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的人際關係,說起來不難,做起來可沒有想像的簡單。同僚齊心協力,共存共榮,其樂融融。但是,如果人的關係處理不當,真的會後患無窮。
最平常的,要好同事之間的閒聊八卦,甚至背後說人長短,雖只是茶餘飯後的笑談。但是,可別忘了,那些遲早會回火燒到自己的。
再說,個別人與人的關係維繫,早晚也會生變。所謂「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句出自《論語•陽貨篇》的古訓。它的訓誡,仍然具有時代的意義。在職場裡頭,實質具有利害關係的同事,兩人關係太近的話,很容易失去分寸,甚至有虧職守之虞。若是突然疏遠對方,也可能引起怨懟,更嚴重的話,還會影響團隊的工作關係。
AI 生成
如同一個國家的「邊界」,無形的律法和有形的國境是不允許含糊的,即便關係再好的盟國,也必須嚴格遵守。心理學對人際的關係就有「邊界感」的定義, 「是指個體在人際互動中,能夠清晰感知並維護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界線與界限,確保個人需求、價值觀、情感和空間得到尊重與保護,進而建立健康、舒適的關係與個人成長」。
個人初入職場不久,有機會被派往日本出差。按照人情世故,回台給同部門同事帶些「伴手」,是舉手之勞,也是皆大歡喜的。可是,次數多了以後,有時難免行程緊湊,人情世故就沒法周全。這本來是芝麻小事一件,但間接的聽到了一些閒言,我就想,這不是好事,有必要修正。
在那之後,就再沒有帶任何回國禮物給同事,因為回國送禮這檔事已經完全不在生平小事的清單上了。曾經有人暗示過,或請自己幫忙在哪一國帶什麼東西回來,我都藉故推托了,也不為所動。事實上,這麼做我是心無罣礙的,也同時感覺這樣做,讓我少了不必要的人際糾葛,更能專心職場的經營。
送禮,套交情,是最有效直接的人際拉攏做法。可是,對上送禮的話,除了會打破「邊界感」,並可能招來主管的忌憚,更可能惹來賄賂的嫌疑。對於平行的人際關係,更不需要摻入物質的送往迎來,彼此交心即可。若因此無法獲得職場友誼,更能證明自己的做法是對自己有益的。也許會有一些近憂,但是基本上,遠慮是不會有的。
那麼主管對下呢?依照個人體會,以及長久身處洋人工作圈的心得,這種送禮的小事,完全不會在同儕互動裡面出現。
再舉個社交範例,受邀洋人同事家庭晚宴,也不必傷腦筋去想該帶什麼禮物去人家的宅邸赴宴。只要記得手拎一瓶中等價位紅酒,不須費心包裝。時間到了,按門鈴,走進去就行。對了,臨走前,記得提醒主人家,一起把那瓶酒給喝了,共同結束一個快樂的夜晚。本質上,大家扯平了,互相不虧欠。
事實上,「邊界感」模糊的後遺症,輕者,很容易被情緒勒索,以致讓自己產生無力感和不滿。若是選擇逆來順受,同時雙方又是同一部門的工作夥伴,那麼普遍的情況都是導致自己的過度承擔,直到累垮為止 。
有些人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做人失敗,才會讓自己疲憊不堪,更嚴重的,甚至於感覺眾叛親離。事實剛好相反,很多個案可以看出,這類當事人原本就是開朗的性格,又好交遊。不巧的是,自己又是個「老好人」,或者應該說是「濫好人」,雖懂得尊重他人,卻沒法做到自我保護,才會把所有人際互動的負面症狀全給背上了。
關於「邊界感」的界定,完全取決於個人。重點是,每個人都有必要自己釐清,哪個領域是自己最在意,且不容他人踩線的?例如,時間、情感、有形空間,甚至是身體的邊界。
這些個人的敏感「邊界」線,有必要在同儕互動的初期,就技巧性的知會自己的‘’好同事‘’。以便在開心相處的同時,也能夠建立健康關係,進而區分個人執掌、責任,使得良善的同儕關係可長可久,不亦快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