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本孝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一、


1. 原文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與?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痺亦弗憑;不苟笑,不苟訾,隱不命,臨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2. 注釋


1. 忠者:忠誠之人。



2. 孝之本:孝行的根本。



3. 不登高:孝子不隨意登高,避免危險。



4. 不履危:不走險地。



5. 痺亦弗憑:即使身體病弱,也不倚靠不穩之處。



6. 不苟笑:不隨便大笑。



7. 不苟訾:不隨意批評人。



8. 隱不命:遇隱私之事不隨便傳述。



9. 臨不指:在危急或尷尬場合,不隨意指責。



10. 尤之中:過失、責備之中。




3. 白話文


曾子說:「忠誠之人,這難道不是孝的根本嗎?孝子不隨意登高、不涉險地,即便身體有病也不倚靠不穩之處;不隨便大笑,不隨意毀謗;遇到隱秘之事不隨意宣揚,臨到危急也不隨便指責。因此,他不會落在過失與責備之中。」


4. 總結


此段強調忠與孝相通,孝子的行為必須謹慎、守禮,避免危險與輕浮,謹言慎行,以免陷入過失。


啟示


孝的根本在於忠,忠於父母、忠於原則。


孝子應謹慎處世,不涉險、不妄言、不妄為。


孝不僅是侍奉父母,更是養成嚴謹品格的基礎。


戒除輕浮與冒失,才能遠離過失,立身安穩。





二、


1. 原文


孝子惡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興焉,故惡言不出於口,煩言不及於己。


2. 注釋


1. 孝子:孝順之人。



2. 惡言死焉:對惡言能使之消亡。



3. 流言止焉:對流言能加以制止。



4. 美言興焉:善言因此而興起。



5. 惡言不出於口:孝子自己不說惡語。



6. 煩言不及於己:無謂的繁雜之言不會涉及自己。




3. 白話文


孝子能使惡言消止,能令流言終止,能讓美言興起。因此,孝子口中不說惡語,無謂的繁雜之言也不會牽連到自己。


4. 總結


此段說明孝子在言語上的自持:不說惡語,不傳流言,而能引導善言興盛。


啟示


孝子應以良言止惡語,行為有感化力。


不出口傷人之語,能維護家庭與社會和諧。


控制言語是修身的重要一環。


言語影響人心,應選擇能增益善念的言辭。





三、


1. 原文


故孝子之事親也,居易以俟命,不興險行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違之;出門而使,不以或為父母憂也;險塗隘巷,不求先焉,以愛其身,以不敢忘其親也。


2. 注釋


1. 居易以俟命:處於安穩之地,以順天命,不輕易冒險。



2. 不興險行以徼幸:不從事危險的行為來僥倖求利。



3. 孝子游之:孝子外出遊玩。



4. 暴人違之:粗暴、惡人要避開。



5. 出門而使:出門辦事。



6. 不以或為父母憂:不做讓父母憂慮的事。



7. 險塗隘巷:危險的道路或狹窄的巷弄。



8. 不求先焉:不爭著走在最前面。



9. 以愛其身:因為珍惜自身。



10. 以不敢忘其親:因為不敢忘記父母對自己的掛念。




3. 白話文


孝子侍奉父母時,居處安穩以順應天命,不會冒險去僥倖求得利益。孝子外出遊玩時,會避開粗暴的人;出門辦事,也不會做使父母擔憂的事。走在危險的道路或狹窄的巷弄裡,不會爭著走在最前面,因為孝子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敢忘記父母對自己的牽掛。


4. 總結


此段強調孝子在行為上的謹慎與自律:避免危險、遠離惡人、不使父母憂心,並因愛惜身體而顧念父母。


啟示


孝子應以穩重謹慎的態度生活,不貪僥倖。


出行應避開危險與惡人,以保全自身。


不做讓父母擔憂的事,是孝心的實踐。


愛惜身體是孝道的重要一環,因為身體來自父母。





四、


1. 原文


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專也;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也。


2. 注釋


1. 不敢肆:不敢放肆專橫。



2. 行不敢自專:行事不敢專斷。



3. 父死三年:指守喪三年期間。



4. 不敢改父之道:不敢更改父親生前所行的正道。



5. 事父之朋友:對父親的朋友仍然以禮相待。



6. 率朋友以助敬:能引導朋友共同來表達敬意。




3. 白話文


孝子在對待他人時,不敢放肆專橫,行事也不敢專斷獨行。父親去世後的三年之內,不敢更改父親生前所行的正道,還能以禮侍奉父親的朋友,並能引導朋友們共同來盡孝與表達敬意。


4. 總結


此段強調孝子在父親生前與去世後的行為準則:待人謹慎,不專斷,守父之道,敬父之友。


啟示


孝子應謙遜待人,不可放肆專斷。


父亡後仍應延續父親的道德與品行。


尊敬並善待父親的朋友,是孝道的延伸。


孝不僅在於情感,更在於實際行為與傳承。





五、


1. 原文


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任善,不敢臣三德。


2. 注釋


1. 君子之孝:指地位較高、德行完善之人的孝行。



2. 以正致諫:以正道勸諫父母,幫助其不失正理。



3. 士之孝:指讀書人或有學識之士的孝行。



4. 以德從命:以德行遵從父母之命。



5. 庶人之孝:指平民百姓的孝行。



6. 以力惡食:用勞力奉養父母,不敢給予粗惡之食。



7. 任善:盡己之所能行善。



8. 不敢臣三德:不敢違背、損害孝道中「正、德、力」三種德行。




3. 白話文


君子的孝道,在於以正理規勸父母,不使其失道;士人的孝道,在於以德行順從父母的命令;庶民的孝道,在於以勞力奉養父母,不讓他們吃粗惡的食物。凡是孝子,都以行善為本,不敢違背這三種孝行之德。


4. 總結


此段說明不同身份層次的孝行方式:君子重在正諫,士人重在德行順從,庶民重在以力養親;最終都歸於善,不可違背孝道的根本。


啟示


孝有多種層次,依身份不同而表現不同。


君子之孝重在引導父母不失正道。


士人之孝重在德行順從父母。


庶人之孝重在用勞力養親,不使父母受苦。


無論身分高低,孝的核心都是行善與守德。





六、


1. 原文


故孝之於親也,生則有義以輔之,死者哀以蒞焉,祭祀則蒞之以敬;如此,而成於孝子也。


2. 注釋


1. 孝之於親:孝道對於父母。



2. 生則有義以輔之:父母在世時,以道義輔佐、奉養。



3. 死者哀以蒞焉:父母去世後,以悲哀承受喪禮。



4. 祭祀則蒞之以敬:祭祀時以恭敬之心對待。



5. 成於孝子:如此才能成就真正的孝子之道。




3. 白話文


所以孝道對於父母,在父母在世時,要以道義輔佐奉養;在父母去世後,要以哀痛之心承行喪禮;在祭祀時,則以恭敬之心奉祀。如此,才算是真正成就了孝子的品行。


4. 總結


此段說明孝道的全面:父母在世時以義奉養,逝去後以哀承喪,祭祀時以敬承事,始能稱為孝子。


啟示


孝道不僅止於父母在世,亦延伸至身後的哀痛與祭祀。


孝子應該以義、哀、敬三者貫穿始終。


真正的孝道是生死一體,不可有缺。


孝道是德行的基石,內外一致,方能圓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7會員
634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20
二六、 1. 原文 夸而無恥,彊而無憚,好勇而忍人者,君子不與也。 2. 注釋 1. 夸而無恥:自誇誇耀而不知羞恥。 2. 彊而無憚:倚仗強勢而無所畏懼。 3. 好勇而忍人:好逞勇力,卻殘忍凌虐他人。 4. 君子不與也:君子不會與這樣的人為伍。
2025/09/20
二六、 1. 原文 夸而無恥,彊而無憚,好勇而忍人者,君子不與也。 2. 注釋 1. 夸而無恥:自誇誇耀而不知羞恥。 2. 彊而無憚:倚仗強勢而無所畏懼。 3. 好勇而忍人:好逞勇力,卻殘忍凌虐他人。 4. 君子不與也:君子不會與這樣的人為伍。
2025/09/20
一、 1. 原文 曾子曰:「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彊其所不能,去私欲,從事於義,可謂學矣。」 2. 注釋 1. 攻其惡:改正自身的缺點。 2. 求其過:檢討自身的過失。 3. 彊其所不能:勉力於自己不擅長之處。 4. 私欲:個人私心和私利的慾望。
2025/09/20
一、 1. 原文 曾子曰:「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彊其所不能,去私欲,從事於義,可謂學矣。」 2. 注釋 1. 攻其惡:改正自身的缺點。 2. 求其過:檢討自身的過失。 3. 彊其所不能:勉力於自己不擅長之處。 4. 私欲:個人私心和私利的慾望。
2025/09/17
十一、 1. 原文 天子不論先聖王之德,不知國君畜民之道,不見禮義之正,不察應事之禮,不博古之典傳,不閑於威儀之數,詩書禮樂無經,學業不法,凡是其屬,太師之任也。天子無思於父母,不惠於庶民,無禮於大臣,不中於制獄,無經於百官,不哀於喪;不敬於祭,不信於諸侯,不誡於戎事,不誠於賞罰,不厚於
2025/09/17
十一、 1. 原文 天子不論先聖王之德,不知國君畜民之道,不見禮義之正,不察應事之禮,不博古之典傳,不閑於威儀之數,詩書禮樂無經,學業不法,凡是其屬,太師之任也。天子無思於父母,不惠於庶民,無禮於大臣,不中於制獄,無經於百官,不哀於喪;不敬於祭,不信於諸侯,不誡於戎事,不誠於賞罰,不厚於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最近重讀孫子兵法,在在提醒筆者,古今中外皆適用,擁有優良的人格以及紮實的實力才是王道。 這兩者缺一不可,如同任督二脈般,如果少了一樣就無法讓你當戰場上的常勝將軍,而失敗只是遲早的事。 要保持常勝,提高自己「人格素質」,「充實自己實力」才是真格的,唯有「真誠以待」才能天長地久的保你順遂。
Thumbnail
最近重讀孫子兵法,在在提醒筆者,古今中外皆適用,擁有優良的人格以及紮實的實力才是王道。 這兩者缺一不可,如同任督二脈般,如果少了一樣就無法讓你當戰場上的常勝將軍,而失敗只是遲早的事。 要保持常勝,提高自己「人格素質」,「充實自己實力」才是真格的,唯有「真誠以待」才能天長地久的保你順遂。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中國歷代如此矢志不渝的聖賢英雄。哪位功成名就、壽終正寢?他們只是千古流芳!
Thumbnail
中國歷代如此矢志不渝的聖賢英雄。哪位功成名就、壽終正寢?他們只是千古流芳!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