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裁員,總讓人心裡一陣發冷。
對離開的人來說,是不得不的轉折;對留下的人來說,則是一種說不出口的壓力。
28 歲的 Zoe,正處在這樣的狀態。她是公司裡年輕有為的國際行銷人才,個性外向、可愛活潑,工作中總能把氛圍帶熱。但這一次,公司大裁員,她雖然「留下來」,卻開始陷入比離開更大的焦慮。
幸好,她有一位好朋友兼導師——Alan 大叔。45 歲的他,是知名顧問公司的創辦人,正向心理學專家,博學多聞,卻待人和善。Zoe 一直把他視為人生的燈塔。
這篇專欄,就是一段他們之間的對話:從職場,到愛情,再到生活。透過一次次的交流,Zoe 從「倖存者」慢慢轉變為「創造者」。
第一章:職場困境──留下來的人更焦慮
茶水間裡安靜得出奇。只有冰箱嗡嗡的低鳴聲,伴隨著不遠處斷斷續續的鍵盤聲。
Zoe 捧著一杯咖啡,卻喝不下去。眼睛落在不遠處那張空桌子上——原本坐在那裡的同事 Emily,昨天已經被「請走了」。
她忍不住在心裡嘀咕:
「怎麼會是她?Emily 一直都很認真,為什麼不是我?或者說……為什麼偏偏是我留下來?」
心裡像有兩個聲音在打架。一個說:「妳要慶幸自己還在,趕快打起精神。」另一個卻冷冷回擊:「別自欺欺人了,妳只是暫時沒被挑中。」
下班後,Zoe 約了 Alan。她需要有人聽她說話。
咖啡館裡,昏黃的燈光照著木桌,空氣裡有股暖暖的烘焙香。她坐在 Alan 對面,眼眶早已泛紅。
「大叔,我真的覺得快喘不過氣了。」Zoe 的聲音有些顫抖,「我留下來,可每天都好不安。明明該感謝公司沒裁掉我,可是……為什麼我反而更焦慮?」
Alan 沉默地聽著,沒有打斷,只是用眼神示意她繼續。
Zoe 越說越激動:「我進公司就看到 Emily 的桌位空了。會議室裡大家都低著頭,沒人敢多說話。好像我們每個人都在等死刑宣判一樣。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只是暫時幸運……」
說到這裡,她眼淚終於掉了下來。

Alan 輕輕放下杯子,語氣溫和卻堅定:「Zoe,妳現在的狀態,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倖存者症候群』。留下來的人常常比走掉的人更焦慮。因為他們會想:『為什麼是別人走,不是我?』,或者『我是不是下一個?』」
Zoe 抬起頭,眼神震驚:「對!這就是我啊!」
Alan 微笑著點頭:「妳要知道,留下來的人會同時背負兩種情緒:內疚——因為覺得自己沒資格;恐懼——因為隨時可能失去位置。這兩種情緒加起來,會讓人無比焦躁。」
「那我該怎麼辦?」Zoe 幾乎帶著哭腔。
Alan 把手指輕敲桌面,慢慢說:「有個方法,叫『三步驟覺察法』。第一步,辨認情緒,誠實寫下妳此刻最強烈的感受;第二步,找出需求,恐懼背後往往是安全感的需求;第三步,設定小行動,問自己:有沒有一件小小的事,可以讓自己更有掌控感?」
Zoe 一邊聽,一邊在心裡思考。忽然靈光一閃:「那我可以主動去幫其他部門的專案。這樣不只是『被留下』,而是『有價值』。」
Alan 笑了,眼神充滿鼓勵:「很好。留下來不是因為妳幸運,而是因為公司還需要妳。焦慮不是敵人,它其實是提醒妳:是時候展現價值了。」
走出咖啡館時,夜風撲面而來,Zoe 忽然覺得胸口輕了些。
她在心裡對自己說:「或許,留下來真的是一份禮物。」

第二章:愛情矛盾──安全感的投射
雖然在職場有了些許行動方向,但 Zoe 的焦慮卻悄悄滲進感情裡。
Leo 是她交往兩年的男友。最近,他總覺得 Zoe 怪怪的,不是心不在焉,就是動不動就發火。
有一次,Leo 只是因為加班回覆晚了,她就冷冷地丟下一句:「你是不是根本不在乎我?」
話一出口,她自己都嚇了一跳。心裡有個聲音在說:「妳這樣講,他一定很受傷。」可另一個聲音卻吼回去:「可是我真的很怕失去啊!」

於是,矛盾像刺一樣卡在她和 Leo 之間。
那天晚上,她忍不住又打給 Alan。
「大叔,我是不是一個很糟的女朋友?」
Alan 沒有急著回答,只輕聲問:「妳怎麼這麼想?」
「因為我把公司的壓力帶回家了。我老是懷疑 Leo 會不會離開我,其實不是我不愛他,而是我自己很怕……」
第二天,他們在咖啡館見面。Zoe 說著說著,眼淚不自覺滑落。
Alan 靜靜聽著,語氣柔和:「Zoe,妳現在把職場的焦慮投射到愛情裡了。這在心理學上叫『依附理論』。當外在環境不穩定,我們會更想要從伴侶身上得到安全感。但很矛盾的是,焦慮反而讓妳用錯方式去索取。」
Zoe 愣住了。腦海裡閃過這段時間她對 Leo 的冷言冷語。
「所以,我不是不愛他,只是把恐懼帶進愛情?」
Alan 點點頭:「沒錯。妳需要做的,不是要求 Leo 一直保證愛妳,而是學會安撫自己的恐懼。」
他在紙巾上寫下三個字:停、看、聽。
停:當妳想發脾氣時,先深呼吸三次。
看:看清楚這念頭是真的,還是妳腦補的。
聽:聽聽心裡的需求,然後用需求而不是指責去表達。
Zoe 抿著嘴,心裡有點懷疑,卻還是答應試試。
那晚,她傳了一條訊息給 Leo:「對不起,這陣子我壓力很大,可能講話有點兇,但我需要你多抱抱我。」
幾分鐘後,Leo 回了:「傻瓜,我一直都在。等我回家,給妳一個大大的擁抱。」
Zoe 抱著手機,眼淚再次奪眶而出。這一次,不是因為恐懼,而是因為安心。

第三章:生活焦躁──不敢規劃未來
夜晚,Zoe 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
她的牆上貼著一張世界地圖,上面插滿了五顏六色的小旗子。那些是她年輕時的夢想清單——想去巴黎的紅旗子、想去冰島看極光的藍旗子。

可如今,這些旗子覆滿灰塵,夢想看起來像遙不可及的幻影。
「旅行?進修?買房?算了吧,我連下個月會不會被裁都不知道。」Zoe 在心裡苦笑。
週末,她再度找 Alan。
「大叔,我已經很久沒有規劃過未來了。以前我會寫旅行清單,現在我連打開筆記本的勇氣都沒有。」
Alan 看著她,語氣中帶著理解:「Zoe,這叫『暫停人生』。很多人在不確定的環境下,會選擇乾脆什麼都不規劃,好像這樣比較安全。但人生沒有暫停鍵。沒有方向,只會讓焦躁更大。」
Zoe 低著頭,聲音小小的:「可是一想到規劃,就會冒出很多『如果』。如果我被裁掉呢?如果計劃泡湯呢?」
Alan 微笑:「妳聽過『希望理論』嗎?希望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三個元素:目標、路徑、動力。
當一個人有目標,找到達成的方法,並擁有前進的動力,他就能在不確定裡看見光。」
Zoe 靜靜聽著,心裡突然有一點勇氣湧上來。
「那我能不能先從小目標開始?比如三個月內,把英文口說練好?」
Alan 眼睛一亮,笑了:「太好了!這就是希望理論的應用。未來不是要等,而是要做。每一個小行動,都是對焦慮最好的回應。」
那晚,Zoe 打開塵封已久的筆記本,寫下第一行字:「三個月挑戰——提升英文口說。」
看著筆跡,她第一次覺得未來不是空白,而是可以慢慢填滿。

第四章:對話中的轉折──看見選擇的力量
幾週後,Zoe 傳訊息給 Alan:「大叔,我報名了線上英文課!」
雖然生活漸漸有了方向,但心底的恐懼依舊存在。
「可是大叔,如果我再怎麼努力,下一波還是被裁掉,那我的努力是不是白費?」
Alan 沉吟片刻,反問她:「如果妳坐在一艘正在漏水的船上,妳會怎麼做?」
「當然是舀水啊!」Zoe 脫口而出。
「那如果最後船還是沉了呢?」 「至少我努力過,不是什麼都不做。」
Zoe 自己愣住了。
Alan 微笑:「妳已經回答了。努力不是為了保證結果,而是為了確保妳有選擇的力量。」
那晚,Zoe 鼓起勇氣打開 LinkedIn,把過去的專案成果上傳。手指懸停在「送出」鍵上,心跳加快。她腦中閃過一個念頭:「會不會別人覺得我心虛?」但另一個聲音壓過去:「不,這是我的選擇。」
她按下了送出鍵。
那一刻,她感覺自己真的開始「能動」了。

第五章:新的自己──從倖存到創造
幾個月過去,Zoe 已經不再是那個每天惶惶不安的女孩。
她參與的專案得到高層肯定,還有同事主動來向她請教。她和 Leo 的關係也回溫,因為她懂得先安頓自己,再去愛對方。
某個午後,她和 Alan 再次坐在咖啡館。陽光照在她的臉上,她笑容沉穩。
「大叔,你知道嗎?我發現留下來不是懲罰,而是一份禮物。因為它逼我去看清自己。」
Alan 眼神裡帶著欣慰:「真正的安全感,不是環境給的,而是妳能選擇怎麼回應。當妳從倖存者,變成創造者,世界就再也奪不走妳的力量。」
Zoe 合上筆記本,在最後一頁寫下:
「從倖存到創造。」

結語
裁員潮下,留下的人常常比離開的人更焦慮,這就是「倖存者症候群」。但 Zoe 的故事告訴我們:
焦慮不是詛咒,而是信號。
它提醒我們:
- 我們需要安全感。
 - 我們渴望方向感。
 - 我們更需要行動。
 
留下來,不是幸運,而是一份勇氣。當我們學會從倖存走向創造,未來不再只是風險,而是舞台。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 留下來,不是幸運,而是一份勇氣。
 - 焦慮不是敵人,它是提醒你該成長的信號。
 -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環境給的,而是你能選擇怎麼回應。
 - 倖存者症候群:留下的人,常常比離開的人更痛苦。
 - 痛苦不是要被忽略,而是要被轉化。
 - 每一個小行動,都是把焦慮轉化為力量的開始。
 - 愛情不是避風港,而是一起划槳的船。
 - 人生沒有完全正確的選擇,只有不斷調整的勇氣。
 - 未來不是等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 從倖存到創造,這才是留下來的真正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