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 講記 (八)

更新 發佈閱讀 23 分鐘
蓮花代表因果同時,代表清淨無染,代表一真法界。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二卷 ...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八卷

~ 淨空法師講述

諸位翻開第二十面。禮敬的對象我們明瞭之後,第二小段要說明「能禮」的「因心」,因是對果來說的,就是修學的心理。

【經】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

【講】如對目前」,這四個字非常之親切。這裡面就說出了兩種力量,所以我們才能夠做得到,一種是法力,就是普賢行願,「普賢行願」是法;另外一種就是自力,自己「深心信解」,這是屬於自力。註解裡面說:

【疏】境與心,原非二物。境既普周,心亦如是。

【講】境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境界,境界是心之相分,智慧是心之見分,都是從一心當中變現出來的。所以悟了叫般若、解脫、法身,迷了則生死、煩惱、業障,換個名詞而已,其實是一樁事情,迷悟換個名稱而已。

可是迷悟的作用,懸殊太大了。悟,的確是得大自在,迷了,有重重的束縛,不自由,不平等,無量無邊的若惱。

這個地方也說出這兩種,第一種是「普賢行願法力」,第二個是「繇自心深信解力」。普賢在經題裡面講過,一定要能夠牢牢地把它記住,普賢的願就是此地的十條,這十條是普賢行願的總綱領。為什麼這個願要加上行?這個願一定要實踐,不是空口說的,一定要把它做到,所以著重在行。

《華嚴經》它是注重行門的,你看它兩位菩薩的表法,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實踐,完全做到。但是在《華嚴經》裡面,我們在經文裡面看到,普賢是華嚴之長子,換句話說,文殊為庶男,文殊是老二,普賢是老大,這意思是表明什麼?實踐第一。但是實踐決定是依智慧的實踐,所以行擺在慧的前面,表示它重視實行,它是要實踐第一。

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此,你看西方三聖,觀音擺在第一,大勢至擺在第二。大勢至代表智慧,觀音菩薩也是代表實踐,他代表慈悲,是慈悲之行。這個地方是普賢之行,普賢跟慈悲,實在講意思也是相通的。

深心信解」,要緊的就是深心這兩個字,什麼叫做深心?我們今天講了之後,我們也解了,也許說我也相信了。你有信有解,你不是深信深解,為什麼?深心信解,他一定就做到了。我們今天信了解了,做不到,換句話說,就是沒有深心。所以要注意這兩個字,經文上這兩個字是這一段文裡面的關鍵,我們要特別注意的。

深心是清淨心,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個是深心。深心是至誠心,我們今天的意不誠,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而做不到,所謂是能知不能行,實在是知之不透徹!知道透徹了,那有做不到的?有很多人也聽講《彌陀經》,也天天念《彌陀經》,念淨土三經,曉得極樂世界種種殊勝莊嚴,他還不肯去,還不想去;娑婆世界這麼苦,他還捨不得,你說這有什麼法子?這是知道得不夠透徹,所以他的願生不起來。想往生,那是嘴皮上想的,心裡並不想。

如果真正是我們這裏打個佛七,七天就往生了,他一定不會來的,七天就要死了,不幹,這個地方不能去,他不來的!所以那些念佛的人口是心非,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決定有感應,假的他念沒有感應,他不想去!所以阿彌陀佛清楚得很,因為你沒有真心,他也不來接引你;他來接引你,你還拒絕,這怎麼得了;佛不念了,一念阿彌陀佛就來了,這還得了,不念了。所以阿彌陀佛也不來,曉得你是虛情假意,不是真的,他不來。

所以深心要緊,也就是菩提心裡面的三心之一,就是自受用的極清淨之心。也可以說,我們真正到離念亡情的時候,情就是情識,念是念頭,一切念頭,善念、惡念、無記念都捨掉了。情是一切的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中國講的七情,在佛法裡面講,識就是情,八個識都是屬於情。情識真正能夠捨離掉,你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就現前了。

其實情識跟般若智慧是同一個體,都是自性,都是真心,悟了的時候就叫般若智慧,迷了的時候就叫情識。所以唯識這一宗,講修行的目標是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真轉過來了,你一天到晚起心動念,一切的作為全是普賢行,與十大願,願願都相應。後面有幾句也說得很好:

【疏】大經云,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講】它這個幾句是解釋「如對目前」來說的,也說得非常之好。後面我們還會討論到。如果沒有普賢法力,沒有深心信解,這個禮敬諸佛就做不到。所以禮敬諸佛,特別注重諸佛,這個是普賢行願。如果說禮敬如來,禮敬一尊佛,那個不是普賢行。所以普賢行差別就在此地。

普賢行,是情與無情,要平等地禮敬,這個才是普賢行的禮敬諸佛。所以它不是禮敬佛,是禮敬諸佛,諸佛是情與無情統統包括在裡面。所以不曉得這個意思,讀誦有什麼用處?沒用。明白這個道理,讀誦就有用,讀誦是提醒自己。

所以古人有很多人拿這個作日課的,弘一大師,諸位都曉得,他的早晚課就是念《普賢行願品》,他把這個當作課誦本來念,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有沒有修普賢行,時時提起,時時念著,自自然然他就要修了。再看底下這一段,解釋「能禮」的「心相」:

【經】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講】這段經文裡面看字不多,可是意思也非常地圓滿。成佛的正因,必定是三業清淨,這是成佛的正因

我們往往在一些彩畫的佛像,塑的佛像很少有,畫的佛像常常看到佛像頂上有圓光,圓光上面有三個字,那三個字是梵文寫的,也有用中文把它翻過來的,「嗡阿吽」,佛頂上寫的這三個字。這三個字就是三業清淨。嗡是身業,阿是語業,吽是意業,身語意三業清淨。成佛一定要三業清淨,所以是「悉以清淨身語意業」。

禮拜,就是我們拜佛的時候,拜佛的時候是「禮敬」雙修;不拜佛的時候是意業常敬,就是這個敬心,清淨的敬心,一切恭敬的敬心,決定不能失掉,這個就是道。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我們對於一切法恭敬的心不能失。但是在行禮的時候是有對象,沒有對象的時候那是不必。所以禮有中斷的時候,敬不能中斷,敬不可以中斷,時時刻刻要保持敬心,這一點很重要,這叫「常修」。常修禮敬諸佛這一願,將來在果報上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身成神通輪,這就是佛果地上;我們講三輪,輪是圓滿的意思,輪的意思很多很多,後頭有「請轉法輪」,我們到那個時候再跟諸位細說。身感如來的神通輪。語感如來的教誡輪,佛是老師,老師有一套非常高明的教學法,就是教學的方法。

我們今天一般學校裡面,譬如普通學校的,雖然一樣大學畢業,跟師範大學畢業的,教學生就不相同,為什麼?師範學院的學生,學過教育心理學,學過教學法,這個你們沒有修過,雖然有一樣的程度,你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表達。所以佛懂得這些,有最高明的心理學,有最高明的教學法,這就是如來的教誡輪。意業成就了記心輪。所以「常修禮敬」,在果地上可以感得如來的三輪。

這個說法在清涼國師《華嚴經》疏鈔裡頭有,那個分量就非常之多;那個本子這麼厚,精裝本一本,書架上有,你們看看就曉得了,就是這一篇的註解。所以就這麼一篇東西,如果跟諸位細講,一個星期講三次,恐怕也得要講一年,這個才能講得完,那很有味道,在此地我都略說了。再看下面經文:

【經】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講】神通廣大,這個境界當然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現前是分身無術啊!他可不得了,能現多身,能同時禮多佛,一多無礙,是《華嚴》四無礙法界裡面,事事無礙。身與佛數量是相等的,這就是理事無礙,一多無礙,佛前面有多身,身前有多佛,身是講我們自身,這是真正的事實。

講到真的事實真相,我們反而迷惑了,我們今天相信什麼?我們身前沒有佛,佛前也沒有我的身。我們相信!其實不然,我們身前有多佛,佛前有多身,這是真的。

為什麼我們現在境界恰恰與事實相反?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過失在我們自己這些病,是我們執著境界,迷了自性。所以身前多佛,佛前多身,我們都見不到了,這是迷。我們迷,佛不迷,不能說我迷,佛也迷,沒有這個話,眾生迷,佛不迷。

所以佛見到的是真相,他見到我們面前有多佛,他見到他的面前有很多眾生,生佛不二。如果不是這個境界,佛怎麼會能說得出來「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說不出這個話來。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佛以善覺三昧,他見得清清楚楚,這是果地上的境界,佛是在究竟果覺,果地上的境界。

我們今天,這就講要靠普賢行願力了,如果沒有這個法力,我們連觀想都不能成就,想都想不到。所以今天必須要借重普賢觀行,使我們逐漸逐漸恢復我們的本能,見到諸法實相。這就是講菩薩的修因,要從因門裡面契入。

因與果,相雖然不一樣,如來是果地,我們現在發心修行是因地,因果之境界相,相不相同,但是所入的境界沒有兩樣。所以佛法,無論是教下,無論是宗門,常講的「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尤其是佛法用蓮花來表法,它就是代表這個意思。

蓮花是什麼?蓮花是因與果同時,花開的時候,蓮子就在裡面長了。它不像其他的植物,先開花後結果,因果不同時。而佛法裡面講,因果是同時的,所以特別用蓮花來代表,蓮花代表因果同時,又代表清淨無染,代表一真法界。所以說,出淤泥而不染,泥代表六凡,就是六道,泥土代表六道。泥的上面是水,水是清淨的,代表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們清淨!可是蓮花開在水的上面,表示四聖六凡都不染,就是世出世間法統統超越,這就是一真法界,這就是華嚴境界,表這個意思。

蓮花開在水面上,表示四聖六凡都不染,超越世出世間法,這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華嚴境界。

蓮花開在水面上,表示四聖六凡都不染,超越世出世間法,這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華嚴境界。

再看底下這一段:

【經】虛空界盡。我禮乃盡。

【講】這是反顯。虛空界無有窮盡。所以底下講:

【經】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講】這叫順釋。在清涼國師《疏鈔》裡頭,我們一般稱為《大疏》,他引用《十地經》裡面講的有十種無盡,此地只引用了一種,就是「虛空界盡」,其實法法都無盡。

這個十種,第一個就是眾生界無盡、世界無盡、虛空界無盡、法界無盡、涅槃界無盡、佛出現界無盡、如來智界無盡 (就是智慧)、心所緣界無盡、佛之所入境界無盡。末後一條說,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也無盡。這個意思,總而言之,就是一切法都是無盡的。

由此可知,我們現在無論做什麼事情,沒有長遠心、沒有耐心,這是大病!這是與我們真心理體完全相違背。如果與我們真心理體相應,那就跟諸佛菩薩一樣,他這個心是無盡的,確實是相續不斷的。拿我們現在話講,他有耐心、有恆心、有長遠心。所以經上講成佛要無量大劫,這個意思就是啟發我們,要以無盡心來修學你才有成就。

其實是不是真的要無量大劫呢?不一定。不一定,為什麼這樣說?主要就是喚醒你的無盡心。我一天、兩天成佛了,那個心還是無盡的,不是說到成佛了,這個心就中止了,不是的,利益眾生的心永遠無盡。所以諸佛成了佛之後,還要退回來,退到菩薩位子上來,去幫助那些還在迷惑顛倒的眾生,所謂倒駕慈航。如果他的心有盡,就不會有這些事相了,所以永遠是無盡的。這就是告訴我們,這一願無盡,願願都無盡,先從這個地方修起,我們的敬心是沒有止境的。

【經】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講】真的,眾生界是無盡的,眾生的業也是無盡的。業是造作,我們通常講事業,正在造作的時候叫做事,造作的結果叫做業。所以業繫苦,你造作的業必定是有善有惡,善業是三善道受報,惡業是三惡道受報,只要你造業必定就有果報。

我們想想,那個眾生不造業?只要是眾生,沒有一個不造業的。不但你一天到晚在造業,你連睡覺都不老實,還在那裡造業。為什麼?睡覺在作夢,夢裡頭還造業,你造業沒停止的時候。剛才說一切法都無有盡,你疏忽掉了,你看你那個造業有盡沒有?沒有盡!連睡覺都不老實,還在造業。

所以諸位要曉得,業有三業,身業、語業、意業,我們睡覺了,身不造業,語不造業,意還在造業,還在繼續不斷。所以為什麼禮敬著重在意敬不能中斷,道理在此地,因為你的敬意常常在,你的意不造業,意業才能夠得清淨。

末後這個結語非常之好,結語是每一段後面都一樣的:

【經】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講】疲是疲勞,厭是厭倦,就是不想再做了。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如果天天都一樣的,他就厭倦了。比如吃東西也是這樣的,為什麼常常換個口味?老是天天吃一樣的菜飯,吃上個一個星期你就不想吃了,厭倦了。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做同樣的,時間久了一定起厭倦的心,這叫凡夫。佛菩薩不如是,佛菩薩天天一樣,他不疲不厭,這是我們不如他的地方,這是應當要學習的地方。

佛門裡面,出家人穿這個衣服,就這麼一個樣子,千百年來從來沒有改變過,沒有厭倦。你們衣服天天要變花樣,一種款式設計出來,穿了沒幾個月,新的樣子出來了,那個落伍了,穿到身上出去,好像見不得人一樣。有人說,衣服不合時,穿出去人家要笑話。誰笑你?自己笑自己,外頭絕對沒人笑。你穿個不合時髦的衣服,你穿到外頭看看有沒有人笑?他要笑死了,活該!他死,我不死,他笑死與我什麼相干?不相干。

所以那些妖魔鬼怪,他就懂得眾生的弱點,就把握你弱點,天天在動腦筋搞新花樣,叫你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送給他,都供養他,可憐!你跳不出他的魔掌,那設計師是魔,魔掌,你跳不出去!他對我們出家人一籌莫展,一點辦法也沒有。可是對你們,他神通廣大,花樣太多了。所以說妖魔鬼怪在那裡?那些都是的,都是妖魔鬼怪,可惜你不認識,你還把他當好人。現在妖魔鬼怪充滿了社會,到處都是,叫你天天生煩惱,叫你身心不能安穩,天天為生活苦惱,其實生活那有什麼苦惱的?

我有一次坐計乘車,那有個司機跟我說,現在生活很不容易過。我就告訴他,生活難在那裡?我說很好過,做一件衣服,至少穿個十幾年穿不壞,家裡買個電冰箱,也可以用個十來年,怎麼不好過?如果你天天看到新產品、新花樣出來了,才沒有穿兩天又要換新的,你的日子就難過了。他聽了點點頭,對,不錯,是這樣子。

那難怪,你的日子當然難過!你天天要換新的,還沒有用壞,可以用的不能物盡其用。那個魔王在那裡變把戲,天天在變,你要想跟著他,那你苦了,被他所轉,這苦死了。你要不對他所轉,好,新的產品出來了,尤其現在電器產品,每三個月就有新東西出來,那你要換新,三個月換一次,真的,你怎麼樣賺錢都跟不上,那是苦不堪言。你要曉得,這個東西買了之後可用個十年,他就是再換個幾百次新花樣,我如如不動,等我這個用舊了,不能再用了,我再去換一個。那些魔看到沒生意好做,他就不出花樣了,沒人買嘛。所以日子很好過,就是你天天被魔所轉,這個就難過了。

尤其在台灣,生活非常容易,不為境轉,得大自在。所以無論對於物質、精神上的生活,自行化他,「疲厭」是很大的障礙。我們今天要突破這個疲厭,那就是精進;這一定要依靠普賢行願力,這個法力的加持,才能真正地做到「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是真心修行,這是真正的普賢行。如果以妄識,這個妄識就是隨境所轉,那就不是修普賢行了。

所以普賢行是大智慧行,它是以文殊般若為基礎的。而我們這次研究《彌陀經疏鈔》,看到蓮池大師在前面給我們說明,他這個註解所依據的經論,說得清清楚楚。如果要不把依據經論給我們講清楚,他這個註解,我們也很難對它生起信心。他教理上所依據的經論,是淨土五經,旁及一切大乘經典,大乘經典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在行門裡面所依據的是《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有了這樣的依據,這個註子非常有價值,有內容,我們能信得過。跟此地意思是一樣,要以普賢行願力故,才能做到。

十願到這個地方是第一願,跟諸位介紹到此地,「禮敬諸佛」講完了。下面接著是第二願,第二願是「稱讚如來」。

【經】復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

【講】稱是稱揚,讚是讚嘆。其實這個十願也是對十種病根的,禮敬是對我們這個輕慢之心、貢高之心,我們對於一切人,總以為自己很高,輕視別人,所以用「禮敬諸佛」來治這個病。

稱讚,這是對毀謗而言。註子裡頭有幾句也很重要,前面講諸佛,此地講如來,名字換了一換,當然意思就不一樣了,它為什麼不說稱讚諸佛?要換一下,「稱讚如來」,如來與佛到底有什麼區別?這個是要首先辨別清楚的,小註裡頭有,它也引經說的。

「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這個十號是通號,每一尊佛都有這十種稱號,它的意思就是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所謂佛佛道同,佛所證的境界完全相同,這是第一個講法。

第二個它引用《金剛經》上說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指法身如來,《金剛經》上有這個意思。

《轉法輪經》上說「一切智名如,正覺名來」,這是指報身佛說的,這報身如來。

《成實論》裡面說,「乘如實道,來成正覺」,這是應化身佛。

這是講的三身,講佛的三身。三身,法身是體,報身是自受用身,應化身是他受用身,這是一而三、三而一。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開示說,「一體三身」,他那個講得非常圓滿。

而「如來」這兩個字,《金剛經》上還有一句話說得尤其是好,解釋如來解釋得太好,太圓滿了。「如來者,諸法如義」。那麼諦閑大師為什麼不引用這句,而引用「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為什麼不引用「諸法如義」呢?他要配三身,因為諸法如意不能配法身,他為了要配三身,所以引用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其實最圓滿的意思是「諸法如義」。如果從諸法如義上來說,它這個含義與境界跟第一願的「諸佛」,實在講沒有差別,完全是一樣的。

換一種名詞來說,顯示「名可名,非常名」。不要執著在名相上,不管你怎麼說,只要說的是這個境界,這樁事情,用什麼名詞都可以,所以教我們對於分別執著上不要起爭執。正是四依法裡面佛教給我們: 「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識是感情,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智,取這個意思。所以往往是一個境界,佛說很多名詞,用意都在此地,叫我們不要執著名相,要在名相裡頭悟入義理。

稱讚」,佛門裡頭梵唄,也就是音樂,是屬於讚嘆的。十願,它把這個兩願擺在前面,跟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學也是不謀而合。

我們中國古代教學用什麼方法呢?用禮樂。用禮修身,修身業。用音樂陶冶性情,所謂治心,心裡面起煩惱,起波動了,演奏一首音樂,唱一首歌,心情就開朗了。所以說樂養心,特別是養性情。所以孔夫子在當時把唱歌的歌詞,就是詩,從前的詩篇都是歌詞,都可以入譜去演奏的、歌唱的,他是重新修訂。他有一個原則,這是《論語》裏面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無邪,就是從前孔老夫子教學,這個音樂裡頭的標準。所以是禮樂不能少,讀書人都會彈琴,都會唱歌,所謂以禮樂治天下。

這一篇,總得要跟諸位講講這些問題,要討論到這些問題。那麼現在這個樂,禮在我們經書裡頭保存,樂失掉了。現在只有《禮記》裡頭有一篇「樂記」,分量不多,但非常的珍貴,是我們中國古代樂教的音樂之學,非常非常的重要,這裡頭相當的高深。

佛門也是如此,佛門的禮就是戒律,戒律跟禮一樣的,所以佛法也是以禮樂教學,非常著重音樂。但是現在佛門裡頭,禮與樂都失掉了,真正是可惜。今天晚上,幾位法師出來教你們唱梵唄,其實梵唄就是稱讚如來,要以清淨心,恭敬心來唱,這才是稱讚;敷衍事之,唱得不如法,那就是不敬,不恭敬。稱讚如來,稱讚自己的性德,這是第一義。其次的稱讚是接引眾生。

諸位要曉得教學!佛與儒都是一樣,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所以學是求學,沒有說老師跑到你家裡去教的,跑到你家裡教,學生對老師就輕慢、瞧不起,學不到東西。所以學是要來求的。那個好老師,他自己非常謙虛,他又不好名,他又不在外頭做廣告,也不作自我宣傳,誰知道他?所以學生就要介紹,學生介紹還不是很明顯;「某某人有學問、有道德,你要去親近他」,這樣講不可以,這樣太不謙虛了,顯得你自己太自大了。你自己也自大,「我是某善知識的弟子,某善知識了不起,我也了不起」,這不是貢高我慢了嗎?那用什麼方法?就是用唱歌來讚嘆,讓別人聽,聽了之後他自己有感動,他自己願意來,用這個方法。

所以讚嘆,佛門裡面讚佛偈,都是替佛作招生的廣告,接引眾生的手段,是這個意思。所以,讚要唱得好聽,一唱,大家在門口一聽,他就不想走,他就進來了,這就成功了。他一聽的時候,這個也沒什麼聽頭,他跑掉了,那你就失敗了。所以,樂要能達到這個功效,而且歌詞要唱得很清晰。你看現在有很多讚,你聽,聽不出字;哼了半天,不曉得它內容是什麼,這也是錯誤,字要咬得很清楚。

念佛也是如此,念佛也是音樂,所以念佛裡頭有節奏,真正念得好的人,讓人一聽到念佛的聲音,聽到之後他就不想走,他就要參加,跟著你一起念。

所以音樂很能夠吸引人,你看許多人花了錢,買了票,聽音樂去。我們這裡不要錢,請他還不來,原因是什麼?我們唱得不好,不如別人!假如我們音樂比他還要殊勝,還要好聽,我們賣再高的票,他都會來。所以這個很有道理,也是一門大學問,不能夠輕視。

普賢菩薩修行法裡頭有音樂,第二條「稱讚如來」就是樂教,所以要認真地來學習。好,我們就講到此地。

>> 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九卷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華嚴經 ‧ 普賢菩薩行願品
. 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22會員
453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5/09/21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21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20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20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19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19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法會之中的所有大眾,不是胎生,不是卵生,也不是濕生,全都是化生,而且是蓮花中化生。在七寶池中的蓮花,它是正覺寶花,是阿彌陀佛的性德變現出來的。大家心地清淨,沒有爭執,連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這是眷屬平等。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法會之中的所有大眾,不是胎生,不是卵生,也不是濕生,全都是化生,而且是蓮花中化生。在七寶池中的蓮花,它是正覺寶花,是阿彌陀佛的性德變現出來的。大家心地清淨,沒有爭執,連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這是眷屬平等。
Thumbnail
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蓮花化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在沒有到達之前,我們現前這個狀況,我們的心真誠,我們的願懇切,我們的念佛功夫要非常認真努力,七寶池裡面的花愈來愈大,光色愈來愈美,這是我們帶得去的。在這個世界,沒有一樣能帶走。帶不去的隨緣就好,帶得去的就要真幹!
Thumbnail
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蓮花化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在沒有到達之前,我們現前這個狀況,我們的心真誠,我們的願懇切,我們的念佛功夫要非常認真努力,七寶池裡面的花愈來愈大,光色愈來愈美,這是我們帶得去的。在這個世界,沒有一樣能帶走。帶不去的隨緣就好,帶得去的就要真幹!
Thumbnail
世尊在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源頭,一切功德都是從信心裡面生出來的,信心成就了,沒有一樣不成就。為什麼會沒有信心?就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只要事實真相清楚明白了,信心才會生得起來!
Thumbnail
世尊在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源頭,一切功德都是從信心裡面生出來的,信心成就了,沒有一樣不成就。為什麼會沒有信心?就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只要事實真相清楚明白了,信心才會生得起來!
Thumbnail
諸供養中,法的供養第一;諸功德中,心的祝福為上。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諸供養中,法的供養第一;諸功德中,心的祝福為上。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