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92:留下來更難:倖存者症候群下的自我救贖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引言

裁員,總讓人心裡一陣發冷。

對離開的人來說,是不得不的轉折;對留下的人來說,則是一種說不出口的壓力。

28 歲的 Zoe,正處在這樣的狀態。她是公司裡年輕有為的國際行銷人才,個性外向、可愛活潑,工作中總能把氛圍帶熱。但這一次,公司大裁員,她雖然「留下來」,卻開始陷入比離開更大的焦慮。

raw-image

幸好,她有一位好朋友兼導師——Alan 大叔。45 歲的他,是知名顧問公司的創辦人,正向心理學專家,博學多聞,卻待人和善。Zoe 一直把他視為人生的燈塔。

這篇專欄,就是一段他們之間的對話:從職場,到愛情,再到生活。透過一次次的交流,Zoe 從「倖存者」慢慢轉變為「創造者」。


第一章:職場困境──留下來的人更焦慮

茶水間裡安靜得出奇。只有冰箱嗡嗡的低鳴聲,伴隨著不遠處斷斷續續的鍵盤聲。

Zoe 捧著一杯咖啡,卻喝不下去。眼睛落在不遠處那張空桌子上——原本坐在那裡的同事 Emily,昨天已經被「請走了」。

她忍不住在心裡嘀咕:

「怎麼會是她?Emily 一直都很認真,為什麼不是我?或者說……為什麼偏偏是我留下來?」

心裡像有兩個聲音在打架。一個說:「妳要慶幸自己還在,趕快打起精神。」另一個卻冷冷回擊:「別自欺欺人了,妳只是暫時沒被挑中。」

下班後,Zoe 約了 Alan。她需要有人聽她說話。

咖啡館裡,昏黃的燈光照著木桌,空氣裡有股暖暖的烘焙香。她坐在 Alan 對面,眼眶早已泛紅。

「大叔,我真的覺得快喘不過氣了。」Zoe 的聲音有些顫抖,「我留下來,可每天都好不安。明明該感謝公司沒裁掉我,可是……為什麼我反而更焦慮?」

Alan 沉默地聽著,沒有打斷,只是用眼神示意她繼續。

Zoe 越說越激動:「我進公司就看到 Emily 的桌位空了。會議室裡大家都低著頭,沒人敢多說話。好像我們每個人都在等死刑宣判一樣。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只是暫時幸運……」

說到這裡,她眼淚終於掉了下來。

raw-image

Alan 輕輕放下杯子,語氣溫和卻堅定:「Zoe,妳現在的狀態,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倖存者症候群』。留下來的人常常比走掉的人更焦慮。因為他們會想:『為什麼是別人走,不是我?』,或者『我是不是下一個?』」

Zoe 抬起頭,眼神震驚:「對!這就是我啊!」

Alan 微笑著點頭:「妳要知道,留下來的人會同時背負兩種情緒:內疚——因為覺得自己沒資格;恐懼——因為隨時可能失去位置。這兩種情緒加起來,會讓人無比焦躁。」

「那我該怎麼辦?」Zoe 幾乎帶著哭腔。

Alan 把手指輕敲桌面,慢慢說:「有個方法,叫『三步驟覺察法』。第一步,辨認情緒,誠實寫下妳此刻最強烈的感受;第二步,找出需求,恐懼背後往往是安全感的需求;第三步,設定小行動,問自己:有沒有一件小小的事,可以讓自己更有掌控感?

Zoe 一邊聽,一邊在心裡思考。忽然靈光一閃:「那我可以主動去幫其他部門的專案。這樣不只是『被留下』,而是『有價值』。」

Alan 笑了,眼神充滿鼓勵:「很好。留下來不是因為妳幸運,而是因為公司還需要妳。焦慮不是敵人,它其實是提醒妳:是時候展現價值了。」

走出咖啡館時,夜風撲面而來,Zoe 忽然覺得胸口輕了些。

她在心裡對自己說:「或許,留下來真的是一份禮物。」

raw-image



第二章:愛情矛盾──安全感的投射

雖然在職場有了些許行動方向,但 Zoe 的焦慮卻悄悄滲進感情裡。

Leo 是她交往兩年的男友。最近,他總覺得 Zoe 怪怪的,不是心不在焉,就是動不動就發火。

有一次,Leo 只是因為加班回覆晚了,她就冷冷地丟下一句:「你是不是根本不在乎我?」

話一出口,她自己都嚇了一跳。心裡有個聲音在說:「妳這樣講,他一定很受傷。」可另一個聲音卻吼回去:「可是我真的很怕失去啊!」

raw-image


於是,矛盾像刺一樣卡在她和 Leo 之間。

那天晚上,她忍不住又打給 Alan。

「大叔,我是不是一個很糟的女朋友?」

Alan 沒有急著回答,只輕聲問:「妳怎麼這麼想?」

「因為我把公司的壓力帶回家了。我老是懷疑 Leo 會不會離開我,其實不是我不愛他,而是我自己很怕……」

第二天,他們在咖啡館見面。Zoe 說著說著,眼淚不自覺滑落。

Alan 靜靜聽著,語氣柔和:「Zoe,妳現在把職場的焦慮投射到愛情裡了。這在心理學上叫『依附理論』。當外在環境不穩定,我們會更想要從伴侶身上得到安全感。但很矛盾的是,焦慮反而讓妳用錯方式去索取。」

Zoe 愣住了。腦海裡閃過這段時間她對 Leo 的冷言冷語。

「所以,我不是不愛他,只是把恐懼帶進愛情?」

Alan 點點頭:「沒錯。妳需要做的,不是要求 Leo 一直保證愛妳,而是學會安撫自己的恐懼。」

他在紙巾上寫下三個字:停、看、聽。

:當妳想發脾氣時,先深呼吸三次。

:看清楚這念頭是真的,還是妳腦補的。

:聽聽心裡的需求,然後用需求而不是指責去表達。

Zoe 抿著嘴,心裡有點懷疑,卻還是答應試試。

那晚,她傳了一條訊息給 Leo:「對不起,這陣子我壓力很大,可能講話有點兇,但我需要你多抱抱我。」

幾分鐘後,Leo 回了:「傻瓜,我一直都在。等我回家,給妳一個大大的擁抱。」

Zoe 抱著手機,眼淚再次奪眶而出。這一次,不是因為恐懼,而是因為安心。

raw-image



第三章:生活焦躁──不敢規劃未來

夜晚,Zoe 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

她的牆上貼著一張世界地圖,上面插滿了五顏六色的小旗子。那些是她年輕時的夢想清單——想去巴黎的紅旗子、想去冰島看極光的藍旗子。

raw-image


可如今,這些旗子覆滿灰塵,夢想看起來像遙不可及的幻影。

「旅行?進修?買房?算了吧,我連下個月會不會被裁都不知道。」Zoe 在心裡苦笑。

週末,她再度找 Alan。

「大叔,我已經很久沒有規劃過未來了。以前我會寫旅行清單,現在我連打開筆記本的勇氣都沒有。」

Alan 看著她,語氣中帶著理解:「Zoe,這叫『暫停人生』。很多人在不確定的環境下,會選擇乾脆什麼都不規劃,好像這樣比較安全。但人生沒有暫停鍵。沒有方向,只會讓焦躁更大。」

Zoe 低著頭,聲音小小的:「可是一想到規劃,就會冒出很多『如果』。如果我被裁掉呢?如果計劃泡湯呢?」

Alan 微笑:「妳聽過『希望理論』嗎?希望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三個元素:目標、路徑、動力

當一個人有目標,找到達成的方法,並擁有前進的動力,他就能在不確定裡看見光。」

Zoe 靜靜聽著,心裡突然有一點勇氣湧上來。

「那我能不能先從小目標開始?比如三個月內,把英文口說練好?」

Alan 眼睛一亮,笑了:「太好了!這就是希望理論的應用。未來不是要等,而是要做。每一個小行動,都是對焦慮最好的回應。」

那晚,Zoe 打開塵封已久的筆記本,寫下第一行字:「三個月挑戰——提升英文口說。」

看著筆跡,她第一次覺得未來不是空白,而是可以慢慢填滿。

raw-image



第四章:對話中的轉折──看見選擇的力量

幾週後,Zoe 傳訊息給 Alan:「大叔,我報名了線上英文課!」

雖然生活漸漸有了方向,但心底的恐懼依舊存在。

「可是大叔,如果我再怎麼努力,下一波還是被裁掉,那我的努力是不是白費?」

Alan 沉吟片刻,反問她:「如果妳坐在一艘正在漏水的船上,妳會怎麼做?」

「當然是舀水啊!」Zoe 脫口而出。

「那如果最後船還是沉了呢?」 「至少我努力過,不是什麼都不做。」

Zoe 自己愣住了。

Alan 微笑:「妳已經回答了。努力不是為了保證結果,而是為了確保妳有選擇的力量。」

那晚,Zoe 鼓起勇氣打開 LinkedIn,把過去的專案成果上傳。手指懸停在「送出」鍵上,心跳加快。她腦中閃過一個念頭:「會不會別人覺得我心虛?」但另一個聲音壓過去:「不,這是我的選擇。」

她按下了送出鍵。

那一刻,她感覺自己真的開始「能動」了。

raw-image



第五章:新的自己──從倖存到創造

幾個月過去,Zoe 已經不再是那個每天惶惶不安的女孩。

她參與的專案得到高層肯定,還有同事主動來向她請教。她和 Leo 的關係也回溫,因為她懂得先安頓自己,再去愛對方。

某個午後,她和 Alan 再次坐在咖啡館。陽光照在她的臉上,她笑容沉穩。

「大叔,你知道嗎?我發現留下來不是懲罰,而是一份禮物。因為它逼我去看清自己。」

Alan 眼神裡帶著欣慰:「真正的安全感,不是環境給的,而是妳能選擇怎麼回應。當妳從倖存者,變成創造者,世界就再也奪不走妳的力量。」

Zoe 合上筆記本,在最後一頁寫下:

「從倖存到創造。」

raw-image



結語

裁員潮下,留下的人常常比離開的人更焦慮,這就是「倖存者症候群」。但 Zoe 的故事告訴我們:

焦慮不是詛咒,而是信號。

它提醒我們:

  • 我們需要安全感。
  • 我們渴望方向感。
  • 我們更需要行動。

留下來,不是幸運,而是一份勇氣。當我們學會從倖存走向創造,未來不再只是風險,而是舞台。

raw-image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1. 留下來,不是幸運,而是一份勇氣。
  2. 焦慮不是敵人,它是提醒你該成長的信號。
  3.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環境給的,而是你能選擇怎麼回應。
  4. 倖存者症候群:留下的人,常常比離開的人更痛苦。
  5. 痛苦不是要被忽略,而是要被轉化。
  6. 每一個小行動,都是把焦慮轉化為力量的開始。
  7. 愛情不是避風港,而是一起划槳的船。
  8. 人生沒有完全正確的選擇,只有不斷調整的勇氣。
  9. 未來不是等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10. 從倖存到創造,這才是留下來的真正意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55會員
341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09/29
你以為職場已經平等了嗎?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平等」。女性與非二元性別仍常面臨看不見的障礙:隱性偏見、角色預設、雙重標準。Zoe 就是一個例子,明明表現出色,卻在晉升中一次次被忽略。她在咖啡館裡傾訴疑惑,而 Alan大叔用故事與心理學解析,揭開「假性平等」的真相,也帶出勇敢行動的力量。
Thumbnail
2025/09/29
你以為職場已經平等了嗎?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平等」。女性與非二元性別仍常面臨看不見的障礙:隱性偏見、角色預設、雙重標準。Zoe 就是一個例子,明明表現出色,卻在晉升中一次次被忽略。她在咖啡館裡傾訴疑惑,而 Alan大叔用故事與心理學解析,揭開「假性平等」的真相,也帶出勇敢行動的力量。
Thumbnail
2025/09/16
你以為主管很風光,其實他們常在權力與責任之間孤立無援。研究顯示,高層領導者因決策壓力,反而更難尋求心理支持。Zoe 就曾觀察到自己的主管,在團隊面前冷漠嚴厲,私下卻顯得疲憊孤單。她帶著困惑問 Alan大叔:主管真的需要「被理解」嗎?
Thumbnail
2025/09/16
你以為主管很風光,其實他們常在權力與責任之間孤立無援。研究顯示,高層領導者因決策壓力,反而更難尋求心理支持。Zoe 就曾觀察到自己的主管,在團隊面前冷漠嚴厲,私下卻顯得疲憊孤單。她帶著困惑問 Alan大叔:主管真的需要「被理解」嗎?
Thumbnail
2025/09/16
疫情後,歐美掀起「大離職潮」,許多人辭職的原因,不是薪水不夠,而是心累了。Zoe 就陷入這種困境,每天上班像是靈魂被掏空,想離開卻又怕失去穩定。她找上導師 Alan大叔,想問:到底什麼是職場倦怠?我們該逃離還是轉念?這篇對話,用故事、心理學和行動方案,帶你理解倦怠的真相,並找回屬於你的動力與意義。
Thumbnail
2025/09/16
疫情後,歐美掀起「大離職潮」,許多人辭職的原因,不是薪水不夠,而是心累了。Zoe 就陷入這種困境,每天上班像是靈魂被掏空,想離開卻又怕失去穩定。她找上導師 Alan大叔,想問:到底什麼是職場倦怠?我們該逃離還是轉念?這篇對話,用故事、心理學和行動方案,帶你理解倦怠的真相,並找回屬於你的動力與意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作者自救低谷期的心路歷程,吸取了這段時期帶給自己的教訓以及正向的影響,對於身心健康的重視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樂趣有了全新的體會和認識。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作者自救低谷期的心路歷程,吸取了這段時期帶給自己的教訓以及正向的影響,對於身心健康的重視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樂趣有了全新的體會和認識。
Thumbnail
寫作的當下,我其實還是面臨著金錢焦慮、能不能找到理想工作的恐懼、孤單的恐懼種種,但我還是想說:「謝謝照顧」。 先大概交代一下這一個月以來,我從滋潤我的沼澤A處離職,順利進入B處,此刻也即將從B處離職,還在尋覓未知的C處,始終想找到一個我可以發揮的舞台,好好貢獻自己。只是,現金流的不穩定,始終如
Thumbnail
寫作的當下,我其實還是面臨著金錢焦慮、能不能找到理想工作的恐懼、孤單的恐懼種種,但我還是想說:「謝謝照顧」。 先大概交代一下這一個月以來,我從滋潤我的沼澤A處離職,順利進入B處,此刻也即將從B處離職,還在尋覓未知的C處,始終想找到一個我可以發揮的舞台,好好貢獻自己。只是,現金流的不穩定,始終如
Thumbnail
當初真的到明顯的生理反應的焦慮,是從工作上出現的狀況。
Thumbnail
當初真的到明顯的生理反應的焦慮,是從工作上出現的狀況。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的心理困境,以及她如何在十年後逐漸走出陰霾,找回生活的平衡。文章中描述了她的心靈掙扎,以及如何逐漸恢復和成長的過程。這是一篇關於克服困難、獲得成長的感人故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的心理困境,以及她如何在十年後逐漸走出陰霾,找回生活的平衡。文章中描述了她的心靈掙扎,以及如何逐漸恢復和成長的過程。這是一篇關於克服困難、獲得成長的感人故事。
Thumbnail
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分享康復心路歷程,從最初的幻聽恐懼到找到合適的醫生和藥物治療,終於走出低谷,幫助自己逐漸康復和重新融入正常生活。
Thumbnail
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分享康復心路歷程,從最初的幻聽恐懼到找到合適的醫生和藥物治療,終於走出低谷,幫助自己逐漸康復和重新融入正常生活。
Thumbnail
經歷一些困擾,並尋求情緒支持的過程中的心路歷程。這些過程包括尋求諮詢的經歷,以及對社交媒體的不同態度。抒發自己的情緒,對未來的期待和成長。
Thumbnail
經歷一些困擾,並尋求情緒支持的過程中的心路歷程。這些過程包括尋求諮詢的經歷,以及對社交媒體的不同態度。抒發自己的情緒,對未來的期待和成長。
Thumbnail
強烈的情緒一湧而上,我已經分不清楚那究竟是憤怒、委屈還是無助…淚水失控似地滑落,遲遲無法平復…
Thumbnail
強烈的情緒一湧而上,我已經分不清楚那究竟是憤怒、委屈還是無助…淚水失控似地滑落,遲遲無法平復…
Thumbnail
此文章描述作者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回顧自己被確診為憂鬱症患者的情境。 作者反思著這個身分是否會一直跟著她,對康復的希望似乎也逐漸疏遠。 儘管如此,她依然希望能夠過上平靜的生活,享受生活中的小事物,並且留下一些力氣寫下自己的心情。這段文字流露出作者對於身份標籤的無奈與接受,以及對於生活的希望和渴望。
Thumbnail
此文章描述作者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回顧自己被確診為憂鬱症患者的情境。 作者反思著這個身分是否會一直跟著她,對康復的希望似乎也逐漸疏遠。 儘管如此,她依然希望能夠過上平靜的生活,享受生活中的小事物,並且留下一些力氣寫下自己的心情。這段文字流露出作者對於身份標籤的無奈與接受,以及對於生活的希望和渴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