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 講記 (五)

更新 發佈閱讀 24 分鐘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二卷 ...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五卷

~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第二段「明正出體」。我們看這一節文:

【疏】今所出之體,而非《華嚴》全部,乃出當品別行一卷之體也。名雖有異,體即不殊。

【講】首先要跟諸位說明這個「出」。古人常常用這個字,這個字的意思,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顯的意思,就是說明的意思。「出」就說出,給大家說出,把這樁事情說明白,說出來,出是這個意思。將來諸位看經論,古德常常用這個字。

這個地方說出來的理論依據,並不是全部經的,而就這一章來說的,就是這一卷,末後這一卷,這是特別說明。

這一卷跟全經當然是一體的,不會是二體;但是也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完全一樣,那又何必說這句話?這話就是多餘的、累贅的。雖然一樣,裡面又有一些不同,不同在那裡?就是這一卷,末後這一章,特別是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理論依據,特別重視這一點。

前面說了,這是以一真法界為體,而末後這一卷,在一真法界上又加了一點,加了一個什麼?「性具三千」。昨天晚上我們在《彌陀經》裡面提示過「一念三千」。我們此地,你們同修們,看來還是蠻有福報的,因緣很難得,正講到這個地方;早晨有個同學送了一個圖來,「一念三千圖」,我們馬上就可以影印發給大家。這個一看就很明白,所以的確是有感應,不曉得他在那裡找來的這麼一張,早晨送給我看。我一看,正好講到這個地方,這就省事多了。現在把它放大了,放大之後在這邊影印,馬上印好了之後分送給諸位,這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疏】論云,一真法界性,具足十法界。依正本圓融,生佛無殊致。

【講】這個論是《起信論》裡面所說的「一真法界性」,「性」是體,體性。「具足十法界」,雖然具足,顯與不顯是屬於事。

譬如說,我們這個心是具足一切夢境,對不對?你天天會作夢,夢是心變現的,具足一切境,夢境。可是夢境顯與不顯,那是緣。有這個緣它就顯,沒有這個緣它不顯。

其實夢境也不是無緣無故生的,佛在大經裡面講,夢境有四種因緣會作夢,就是心會現夢境

  • 第一種是宿業,過去生中所造的。有時候夢中夢的這個境界,從來也沒有見過,也沒有想到過,為什麼會作這個夢?這一生沒想到沒見過,前生曾經想過做過,你阿賴耶識裡頭有種子,種子起現行。

諸位要曉得睡眠的時候,不如清醒的時候,清醒的時候意志比較容易控制;睡眠的時候這個意志不能控制。不能控制,所以在多生多劫之前的宿業,有的時候會現行,控制不住會現行,所以會作很多奇怪的夢,有這些夢境出現。

  • 第二種是妄想。心散亂,妄想會作夢。妄想,我們也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這種夢。
  • 第三種是有預兆的夢,就是未來的事情,明後天的事情,或者幾個月以後的事情,還沒有發生,你在夢中就出現了,是種預兆的夢。

由此可知,三世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要不通三世,怎麼會預先有預兆?這個預兆就是未來的事情,怎麼未來的事情已經知道了?所以說是因果決定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 第四種是鬼神入夢。鬼神來託夢,這個也是有因緣的。假如我們要是夢到過去的,或者是家親眷屬朋友,《地藏經》上有,說得很明的。凡是夢到這些,都是他有困難,他有痛苦的時候,想來求你幫助。夢到這個。

我們學佛的人知道,曉得這個情形,到第二天我們可以給他念一卷經,或者給他念幾百聲,念一千聲佛號,給他迴向,這個就是對他幫助。還有看到他好像非常貧窮可憐,愁眉苦臉的樣子,可以誦經給他;他在鬼道裡頭,也可以燒一點紙錢給他。這個是鬼神入夢的。

我在過去,大概總有二十年前了,我有一個朋友,他來給我說,他說他夢到他的鄰居,那個鄰居也是他的同事,鄰居的太太過世了,她在一個星期當中夢過三次,看到她很苦,問他要錢,求他幫助。他就很奇怪,夢中的時候忘了是作夢,也忘了她死掉了,所以他還給她講,他說「妳怎麼會問我要錢?妳沒有錢用,應該找妳先生要才對呀!」她說我先生沒有錢,求他幫忙。夢醒的時候,他是個基督教徒,他先生也是個基督教徒,基督教徒不燒紙錢的,她一定落在餓鬼道才沒有錢用。所以他就來告訴我,他一個星期夢到三次,都是來討錢。我就告訴他,你給他燒點紙錢;燒了紙錢之後,再夢不到了,可見得她是來求幫助的。這是鬼神入夢,求幫忙的。

所以夢境有這四種因緣。心具足一切夢境,必須要遇到緣,它才起現行。

性具就是本性裡頭本來具足,具足一真法界,具足十法界。十法界是一現九隱,一個法界現前,九法界不現前。但是在我們這個人間,我們能夠看到兩種,人法界是完全現前,畜生法界是部分現前,畜生種類非常之多,我們見得不完全,只見得一部分。其餘八種法界我們見不到,這個是緣上的關係,那就屬於事造,事造的三千。這幾句話不但說明這個道理,更要緊的是後面這兩句,「依正本圓融,生佛無殊致」,這兩句話很重要。依正圓融,也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天地與我是一體,所謂「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圓融的,這是諸佛與大菩薩,果地上的境界,這是真實的。

而我們在這個圓融裡面起妄想、分別、執著,把本來是圓融的,在我們現在不圓融了,變成無量無邊的障礙,這是錯誤,這個絕對不是真正的事實,這是迷的現象。

生佛無殊,生佛是一體,生是講眾生,佛是講諸佛,諸佛與眾生是一體,是一不是二。因此佛度眾生,經上常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是條件,無緣是無條件,佛對於眾生愛護、慈愛,沒有條件的。為什麼沒有條件?因為是一體,所以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可是我們眾生迷了本性之後,我們對一切人之愛是有條件的,喜歡他才愛他,對他才慈悲,不喜歡他就討厭他,厭惡他,起了分別心,一真就迷失了。

下面有四句是描寫形容心性的本體:

【疏】寂寥包博,虛曠沖深,總賅萬有,即是一心。

【講】這幾個字都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講的。寂是寂靜,就是心性的真相,它本來是這樣的,這是我們的真心,本來是寂靜的,裡頭一念不生。所以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到本來無一物,那個心才叫真正清淨,有一物,心就不清淨了。

我們修念佛法門,主要就是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寂靜的境界,恢復我們本來的面目,這是應當要曉得的。包博是講它容量,無有一法不包,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老子也說,「有容乃大」。佛稱為大人,他大在那裡?他有度量,他能夠包含,沒有一樣他不能容。在事相裡面,常常用海來作比喻。大海,它能容量,它什麼都可以容,什麼都不嫌棄,決定是清淨平等地包容,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心如太虛,心如大地,無有一法不包,無有一法不容,總賅萬有,即是一心。

心如太虛,心如大地,無有一法不包,無有一法不容,總賅萬有,即是一心。

《地藏經》裡頭,把心比作地,地也是能包容,好的、醜的、香的、臭的,它都能包容,它不排斥,它不拒絕。所以我們心要如大地,能容萬物,能生萬物,所以菩薩的心都用大地來作比喻,菩薩心地。

在整個菩薩修學階段當中,你看三賢位的菩薩,那心量當然比我們大。其實,我們從別教上講,他還沒見性,別教的三賢菩薩沒有見性。登了地,十地菩薩,他為什麼叫地?心如大地,他到這個境界了,所以稱登地。

我們心對於一切法,還有一法不能忍受,不能夠容納,你的修行功夫證明決定沒有登地,不是地上菩薩。初地以上的菩薩,心如太虛,心如大地,無有一法不包,無有一法不容,總賅萬有,即是一心。念佛法門直接了當就修這個一心。

底下幾句話,統統是說明這個境界,我們把它念一念,這幾句很重要:

【疏】性絕有無。

【講】性就是性體,真心本體,這個裡頭沒有有,也沒有無,連抽象的概念都沒有。

【疏】相非生滅。

【講】相指一切萬相,諸法實相,不生不滅,這是真的,一點都沒有錯。但是這個非常非常難懂,我們明明看到,花有開有謝,人有生老病死,怎麼說不生不滅?

我們常講,有情有生老病死;無情裡面像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地球,有成住壞空。這也是佛說的,這個說是方便說,隨順我們的常識來說,不是真的。

所以佛說法,他是以真俗二諦說法度生,說真諦,那就是他的境界,跟我們講真相,諸法實相,我們沒有辦法接受的時候,才不得已講俗諦,俗諦隨順眾生,叫方便說。隨順我們的常識,隨順我們的知見來講的,那就是俗諦,這是我們在佛法裡頭常常看到的,我們很容易接受。

但是,這是假相,不是真的,《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相,這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是一切相不生不滅。佛在《法華經》裡面就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菩薩要入這個境界,就叫得無生法忍。法是一切萬法,我們現在歸納的是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虛空自然現象,都要包括在裡面,一切法。這一切法不生不滅。你要是證實了,真正見到了,你就叫得無生法忍

忍這個字的意思,是同意的意思,認可的意思。佛這樣說,我同意。佛這個說法,我贊成,我認可。為什麼?佛說的我也見到了,我也證明了,證實了。所以忍有這麼多意思在裡面,就是心對於這個理論境界決定不動搖了。證得無生法忍,決定是見性的菩薩,在別教是初地以上,圓教是初住以上。

雖然是講證得無生法忍,那是初證,並不是深證。如果講到深證,像《仁王經》裡面所說的,那個地位就相當高了。《仁王經》裡面,把五十一位菩薩分作五忍,分作五大類。

無生法忍是第四大類,這個裡面有上品、中品、下品。上品的是九地菩薩,中品是八地菩薩,下品是七地菩薩,這是無生忍位。你看看這個地位多高。無生忍位再上去,叫寂滅忍位,那是如來的境界了;也有三品,下品的寂滅忍是十地菩薩,叫法雲地,中品是等覺菩薩,上品是如來果位上,這是《仁王經》裡面講的無生法忍。這個地位太高了,入這個境界,真正見到諸法實相,「相非生滅」,沒有生也沒有滅。

【疏】莫尋其始,寧見中邊。

【講】沒有始終,沒有內外,諸法實相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疏】迷之則生死無窮。

【講】迷了諸法實相,迷了一心,這才有六道輪迴,這才有無窮的生死。

【疏】解之則廓爾大悟,諸佛證之,妙覺圓明,現成菩提,為物開示。

【講】解之就是你覺了,你要是覺悟了,這是講覺悟,解之就是我們常說的大徹大悟。諸佛,這個諸佛裡面的含義很多。江味農居士註解《金剛經》,他有一本《金剛經講義》,那真是權威的註解。這些人都是我們學佛的模範,

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一生專門研究一部經。他這個《金剛經》註解,自古到今《金剛經》的註子,他是第一權威,他用的時間多,用四十年的時間,專門搞《金剛經》。他提倡的,他的口號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是念阿彌陀佛求往生的,也是真正往生西方世界了。

他的女兒現在在紐約,恐怕也有八十歲了。我們見面,她常常談她爸爸的事情。她說她年輕的時候,她爸爸學佛很虔誠,往生瑞相很好。那個時候她自己不相信,現在想想很有道理,但是怕自己功夫不夠,沒法子往生,現在很著急。所以學佛一定要趁年輕,你看看自古以來修行證果的人,都是年輕人;年紀老了沒有法子,老了不行,修道沒有本錢了。

譬如打個佛七。嚴格地講,佛七是七天七夜一句佛號不斷,年輕有這個體力,行啊!年老了,不行!念一天就累了,第二天沒有精神;參禪也是如比,須要體力。六祖大師開悟證果的時候二十四歲。所以你看看佛教史裡頭,修行證果的人,一般都是四十歲以前,四十歲以後很少很少,有還是有,太少了,大概百分之八十都是四十歲之前,所以你們年輕要努力,你們本錢很厚。

這個「諸佛」,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裡面講的,就是圓教,從初住到如來的果地,一共是四十二個位次,四十二個位次都叫做諸佛,為什麼?初住菩薩就可以示現佛身,像《普門品》裡面講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就可以示現八相成道,你不能說他不是佛,他能示現佛身。所以從圓教初住起就叫做佛,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十個位次,等覺、妙覺,所以四十二個階級統統叫佛,這個諸佛是這樣叫法的。

說到觀音菩薩,這大家都很熟悉,《楞嚴經》上的觀世音菩薩是初住菩薩,這個諸位要曉得,他就是以初住菩薩的身份出現,為什麼?剛剛證得,他是講他修證的方法。從耳根圓通,「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從這裡證入的,所以是圓教初住菩薩的身份。在《華嚴經》裡面也有,就是我們這個本子上的,一看你就曉得,第七迴向,是以第七迴向位的菩薩這種身份,示現給善財童子看。《普門品》裡面所講的,那是等覺菩薩,可見得觀世音菩薩,他可以示現各種不同,就是淺深高下不同的境界來接引眾生。

這個諸佛就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諸佛證之」。

底下講「妙覺圓明」,這個妙覺是等覺之上,這是無上正等正覺,圓教的佛,就是佛果,前面的諸佛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現是示現,「現成菩提」,就是示現成佛,像八相成道,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示現八相成道。「為物開示」,這是教化眾生。

為什麼不說為人呢?說為物呢?如果說為人,這六道裡頭只有人道有分,其餘五道沒份。說為物,這六道都有了,不但六道也有了,聲聞、緣覺、菩薩也有了,九法界統統包括了。物包括的範圍大,人包括的範圍太小了,只能包括一道。所以物,我們人也是物的一種,動物嘛!也包括在裡面。如果說人,那其他的不能包括了。

所以佛教化眾生是每一道、每一類,他都去的。他教化那一道、那一類的眾生,就示現同類身。佛要教化人,一定示現人身;佛要教化畜生,就示現畜生身,跟牠同類;他要教化餓鬼,就現餓鬼身。

你看放焰口,我們星期天圓滿那一天祭祖,這是我們大專講座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最初你們同學們提議的,很難得,我覺得不容易。一般大專講座圓滿,舉行一個同樂晚會,或者去郊遊一番,你們同學不肯,要放一個大蒙山祭祖,太難得了,太好了,所以以後我們每次大專講座圓滿,都放大蒙山祭祖,這個很好。

放大蒙山祭祖,我們這是供一個牌位,焦面大士,那是鬼王。放焰口的時候,做一個紙的鬼王,青面獠牙,看到很恐怖的,那是誰?觀世音菩薩,在惡鬼道現鬼身,他到那一道就示現那一道身,示現鬼王的身份,在餓鬼道裡度餓鬼道的眾生。在天上他就示天人的身份,這是我們要曉得的,「為物開示」。

下面的文就不必念了,諸位自己去看去。再看第十三面第一行,第二句裡頭講到:

【疏】性具三千。言三千者,假名一千 … 實法一千 … 國土一千。

【講】這裡頭又有理具,又有事造。我們現在看十三面倒數第三行,它的小題目是「明決微疑」。明是顯明,決是決斷,疑是疑惑。因為聽了前面所說的,恐怕還有疑惑,疑能障信心,就是能障礙信心,所以一定要斷疑生信。大師很慈悲,惟恐我們疑心不斷,所以特別為我們解釋。

【疏】此品是《華嚴經》最後之一。

【講】就是最後的一章,這一品是《華嚴經》最後一品,而我們現在所讀的是這一品裡面最後的一章。

【疏】原名入法界品。

【講】原名是講《六十華嚴》跟《四十華嚴》,這個品題都叫做「入法界品」。而在《四十華嚴》裡面所翻譯的沒有用「入法界」,而是用「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法界簡略,這個題目詳細。不思議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普賢行願是能入,前面說過了,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入通能所。

【疏】既是《華嚴》,宜但用法界二字為體,足矣。

【講】就可以了!

【疏】何須前添一真,後加性具三千耶?

【講】疑問就在此地。如果講全經,全經是以法界為體;講到這一部分,講到最後一章,或者講到最後這一品,在法界上面加個「一真」,後面加個「性具三千」,這個就是與全經同裏頭又有一點點不同,有一點不同,特別強調性具三千。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有理由,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理由,這就底下所說的:

【疏】以別行品。

【講】「別行品」就這一卷,就是四十卷這一卷。這一卷是清涼大師翻譯完成之後,特別提出來單獨流通。如果沒有時間,沒有能力讀全經的,你念這一章就好,這一章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經》的總結論。所以這一章特別提出來單獨流通,稱之為「別行品」。它的殊勝在那裡?

【疏】貴在願王,導歸極樂。而願王導歸,是此卷之妙宗。

【講】這幾句話非常非常重要,也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理論依據,是從此地建立的,《華嚴經》最後是歸西方淨土,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妙宗」,宗就是修行的方法。「宗」是宗旨,是講修行的方法。「妙」是最殊勝的、最微妙的,一切法門裡頭,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好,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妙的,這是講修行方法。

所以這是講真話,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不知道選淨土,不能死心塌地修淨土,真的像印光法師所說的,這人福報不夠啊!能夠真正選擇淨土,死心塌地修學而沒有疑惑的,這個人是無量無邊的大福報,善根、福德、因緣具足。

我過去跟諸位說過,我對淨土的相信是從《華嚴經》得來的,我講了十幾年的《華嚴經》,我的心得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如果不講這麼多年的《華嚴經》,雖然信淨土,信心不堅固;這個堅定的信心,清淨信心,從《華嚴經》上生的。我自己得到這個殊勝的利益,所以我也發願這一生專門講《華嚴》,講《彌陀經》。

我今年六十歲,六十以後別的經不講了,只講兩部經。而《華嚴》我只講《四十華嚴》,《八十》也不講,只講《四十華嚴》。只講《彌陀經要解》跟《疏鈔演義》,其他的都不講了。如有人請我講,他可以請別的法師去,我自己不講,為什麼?我要好好地修淨土,講也是講淨土,修也是修淨土,自行跟化他合而為一,要辦自己的事情了。所以這個幾句非常重要。

【疏】宗非體而不立。

【講】立是建立,特別是信心。念這句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信心怎麼樣能夠建立?一定要懂得體,換句話說,一定要明白一念三千,特別是性具三千,要明白這個道理,要真正了解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你對於西方淨土才沒有疑惑。

那麼這個很有感應,今天早晨,你看人家送來,這是香港一個居士,我是去年在香港講經,有一個居士送了廿幾本佛法的小冊子,都是民國二、三十年,大陸上這一些法師居士的著作,非常的珍貴。現在這些小冊子都找不到了,很難得到。那有心人他收藏的。我從香港回來的時候,他全部送給我,要我翻印流通,所以現在我帶回來,重新再給它翻印。現在也是準備印這個小冊子,今天早晨拿來給我看,我順手一翻就翻到這一章,馬上就把它影印出來,先供養諸位,這是有感應。

【疏】意顯。

【講】意思是顯:

【疏】生佛之假名。

【講】這就是一千假名。

【疏】五陰之實法。

【講】這一千實法。

【疏】淨土之依報。

【講】這是一千的國土,三千就從這個來的。

【疏】皆吾人心性本具之三千。

【講】常言說得好,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兩句話說得沒錯,但是很難懂。如果你懂得一念三千,這兩句話你才能體會得到。淨土與彌陀也是我們自性顯現的相分,不是外面來的。既然是自性的淨土,那有不能生的道理?當然得生。所以我們生淨土的信心具足。

問題就是你願不願意去?好比這個地方是你自己的家,你自己家你當然可以能去!你不願意回家,那有什麼法子!你願意回家,決定沒有人拒絕你。要明白這個理,你這個心就沒有懷疑了。

不要以為我過去造的罪業太多,像我這個罪業的人還能往生嗎?恐怕到那裡去,阿彌陀佛把我趕出來了,不會的,你不要有這個懷疑,你有這一念懷疑,障礙你自己生淨土。你看佛在《觀經》裡面所講的,五逆十惡,臨命終時一念回心,一念十念都能夠往生。那是講下品下生的,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人。

我們雖然造罪業,還沒有造那麼大的罪,所以諸位不往生則已,要往生絕對不是下品下生,因為你們沒有造那麼重的罪業,你們至少也是下品中生以上,不會是下品下生,這一點要曉得,自己一定要有信心,這一生決定生淨土。

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這是出來觀光旅遊,娑婆世界是一站,我們在此地是過客,客人。這個世界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所以用不著去留戀,用不著去操心。換句話說,必須要看破,一定要放下,你才得大自在,才能成就西方淨土殊勝崇高的品位

淨土往生,我從學佛以來,親耳聽人說的,就是現前的事實,決定不是虛妄的,我知道有四個往生很自在的,其中有一個是站著往生的,統統都是預知時至,實實在在瑞相了不起。為什麼有這種成就?放得下,心裡面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毫無牽掛,他成功了。有一絲毫的牽掛,那就是障礙,就是麻煩,所以要一切放下。放下的人真正有福!放不下的人沒福。

下面就說出真正的目的了,這就是教淨業的人:

【疏】讀誦此經,庶幾不起外求之念。須知一真法界,即心性之異名爾。

【講】我們這一段就念到此地。底下一段,這是講明宗,宗是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接著看:

【疏】前顯體,顯性德。

你本性裏頭本來具足的。

【疏】今明宗,明修德。

【講】就是說明修行的方法。

【疏】性屬於理,修屬於事。

【講】我們今天在事相上,應該如何來修學,然後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我們看底下第二個小段「正明宗」。

【疏】宗,趣也。

【講】趣向,就是方向、目標。不能沒有目標。如果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你所有的修為到後來沒有結果。你有方向有目標,它將來有結果,這才是真正的殊勝,真正的難得。在這一段裡面也有幾句重要的話,倒數第五行第二句,這一句非常重要:

【疏】此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宗。

【講】這一句諸位要牢牢地記住。以後人家問《普賢行願品》,我們現在流通這個別行《普賢行願品》,它的宗旨是什麼?這一句是它宗旨,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宗旨。末後有幾句,我們也念一念:

【疏】須知極樂世界為法界藏土,亦即稱性之淨土也。以稱性願王為因,即是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以稱性極樂為果,即所謂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講】這幾句與《楞嚴》、與《圓覺》,完全相同。《楞嚴》跟《圓覺》,是禪密修法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念佛不例外;而且這個方法比禪密還方便,還穩當,隨時隨地都可以修,實實在在適合於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真的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所以這個法門實在是妙絕了。你要是不讀《華嚴》,真的不容易接受淨土。所以弘楊淨土從那裡入門?從《華嚴經》入門,大家沒有話說了,他這真正能相信了。《華嚴》是理論講得透徹,我們信心容易生起。好,我們現在下課。

>> 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六卷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華嚴經 ‧ 普賢菩薩行願品
. 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22會員
449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5/09/18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18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17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17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15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15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因為有阿彌陀佛的願力、福德力作增上緣,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就一切都如意自在了。壽命達到無量壽,隨自己的心願,願意在淨土住多久就住多久。捨淨土的壽命生到十方世界度眾生,也是想住世多長,都隨心所欲。而且在淨土想受用什麼,隨心裡所想,就自然現前。
Thumbnail
因為有阿彌陀佛的願力、福德力作增上緣,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就一切都如意自在了。壽命達到無量壽,隨自己的心願,願意在淨土住多久就住多久。捨淨土的壽命生到十方世界度眾生,也是想住世多長,都隨心所欲。而且在淨土想受用什麼,隨心裡所想,就自然現前。
Thumbnail
世尊在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源頭,一切功德都是從信心裡面生出來的,信心成就了,沒有一樣不成就。為什麼會沒有信心?就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只要事實真相清楚明白了,信心才會生得起來!
Thumbnail
世尊在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源頭,一切功德都是從信心裡面生出來的,信心成就了,沒有一樣不成就。為什麼會沒有信心?就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只要事實真相清楚明白了,信心才會生得起來!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我若不放下自己的妄念執著,世界怎麼可能為我改變,來滿足我的妄念?
Thumbnail
我若不放下自己的妄念執著,世界怎麼可能為我改變,來滿足我的妄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