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與?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痺亦弗憑;不苟笑,不苟訾,隱不命,臨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2. 注釋
1. 忠者:忠誠之人。
2. 孝之本:孝行的根本。
3. 不登高:孝子不隨意登高,避免危險。
4. 不履危:不走險地。
5. 痺亦弗憑:即使身體病弱,也不倚靠不穩之處。
6. 不苟笑:不隨便大笑。
7. 不苟訾:不隨意批評人。
8. 隱不命:遇隱私之事不隨便傳述。
9. 臨不指:在危急或尷尬場合,不隨意指責。
10. 尤之中:過失、責備之中。
3. 白話文
曾子說:「忠誠之人,這難道不是孝的根本嗎?孝子不隨意登高、不涉險地,即便身體有病也不倚靠不穩之處;不隨便大笑,不隨意毀謗;遇到隱秘之事不隨意宣揚,臨到危急也不隨便指責。因此,他不會落在過失與責備之中。」
4. 總結
此段強調忠與孝相通,孝子的行為必須謹慎、守禮,避免危險與輕浮,謹言慎行,以免陷入過失。
啟示
孝的根本在於忠,忠於父母、忠於原則。
孝子應謹慎處世,不涉險、不妄言、不妄為。
孝不僅是侍奉父母,更是養成嚴謹品格的基礎。
戒除輕浮與冒失,才能遠離過失,立身安穩。
二、
1. 原文
孝子惡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興焉,故惡言不出於口,煩言不及於己。
2. 注釋
1. 孝子:孝順之人。
2. 惡言死焉:對惡言能使之消亡。
3. 流言止焉:對流言能加以制止。
4. 美言興焉:善言因此而興起。
5. 惡言不出於口:孝子自己不說惡語。
6. 煩言不及於己:無謂的繁雜之言不會涉及自己。
3. 白話文
孝子能使惡言消止,能令流言終止,能讓美言興起。因此,孝子口中不說惡語,無謂的繁雜之言也不會牽連到自己。
4. 總結
此段說明孝子在言語上的自持:不說惡語,不傳流言,而能引導善言興盛。
啟示
孝子應以良言止惡語,行為有感化力。
不出口傷人之語,能維護家庭與社會和諧。
控制言語是修身的重要一環。
言語影響人心,應選擇能增益善念的言辭。
三、
1. 原文
故孝子之事親也,居易以俟命,不興險行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違之;出門而使,不以或為父母憂也;險塗隘巷,不求先焉,以愛其身,以不敢忘其親也。
2. 注釋
1. 居易以俟命:處於安穩之地,以順天命,不輕易冒險。
2. 不興險行以徼幸:不從事危險的行為來僥倖求利。
3. 孝子游之:孝子外出遊玩。
4. 暴人違之:粗暴、惡人要避開。
5. 出門而使:出門辦事。
6. 不以或為父母憂:不做讓父母憂慮的事。
7. 險塗隘巷:危險的道路或狹窄的巷弄。
8. 不求先焉:不爭著走在最前面。
9. 以愛其身:因為珍惜自身。
10. 以不敢忘其親:因為不敢忘記父母對自己的掛念。
3. 白話文
孝子侍奉父母時,居處安穩以順應天命,不會冒險去僥倖求得利益。孝子外出遊玩時,會避開粗暴的人;出門辦事,也不會做使父母擔憂的事。走在危險的道路或狹窄的巷弄裡,不會爭著走在最前面,因為孝子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敢忘記父母對自己的牽掛。
4. 總結
此段強調孝子在行為上的謹慎與自律:避免危險、遠離惡人、不使父母憂心,並因愛惜身體而顧念父母。
啟示
孝子應以穩重謹慎的態度生活,不貪僥倖。
出行應避開危險與惡人,以保全自身。
不做讓父母擔憂的事,是孝心的實踐。
愛惜身體是孝道的重要一環,因為身體來自父母。
四、
1. 原文
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專也;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也。
2. 注釋
1. 不敢肆:不敢放肆專橫。
2. 行不敢自專:行事不敢專斷。
3. 父死三年:指守喪三年期間。
4. 不敢改父之道:不敢更改父親生前所行的正道。
5. 事父之朋友:對父親的朋友仍然以禮相待。
6. 率朋友以助敬:能引導朋友共同來表達敬意。
3. 白話文
孝子在對待他人時,不敢放肆專橫,行事也不敢專斷獨行。父親去世後的三年之內,不敢更改父親生前所行的正道,還能以禮侍奉父親的朋友,並能引導朋友們共同來盡孝與表達敬意。
4. 總結
此段強調孝子在父親生前與去世後的行為準則:待人謹慎,不專斷,守父之道,敬父之友。
啟示
孝子應謙遜待人,不可放肆專斷。
父亡後仍應延續父親的道德與品行。
尊敬並善待父親的朋友,是孝道的延伸。
孝不僅在於情感,更在於實際行為與傳承。
五、
1. 原文
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任善,不敢臣三德。
2. 注釋
1. 君子之孝:指地位較高、德行完善之人的孝行。
2. 以正致諫:以正道勸諫父母,幫助其不失正理。
3. 士之孝:指讀書人或有學識之士的孝行。
4. 以德從命:以德行遵從父母之命。
5. 庶人之孝:指平民百姓的孝行。
6. 以力惡食:用勞力奉養父母,不敢給予粗惡之食。
7. 任善:盡己之所能行善。
8. 不敢臣三德:不敢違背、損害孝道中「正、德、力」三種德行。
3. 白話文
君子的孝道,在於以正理規勸父母,不使其失道;士人的孝道,在於以德行順從父母的命令;庶民的孝道,在於以勞力奉養父母,不讓他們吃粗惡的食物。凡是孝子,都以行善為本,不敢違背這三種孝行之德。
4. 總結
此段說明不同身份層次的孝行方式:君子重在正諫,士人重在德行順從,庶民重在以力養親;最終都歸於善,不可違背孝道的根本。
啟示
孝有多種層次,依身份不同而表現不同。
君子之孝重在引導父母不失正道。
士人之孝重在德行順從父母。
庶人之孝重在用勞力養親,不使父母受苦。
無論身分高低,孝的核心都是行善與守德。
六、
1. 原文
故孝之於親也,生則有義以輔之,死者哀以蒞焉,祭祀則蒞之以敬;如此,而成於孝子也。
2. 注釋
1. 孝之於親:孝道對於父母。
2. 生則有義以輔之:父母在世時,以道義輔佐、奉養。
3. 死者哀以蒞焉:父母去世後,以悲哀承受喪禮。
4. 祭祀則蒞之以敬:祭祀時以恭敬之心對待。
5. 成於孝子:如此才能成就真正的孝子之道。
3. 白話文
所以孝道對於父母,在父母在世時,要以道義輔佐奉養;在父母去世後,要以哀痛之心承行喪禮;在祭祀時,則以恭敬之心奉祀。如此,才算是真正成就了孝子的品行。
4. 總結
此段說明孝道的全面:父母在世時以義奉養,逝去後以哀承喪,祭祀時以敬承事,始能稱為孝子。
啟示
孝道不僅止於父母在世,亦延伸至身後的哀痛與祭祀。
孝子應該以義、哀、敬三者貫穿始終。
真正的孝道是生死一體,不可有缺。
孝道是德行的基石,內外一致,方能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