條
- 音樂,彈奏、哼唱,讓旋律替你說話
- 運動,透過跑步、健身,釋放體內堆積的壓力荷爾蒙
這些都是「把情緒轉譯成行動」的方法。
你不一定要用嘴巴說,身體一樣能幫你把心情表達出來。
結語
當你心情不好、想說卻沒人能聽時,請記得:你不是沒有選擇。
你可以把話寫下來、錄下來,你可以尋求專業,利用政府的補助,讓自己被理解,你也可以透過畫畫、音樂、運動,找到非語言的出口。
說話確實是一種療癒,但就算身邊一時沒有傾聽者,也不代表你要孤單承受。
因為你值得被理解,也值得被好好安放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