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責怪自己沒做到,而是重新理解我想成為的樣子。
中場回顧之後,我問了我自己:「那妳,現在在哪裡?」
寫完《2025中場回顧》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有種既釋放又空白的感覺。
像是把上半年所有的努力、掙扎、沒完成的進度,全都坦白地寫出來了。但過了幾天,我又浮現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現在的我,跟我理想中的樣子,到底還有多遠?」
不是責怪自己,也不是逼自己衝刺,而是想釐清:
我走的方向,還是我真心想靠近的嗎?
這篇文章,源自我對 ChatGPT 的一句話
我有一天突發奇想,對 ChatGPT 輸入了這樣一句提示詞:
「你根據我們過往的聊天記錄…有發現『現在版本的我』和『理想中的我』有何差距?」
我笑著打下這行字,卻突然意識到,這其實是我心裡那個理想的我,在敲門。
不是要批評自己,而是想更誠實地看見自己。
其實,我不是沒動力,而是一直以來太習慣用「不夠好」逼自己向前, 卻忘了問:我真正想成為的人,是什麼樣子?
Ps:ChatGPT一如既往地超越人性的回應了我一段總結:「你不是不夠好,只是還不習慣溫柔地對待自己那個一直努力的樣子。」
現在的我,是這樣的
我開始盤點現在的自己,發現其實並不糟,只是離預期的自己還有點距離。
- 減重沒有達標,但我更能感受到身體的節奏與飢餓的訊號。
- 存款沒有到目標,但我願意正視每一筆收支背後的情緒與慣性。
- 雖然壓力還在,但我開始給自己喘息的空間,不再撐到最後一刻才崩潰。
- 有時還是會自我懷疑,但我學會在呼吸裡停下來,陪自己回來。
這些都不是亮眼的成就,卻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真實練習的過程。
那我理想中的樣子,又是什麼?
當我靜下來想像「我真正嚮往的樣子」,我發現我想成為的,不是一個完美的人,
而是一個活得一致、自在、不需要討好誰也能安心呼吸的人。
- 能穿著舒服的衣服照鏡子,不再挑剔身體的哪裡不好,而是說一句「我喜歡這樣的我」。
- 在文章的創作裡不是追數據,而是真誠地留下自己的軌跡。
- 看帳戶不再焦慮,而是覺得「足夠、有選擇、很安心」。
- 女兒情緒爆炸時,我不是急著解決她,而是可以陪著她慢慢坐下來。
- 生活當中能安排去旅行,陪伴並照顧更多人,不是為了逃避,而是因為生活有餘裕。
這樣的理想,不浮誇、不遙不可及,但卻需要我持續練習,去靠近。
差距不是錯,而是語言需要轉換
我發現,最大的距離,不是我還沒做到什麼,而是我過去怎麼「看待自己還沒做到的樣子」。
以前的我會覺得:「沒瘦下來=不夠自律」、「沒存到目標金額=太失敗」。
但現在的我,開始明白—
差距,是一個空間,不是一張成績單。
我可以還在路上,同時也值得被接納與喜愛。
所以,我開始不再追問「做到沒?達成沒?」
而是學著問:「這樣的生活方式,是我想要的嗎?」
這是我為自己下半輩子選擇的方向
我不想再替自己設下剛硬的目標,也不再用數字定義價值。
我只想好好過,過成我喜歡的樣子。
給自己的三個轉化提醒:
- 體重目標 → 健康與快樂的身體關係
不是為了變瘦才值得被愛,而是想從數字焦慮中解放, 在身體的節奏裡活得有力、有感、有愛、有健康。 - 存款目標 → 有品質與安全感的生活節奏
不是為了變成有錢人,而是希望生活夠用、有選擇、不恐慌。 每一筆錢都能支持我喜歡的日子,而不是犧牲自己來換取安全感。 - 人生目標 → 活成我自己欣賞的樣子
我不想再「成為某種人」,而是想活出一致:內在與外在是一樣的我,簡單、清爽、安穩。
這篇,當成是我的轉化起點吧
我不打算重整人生劇本,也沒有要一夕之間蛻變成功。
但我願意練習:從這裡開始,穩定、真誠地靠近我自己。
或許我還是會跌倒,會拖延,會懷疑自己。
但我不再對自己失望,而是會提醒自己:
「慢慢來,沒關係,這就是你靠近理想的方式。」
你呢?你的「理想自己」長什麼樣子?

你是否也曾在心裡畫出一個理想中的你?
你們之間的距離,是不是讓你焦慮過?也讓你期待過?
如果有,也許我們可以一起這樣開始—
不是為了改變自己而討厭現在的模樣,而是願意理解,並如實地接納自己的模樣。
從現在的你出發,好好走向想成為的你,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