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升上五年級,明顯感覺課業壓力。社會、自然,都需要背誦;英文的學習依舊持續。
雖然周圍許多家長擠進名校的升學競賽,但我不想讓自己整整九年陷入無止境的奔波與接送,我選擇就近讀書,國中也將如此。
背著書包走路上學就當運動,尤其下雨天,走路反而比開車還要快。走路危險嗎?其實還好,沿途會有同學們,也會路過同學家門口。他們會分享途中遇到的狀況,我也會給孩子看社會新聞,教他遇到奇人異事該如何應付。目前看來能學會獨立走路,訓練臨時反應,這才是最棒的。當初我也沒特別給小孩補才藝。平日的家務訓練,現在開始想教哥哥煮水餃、炒飯、煎蛋,甚至自己學會使用微波爐。我覺得他們學會獨立比才華洋溢還要重要,能獨立生活才是更深的底氣。
至於他如何調劑壓力,除了玩以外就是看書、看漫畫,時而忍不住竊笑,情緒也隨之紓解。身教就是為人父母我自己。我平日喜歡讀三教九流的雜書小說,書本能內化內心矛盾,也能馳騁想像,所以他的文筆因此還不錯目前還不需要補作文。
我覺得與其捲孩子,不如捲自己。因為孩子會長大你無法預期。你唯一能做的,是讓他看見:你努力過什麼,你如何在生活裡盡力而為,而且學會「做什麼,像什麼」。台灣教育的荒謬在於國小、國中拼命死讀,高中放鳥,大學更是放飛,最後畢業後仍有許多人選擇留在校園,不敢直面社會。這是我們世代的矛盾與困境。
而每一個世代都有其時代精神,而我們無法避免地受制於此。它形塑我們的價值觀、審美與選擇,甚至在年齡漸長時,化為無形的枷鎖。下一個世代將面對的更為嚴峻。
資本主義的加速,加上 AI 的崛起,他們的世界必將以我們難以想像的方式更捲。面對這種浪潮,我所能給予的教育,是培養他們的獨立性、人際關係,以及情緒的內化能力,再添上一點人文關懷。否則,在更不公不義的年代,他們看世界的眼神,很可能只剩下仇恨與不滿。
不過我是在用自己方式面對小孩教育,家裡沒司機沒傭人,我寧願把接送時間省下來看書做飯等他們自己走路回家。看到那些媽媽頭髮都白了、背都駝了,載著比自己還要高壯的兒子如此颳風下雨不辭辛勞,我沒辦法甚至說我懶也可以,所以是我自己問題。
大家有能力可以去接送還是沒問題的啊!
對了,推薦一部電影「活著」,他是改編自余華同名小說,德國教授昨日也有提到。對岸很多經歷過文革的作家寫的小說如:莫言、高行健、余華都推薦看,會更理解什麼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