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打工仔」們,有沒問過自己,「我是來公司求職工作?」,還是「我是來和大家一起工作?」?
做為主管的你們,可曾對下屬說過,「你們進了我的部門,就得遵守部門的規矩,照我的指令做事情」?
不論職場的地位高低為何,平心而論,只要身處同一舞台,大家都是同事,或是同儕,應該可以齊心協力,共同奮鬥。對比一個職業籃球或是足球隊,若想贏球,不論你身處什麼職位,球賽開打前後,每個人都須就個別功能,使出渾身解數,傾自身全力,合力爭取勝利。但現實職場裡,同事並不同心,至少很多人會換了位置,把腦袋也一起換了。不爭的事實,不同位階,不同職能,看事情和做事情的角度當然會不同。但若上下沒法同心,公司業務要如何達到最佳表現呢?至少,同儕間互動的心態,依然可以憑藉「本心」,那麼職場的不公,或薪酬和表現不相稱的不完美,是不是會最大可能的避免?
嚴格說來,真正該有心態上的差異,僅僅是「勞方」的人士和「資方」的。大家當然清楚,資方人士可能享受較高經營利益,這是普遍被接受的現象。然而,資方人士所面對的潛在財務和社會風險,極少會和勞方有關。
因此,老闆和員工的本質差異,是有些複雜,暫時難放在同一天平量度。而同為勞方的「主管」和「部屬」是可以的,因為兩者都是受僱於人的員工。因此,兩者的心態本不應該存在太大的差異,儘管位階上有所不同。
這麼些年,依序經歷過不同身份,特別是當了僱主以後,由於面對不確定的發展前途,頂著不可預測的生意風險,對於員工的最根本利益有了更切身的關懷,那是受僱時代沒有想過的。換言之,不像當年擔任主管時那樣,當老闆以後,更珍惜員工的全方位潛質,以及在職的穩定性。
剛入行擔任初級員工時,心裡想著,能夠獲得一個工作機會,已算萬幸。對於每天的工作,當然是非常珍惜,拼了命表現,希望盡最大能力創造價值,貢獻公司。此外,當時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努力會被看見,尤其是直接主管的賞識,那更是求之不得。和主管之間的互動關係,自認不太可能是平等的。反而應該是敬畏有加,哪裡敢想平等互動,互相配合?
這樣兢兢業業,誠惶誠恐的工作,不出幾年,如願的升任主管,負責的範圍變大了,部門裡頭資源的支配當然是包含幾組同事,其中還有幾位是同期入行的同僚。
當了主管,首要認清責任範圍,了解任務指標。然後,摸索如何運用部門的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以便達成公司賦予的工作目標。
就因為如此,年輕主管拿出應有的衝勁,同時知道若要達成任務,必須整個團隊動起來。甚至,比較急功近利的主管,不但要求團隊成員均能使命必達,還恨不得每個人都能跑第一。在這樣純功利導向的職場環境,對於下屬同事心理上的照顧,就付之闕如了。

Gemini AI 生成
主管的心裡總希望部屬人人盡心盡力,無保留的為工作付出心力。自己也常把較基本的雜事,假手他人,希望善用成員的時間和精力。種種的積極作為,都是為了產生正面的推力,比較無暇顧及橫向合作支援的功能。
然而,出色部門的必要「團隊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假如沒有充份展現,勢必影響整體表現。最堪憂的是,這症狀不太容易被察覺。事實上,組織內確實不乏低調或拙於表達的成員,也就是聚光燈照不到的群體,這些通常都會被忽視,或甚至被歸類為表現不佳者。
部門人力潛質沒有被善用,或被傲慢主管輕忽,直接的後果就是人力資源的浪費。這種現象很容易被業績掛帥的旗幟給遮蔽了,主管也不會因為人力資源的浪費被問責,留給有志同儕的只有冤屈和失望而已。
擔任主管的人,若能成功表現,必定是有過人的能耐,尤其領導統御方面的技能。由於注重效率,對不符期望的部屬,其寬容度也偏低。這本無可厚非,但過於注重表面現象,忽略可持續性的人力資源培育,對公司的中長期發展極可能形成隱憂。這應該是多數主管的態度,也大幅度偏離受僱員工應有的本質心態。
生意場,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王道。卻很少有人看得出,這也許正是整體部門表現沒能達到頂峰(Peak Performance )的根本原因。一般來說,老闆或更高層是沒法了解個中玄虛的,除非公司採行的是「微觀管理」(micro management)。
對於權責主管而言,當然了解眼皮下部屬的種種。有些時候,為了美化自己的整體表現,必要時,是有辦法讓這些情況躲過老闆或是高層主管的法眼。因為,他們多數只看數字,有些更愛聽好聽話。至於,有多少基層下屬被埋沒,他們可能永遠不會知曉。沒辦法,人數眾多的群體,必然有不公,這和大社會的現象,並無二致。
此外,有些時候,某些部門主管為了獲得最佳的業績獎賞,還會通過技巧操控營業交易時程,以便確保其個人利益。很多時候,這樣的權謀作為,會因而得罪客戶,以致公司蒙受損失。這種弊端,要不是有內部「吹哨者」,資方是不會察覺的。
這就是公司組織結構必定存在的 「代理成本」 (Agency Cost)。公司階層越多,潛在損失越是可觀。這類公司組織優化的研究已經數十年了,也早就在推動組織扁平化。近幾年更由於AI的廣泛使用,許多公司內部流程已被人工智慧取代,人力使用和審核機制因而大量減少。因此,許多現代跨國公司正大量取消中間主管層。這是趨勢,也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