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逛街,9歲的女兒向我討要一個布偶娃娃。我像往常一樣說:「家裡已經有很多娃娃了,你不需要再多一個,這個娃娃很貴。」最後我只好把難題丟給她爸。她爸問她:「為什麼想要?」她只回:「我就是想要!」於是他答應了。後來我問老公怎麼這麼爽快,他說:「過幾年,她就沒法這樣肆意向我們提出慾望了。」
這句話讓我反思:是不是隨著長大,我們真的沒辦法自由說出喜好?是變得在意外界眼光,還是其實是我自己壓抑了表達自己的能力?
在開始察覺之後,我發現「誠實面對自己」這件事真的需要大量練習。很多時候,我習慣逼自己去當一個有禮貌、為大局著想、大方讓步的人;甚至在未必情願的情況下接受一些無奈的安排。漸漸地,「說出自己的喜好」竟成了種任性,做什麼事前總得先顧慮各種「是不是太自私?」、「會不會麻煩到別人?」
最初,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只覺得很多事「還好」。久而久之,「還好」變成我和自己之間的防火牆。當我開始練習誠實地問自己日常反覆的問題:「今天早餐想吃什麼?」「看見什麼會讓我開心?」我發現內心有很多微小的渴望,原來過去都被我忽略了。
生活裡,說出真實的想法,承認自己的欲望,其實不是任性,而是一種覺察。去探索「此刻我真正想要什麼?」並自在地表達。這不只讓自己多一分輕鬆,也能讓身邊的人更明白怎麼愛我、理解我。
現在的我,很少用「還好」來回應了。我可以決定生活每一件事情,而無數的小小選擇完成了我美好的一天,早餐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不必為省那五塊錢而犧牲快樂,我也可以因為精打細算省下的五塊錢而感到自豪開心。
學會坦率地面對自己,在每一個微小的選擇裡,都能獲得喜悅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