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館裡,窗外陽光很好,可 Zoe 的神情卻灰蒙蒙的。
「大叔,我覺得自己快不行了。」她深深嘆了口氣,把咖啡攪了又攪。
「每天起床都像是被拖去上刑場,上班不過八小時,卻像是跑了馬拉松。週末休息也補不回來,禮拜天晚上就開始焦慮,甚至想哭。這樣的日子,我還要撐多久?」
她停了一下,苦笑:「你知道嗎?我甚至開始羨慕那些辭職的朋友。雖然沒有工作,但至少不用每天消耗靈魂。」
我靜靜看著她,沒有急著說話。因為我知道,這不是單純的「累」,而是職場倦怠。
我放下手裡的筆,緩緩說:「Zoe,你有沒有看過一支蠟燭?剛點燃時光亮閃耀,但如果不斷燃燒,卻不曾補充,最後只會化成一灘蠟油。」
她愣了一下,低聲說:「大叔,你的意思是……我正在被燒光嗎?」
我點頭:「嗯,倦怠就像是靈魂的熄火警告燈。不是因為你不努力,而是因為你長期透支自己,卻沒得到足夠的滋養。」
我又補充:「歐美近年來的『大離職潮』,就是倦怠的集體反應。人們不是真的不想工作,而是受夠了『只工作、不生活』的模式。」

倦怠心理學解析
我在紙上寫下三個字:「情緒、認同、意義」。
「Zoe,職場倦怠有三大核心表現:」
1.情緒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
- 每天上班都覺得疲憊、焦慮,假期也無法恢復。
- 就像妳說的,週日晚上就開始恐慌。
2.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
- 開始對工作、同事失去耐心,甚至冷漠。
- 常會想『我不在也沒差』,覺得自己只是工具。
3. 成就感低落(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 無論再怎麼努力,都覺得不被肯定,或成果沒有意義。
- 長期下來,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
Zoe 點點頭,眼神有些酸澀:「大叔,你講的三點我都有。那我是不是……真的該辭職了?」
我看著她,語氣放柔:「辭職不是唯一解答。問題不在於『離不離開』,而在於你能不能先理解:倦怠不是失敗,而是提醒你需要調整。」
我想起自己曾經的低谷。
「你知道嗎?我三十五歲那年,也陷入過倦怠。每天接案子、飛來飛去,表面上事業成功,但內心空洞得要命。有一天,我在會議室突然頭暈,幾乎昏倒。醫生說,我的身體沒病,只是『過勞與倦怠』。」

Zoe 張大眼睛:「大叔,你也會這樣?」
我笑了笑:「當然。倦怠不是誰比較脆弱,而是誰長期忽略自己的需要。那時候,我才開始學會:不是多做,而是要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
倦怠的 3 種型態
「Zoe,你知道嗎?心理學研究發現,倦怠其實有三種型態。」
1.過度型倦怠(Overload Burnout)
- 過度追求表現,拼命加班,最後透支。
- 常見於完美主義者、責任感太強的人。
2.挑戰不足型倦怠(Under-challenge Burnout)
- 工作太無聊、缺乏挑戰,久了變成麻木。
- 每天只是打卡下班,靈魂早已缺席。
3.忽視型倦怠(Neglect Burnout)
- 長期努力卻得不到資源或支持,最後放棄。
- 常見於在組織中被邊緣化的人。
我看著她:「你覺得自己是哪一種?」
Zoe 想了一下,苦笑:「我好像三種都有……」
行動方案
我把紙翻到新的一頁,寫下三個大字:覺察 → 轉念 → 行動。
1. 覺察:認清自己的倦怠來源
- 寫「倦怠日記」:每天記錄什麼讓你感到消耗,什麼讓你感到補充。
- 分辨「是工作內容、職場環境,還是自我期待」導致的倦怠。
2. 轉念:重建意義感
- 問自己:「如果今天離職,我會懷念這份工作裡的什麼?」
- 將焦點從「做到最好」轉向「做到對自己有價值」。
- 學會「說不」,保護自己的界線。
3. 行動:從小處開始改變
- 每週留一天,不碰加班,專注自我充電。
- 與主管或同事溝通,尋找更多挑戰或支持。
- 設立「倦怠緩衝計畫」:三個月內嘗試新專案、新學習,若無改善,再考慮職涯轉換。
Zoe 靜靜聽著,然後深吸一口氣。
「大叔,我明白了。辭職不是逃避,而是最後的選項。在那之前,我要先試著找回自己工作的意義。」
她眼神亮了一點,笑著說:「也許,我該開始問自己:這份工作,還能怎麼成為我人生的養分?」
我舉起咖啡杯,跟她輕輕碰了一下:「沒錯。倦怠不是結束,而是人生的提醒。它逼你停下來,重新問: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結語:給每一個在倦怠中的人
職場倦怠,不是脆弱,而是一種「靈魂的過勞」。
歐美的大離職潮,不只是職場現象,更是一種時代的宣言:我們要的不只是生存,而是有意義的生活。
如果你也像 Zoe 一樣,覺得每天靈魂被掏空,請記住:
- 覺察:知道自己正在倦怠,這不是你的錯。
- 轉念:差異不是缺點,工作要有意義才值得。
- 行動:從小地方開始調整,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
倦怠不是盡頭,而是分岔口。它提醒你:別再只是往前衝,而是要停下來,選擇一條能真正讓你幸福的路。
「Zoe,妳不是被困住,而是被提醒。幸福不是離開工作,而是找到讓工作與生活能共鳴的方式。」
她笑了,眼角閃著一點光。那一刻,我知道,她的靈魂開始重新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