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很難接受幫助?
最近,我收到一封朋友的來信。她在信裡說,她對「接受幫助」這件事感到深深的羞愧。
無論是主動請人幫忙,還是被動接受別人的善意,她總覺得自己像是欠了什麼。就算有人主動說:「我來幫你吧!」她也會下意識地回答:「不用了,謝謝。」因為在她心裡,接受幫助就等於背上債務。
她寫道:「如果我還不起呢?」這個問題成了她無解的心結。讀著這封信,我心裡微微一震。因為我也常常如此:表面看起來獨立,但其實背後是害怕麻煩別人的恐懼。
《男孩、鼴鼠、狐狸與馬》的一句話,擊中我

她的訊息,讓我想起很溫暖的繪本《男孩、鼴鼠、狐狸與馬》。
書中有一段對話,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你說過最勇敢的話是什麼?」男孩問。
「幫幫我。」馬說。
這短短的三個字,讓我心裡掀起了強烈的漣漪。
原來,求助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勇敢。
當我把朋友信裡的「羞愧」與書裡馬的「勇敢」放在一起時,忽然意識到,我們很多人其實都誤會了「勇敢」的定義。
勇敢,不是逞強,而是承認有限
我們常以為,勇敢就是咬牙硬撐,把所有重量都自己背完。但書裡的馬提醒我,勇敢的另一種樣子是:
- 承認自己做不到一切。
- 願意把脆弱交託給他人。
- 敢於開口說:「幫幫我。」
也許,真正的孤單是「全都靠自己」,而真正的勇敢,反而是願意創造連結。
允許自己被幫助:一個小小的練習
我開始回想生活中的細節。
有一次,女兒主動說要幫我提東西。我的第一反應,依舊是拒絕:「沒關係,我自己提就好。」但那一瞬間,我想到馬的話,於是停下來,笑著對她說:「好啊,謝謝你。」
沒想到,她的臉上閃過一種驕傲與快樂。那不是因為我麻煩了她,而是因為「她能幫到我」,讓她感到被需要。
那一刻,我才明白:接受幫助,其實也是一種對自己的誠實。
愛無法計算,接受就是最好的回應
我們害怕「還不起」,卻忽略了很多時候,對方並沒有要我們回報。真正的關係,是「我想對你好,只因為我想」。
就像父母的養育、朋友的陪伴,這些愛本來就算不清楚。與其焦慮著「能不能還完」,不如練習讓自己沉浸在愛與善意中,誠實地感謝,然後把這份力量傳遞下去。
恩情不需要是一種債務,而可以是一種流動。你接受幫助,讓對方有機會表達善意;有一天,你也會成為幫助別人的人。
你願意練習說出「幫幫我」嗎?
當我再次想起那句話「幫幫我,是最勇敢的話」,心裡依舊有一點顫動。因為我知道,這三個字對我來說依舊不容易,但它代表了一種我渴望學會的自由。
所以,我想把這個問題也丟給你:
對你來說,「幫幫我」這三個字,是羞愧,還是勇敢?
或許,我們都可以從下一次開始,當心裡想拒絕時,試著放軟一點,給自己一次機會,對世界說出口—
「幫幫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