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在學校時,老師和父母都教我們讀書。因為,一般相信,書讀好了,才會有好工作,將來才能夠賺大錢。
畢業進入社會之後,是學以致用,或是學非所用,都已經定局了。重要的是,要會做事,不懂就趕緊學。會的事,也得辛苦努力,才能有好表現。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升遷,也才能夠出類拔萃。
再後來,發現會做事還不夠。由於工作職責變大了,受自己節制的同事變多了,發現團隊成員的表現,不論好壞,都會直接影響自己工作的成敗。我逐漸認知,職場人際的技巧很重要,我須學會識人、用人。服兵役的時代。是有過帶人的經驗。但是環境的差異極大,再笨的人都知道,軍隊那一套是不適合職場的。所以,只能在職觀摩,揣摩其他主管是如何行使領導和管理的職責?這是很重要的必經學習過程,因為,很少有人天生就會的。
當年我學到的竅門是,必須讓團隊成員知道,這位主管很精明。至於是不是精明,當然不是靠嘴皮說的,那得用相當的言行來展現。所謂,以身作則 (Lead By Example)。
嚴以律己是扮演精明的起點,對職務內容要比任何人清晰,也須知人善任(自認為的)。為了確定成員都跟上得團隊狀態,跟他們的互動力求精準,在初期就須知道我沒有‘’所託非人‘’,以確保萬無一失。

Gemini AI生成
當然事情不會樣樣順利,有些和成員互動的情境,可以察覺到某人的挑釁意涵。這種困境若想化解,又不使用權勢,那就得確定主管自己有足夠的機智,以免予人顢頇的印象。
牽涉到人的事一向複雜,這類事情也不會每一次都圓滿了結。的確有些同事會用個人的才智虛與委蛇,這次忽悠不過,下次再來。因此,主管能否明辨是非真相,就很需要超強的記憶力。尤其對於事情的始末和時間軸的掌握,都必須了然於心,避免陷入被動的境地。所以,記憶力強是不可或缺的特質。
若主管具備了應有的領導技能,再加上精明幹練,且記憶力過人,那麼,履行職務應該是足夠的。儘管沒有咄咄逼人,多少還是會給人很厲害的感覺,以致於和同事之間的關係總感覺有距離,不太容易和部屬深度交心,這就是位居高位的人總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
由於某種程度的距離感,甚至於疏離,對一些事難免會後知後覺,有些也確實會影響主管的職務行使。但基本是結果論,雖有遺憾,一般也都是「船過水無痕」了。當然,有些是會留給自己反思,所謂管理的效能,一定要精明,一定要計較輜株,明察秋毫嗎?
下屬表現的良窳,功績和過失的衡量標準,尺度應如何拿捏?這議題始終縈繞在心頭,擔任主管的時間越長,答案越是模糊,直到有一天,才豁然開朗。
那就是職涯徹底轉型時,原本擔任跨國企業主管職,而後成為海外一家中型公司企業主,那種「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的」時代不在了。公司若有任何經營不善的情況,最後應該負責的人就是自己。
此外,有個認知和打工時代非常不一樣,那就是,公司的發展和生存是同等重要的。某種角度來看,生存其實是比發展更為重要的。
雖然公司組織完整,人事健全,運作順暢。但是剛開始接管時,曾有幾度午夜夢迴,夢裡的自己是深山裡一座廟宇的新住持。有天從外地回到寺廟,發現和尚尼姑全跑了,只剩兩位小沙彌在前庭掃落葉。一下被驚醒了。

AI 生成
夜裡的夢可能源自白天的人事紛擾,尤其主管層的人事鬥爭,多少擔心其他團隊成員也會受到波及,導致人事動盪。這麼一來,對我這剛接手的業主,怕是生意未果,攤子先垮了。
由於連續幾個月的擔憂,我很快的體會到,管理的精髓不應只是領導技能,而須更深入人心。對事情的判斷,必須在得失和時間跨距的衡量上,採行更加客觀的視角,隨時準備為了整體的利益,而強迫自己忽略一些顯而易見的缺失。這是所謂「權衡」的藝術,也是擔任主管時代比較少顧慮到的。
換句話說,我必須學會放棄慣有的「精明」,不再以‘’顯微鏡‘’看事情。取而代之的,我必須學會「疏忽」,要快速理解某些事是不宜認真對待,否則,將影響大局的穩定。
這樣的認知,完全顛覆了多年擔任主管所獲取的經驗,也幾乎推翻了當年企管碩士課學過的管理知識。藉由組織結構,刻板的行使領導職能,並沒有辦法確保公司的成功治理。當時已經意會到無形的組織內部狀態,似乎遠比有形組織流程的順暢來得更加重要。
因此,在團隊功能的維繫上面,我是前所未有的戰戰兢兢。我偏向於在意每一位員工的工作狀態,而不只是看他們表現如何?我冷靜察言觀色,特別喜歡看到他們的「歡顏」,我認為那給我安心的感覺。若有人愁眉苦臉,我一定趨前攀談,看能否了解,有什麼我該知道,對他,或對公司有意義的事?
期間我一樣看得到他們的缺失,或是怠惰,而我假裝視而不見。即使看見了,也輕描淡寫掠過,事後盡量不再提起。對他們而言,我已經「遺忘」了。
這種不間斷的學習歷程,直到今日仍然發揮作用,有些特質還進一步昇華到了接近表面「不在乎」的境界。這種對事的心態,在職場的前半段是完全無法想像的。但也正是這樣的心態,讓我在人生的下半場,可以保持積極的事業經營,又不會承受過多的壓力,這世界好像變得既積極又美好。
仔細想回來,是不斷的「學習」,讓我認知「學習」的重要性,它助我隨著不同的情勢,改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讓我得以享受這般理想的半退休職場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