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入帳:里山/里海的森—里—川—海循環的共好與共益

PACM-avatar-img
發佈於雜記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前言|重新學會與自然共治

談「自然正增長(Nature Positive)」時,技術與金融常成為主角:dMRV、TNFD、B-Credit、OECM…… 但真正能長久運作的解方,多半就藏在祖輩的日常。日本提出的「里山/里海(Satoyama/Satoumi)」不是復古情懷,而是以人—地—生態為核心的治理方法:把農林漁牧、聚落文化、公共水利與野生生物放回同一個景觀/海景尺度思考,讓人類生產與生態循環彼此增益,而非互相排擠。這正是 SEPLS(社會—生態生產地景與海景) 的精神,也是國際「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的實踐底座。

里山不是荒野,而是經長期管理維持的「二次自然」:灌溉渠道、梯田、雜木林、牧草地、菜圃與鎮守林交織成馬賽克地景;里海則是潮間帶、藻場、魚礁、牡蠣棚、紅樹林與小漁港構成的共同生活圈。日本環境省與聯合國大學推動的 IPSI(國際夥伴關係)正是為了在不同文化場域,復興這種社群主體、循環為本的共治模式。

更關鍵的是里海的定義:在有節制、可問責的人為介入下,沿岸的生物多樣性與生產力同步提升。其能量來自森林—河川—農田—海洋物質流與能量流的重新接通。換言之,當我們把「森—里—川—海」的循環與慣行,轉譯為可驗證、可結算、可監督的公共價值,文化就不再只是敘事——而是自然正增長的制度語法與經濟基礎。

一、為什麼里山/里海文化是「下一代自然治理」的鑰匙

1)它把自然從「被保護的對象」還原為「共同生產者」

傳統保護區邏輯把人排除在外,但大量的生物多樣性其實孕育於人與自然長期互動的地景中——柴薪採集維持了雜木林的光環境,季節性放牧抑制了灌木入侵,灌溉輪作創造了濕—乾交替的棲位。Satoyama 的重點不是「回到過去」,而是保存那些能驅動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共榮的管理脈絡。這也呼應 CBD 近年強調的 OECM(其他有效地域性保育措施):很多非保護區、以文化或生計為主的地域,也能長期產生保育成效,值得被制度承認與計入國家目標。

2)它是 GBF「30×30」的在地語言

《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F)提出到 2030 年有效保護與修復至少 30% 陸域與海域的目標,但**「有效」**的含義,不只是畫線圈地,而是建立可持續治理。里山/里海提供的,正是一種把土地使用、社群權利、文化記憶與生態功能融合的治理體系,能讓 30×30 成為活的景觀,而非紙上數字。

3)它能把「信用」從抽象金融,拉回具體生活

當生物多樣性信用(B-Credit)進入制度設計時,最怕的,是把自然再一次變成遙遠的指標與帳本。里山文化讓信用有了可感的載體:一條水圳恢復了季節性濕地的蛙群;一座梯田重啟了稻鴨共作與水鳥的覓食空間;一片藻場使沿岸漁撈恢復。信用憑證連到具體管理行為,連到人——這才有永續。

二、從文化到制度:把里山/里海方法嵌入「自然信用 × 國家治理」

(一)治理:以社群為主體,OECM 作為法律橋樑

任何自然信用都必須立基於社會正義。以 FPIC(自由、事前、知情同意) 為底線,讓部落、社區、漁會與水利組織不是被動配合,而是共同治理者與利益分享者。在法律工具上,建議將具持續保育成效的里山地景登錄為 OECM,納入國家自然目標(GBF)與國土生態網架構,讓社區管理有法源與長期資源。

(二)經濟:把「文化管理」轉譯為可結算的公共價值

生物多樣性信用不只有碳的附庸,里山地景可以生成純生態信用(物種、棲地、連通性)與複合信用(生態+社會),並與 PES(生態系服務給付)、永續連結貸款、地方債/社會投資結合。關鍵在於把管理行為—生態成效—社會共益清楚鏈結:

  • 例:里海藻場復育 → 幼魚棲地面積增加 → 沿岸漁獲多樣性回升 → 小漁港經濟改善;此一連鎖被量化為年度信用與社區分潤合約。Satoumi 的政策文獻與學術研究,已累積相當證據基礎可供方法學參照。 

(三)技術:dMRV 不是炫技,而是共管

用衛星、無人機、環境 DNA、聲景監測建立分層指標:

  • 棲地完整度(林相、灌叢、裸地比、連通度)
  • 物種指標(指標鳥類/兩棲類/昆蟲群落季節性)
  • 生態服務(授粉、保水、藻場覆蓋、潮間帶碳庫)
    里山的價值之一,是社區參與式監測(公民科學),把地方知識轉成可審計的資料;IPSI 長年個案庫,也證實此路徑可在不同文化情境中落地。 

三、三個把「里山/里海 × 信用」做實的設計原則

1)以景觀為單位,而非地塊為單位

信用邏輯應以流域—梯田—聚落—神社林/風水林—藻場的整體循環來設計,避免片段化、點狀綠化。Satoyama 一直強調的是「馬賽克地景」與物質循環。

2)先避害,後增益;先治理,後信用

里山不是買「赦罪券」。先透過土地規劃與農漁作調整避免破壞,再把額外的正增益轉為信用。若有新開發,應嵌入「不淨損(No Net Loss)→ 淨增益(Net Gain)」階梯,並把里山管理列為優先補償方式。

3)備抵與保險——為不確定性預留空間

火災、病蟲害、極端氣候與外來種都會衝擊信用永久性。備抵池+商業保險的雙層機制應當標配;治理上,建立「退化—回補」的自動觸發條款,讓風險可被承擔而不是被轉嫁。

四、台灣如何把里山/里海文化接上 COP30 的語言(行動藍圖)

一步:認定里山/里海 OECM 範圍

以國土生態綠網與保育優先區為底圖,開放社區提案申請 OECM 登錄,成為 GBF 30×30 的活化單位而非被動區塊。

二步:建立「里山—里海」信用方法學

以「棲地品質+連通度+指標種+社會共益」為四大類指標,設定保守基線與折減率,優先納入梯田水域、神社林/風水林、里海藻場與潮間帶農漁業。

三步:社區為主體的收益分配與共同治理

以合作社/部落公司/社區信託持有信用與合約,政府只扮演擔保與早期採購角色,金融機構提供以「自然績效」為條件的貸款或 SLB(永續連結債)

四步:dMRV 公共化

建置開放資料平台,讓「社區監測+學研複核+遙測自動化」共同維護數據品質;不同來源數據相互校驗,避免模型黑箱。

五步:與國際接軌,講對外語言

把 OECM 與里山信用結果納入國家 GBF 報告與 TNFD/ISSB 企業揭露指引,並在區域層級推動互認(MRA)。這使台灣的「文化治理」可以被國際制度與市場理解與採信。

五、里山/里海不是懷舊,它是現代化的另一條路

在全球化的語境裡,里山容易被誤讀為返古。但仔細看它的治理元素:公眾參與、法源認可、風險分擔、資料公開、成果採購、社會投資、跨尺度協作——這些全是現代治理的關鍵詞。里山文化提供的是一套可被複製的治理語法,讓自然信用不再只是金融工程,而是社會工程與文化工程的結晶。

COP30 將把 GBF 的「30×30」推進到落地層次。若我們只談保護區面積與數位監測,將錯過真正能夠持續的力量——生活在地景裡的人。把里山寫回自然經濟,不是為了販賣浪漫,而是要在糧食、氣候、文化與生計的十字路口,走出一條可長可久的路:以文化為根、以社群為綱、以自然為本、以信用為器。

當我們願意承認:祖輩的生活裡有著現代治理找不到的答案,里山,便不再只是地名或記憶,而是面向未來的制度創新。讓一條水圳的潺潺聲,重新成為國家報表裡可以被計量、被投資、被分享的公共價值;讓一片藻場的季節變化,重新被企業年報與社區分紅共同記錄。那一天,里山不再只是文化,它會是一個經濟名詞,也是我們共同的生活方式。

六、但要「怎麼做」才算合乎。里山(Satoyama)與里海(Satoumi)

本質上是一種人與自然共治的地景/海景治理方式;在妥善管理下,確實能提升或維持生物多樣性,並與《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F)的目標相容。

為什麼說「合乎」?

  • 里山=SEPLS 的典型:Satoyama Initiative 明確把里山定位為「社會—生態生產地景(SEPLS)」的實踐,目的就是在生產利用下維繫/增進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福祉,不是把人排除在外的禁入保護。 
  • 里海的官方定義:日本環境省把里海定義為「因人為適度介入而提升生物生產力與生物多樣性的沿岸區域」;多篇學術研究也沿用這一定義。 
  • 與 GBF 的銜接:GBF 2030 目標(含 30×30)要求建立「具代表性、連通且公平治理」的保護區與其他有效地域性保育措施(OECM);里山/里海這類長期有保育成效的地域,可以作為 OECM 被計入。 

但必須符合的「最低條件」

要讓里山/里海真正合乎生物多樣性而非口號,至少要做到:

  1. 明確邊界與治理:地區界線清楚、主體(社區/漁會/部落等)有法源與管理權責,符合 OECM「地理界定、治理與管理能帶來正面的保育結果」的要求。 
  2. 可量測的生物多樣性成果:以指標追蹤棲地品質、指標種族群、景觀/海景連通性與生態服務(授粉、保水、藻場覆蓋等),而不是只報投入。可結合遙測、無人機、環境 DNA、聲景等 dMRV 與在地監測框架(SEPLS 韌性指標)。 
  3. 長期性與風險管理:有維護計畫、備抵與(或)保險機制,面對火災、外來種、極端氣候等衝擊仍能維持淨正效益。這也是 OECM 與 30×30 強調的「有效管理」。 
  4. 公平治理:遵守在地社群與原住民族的參與與權利(FPIC)、利益分享與申訴機制;GBF 對 30×30 的實施指引亦強調「公平」與「在地治理」。 
  5. 避免「先破壞、後補綴」:任何新開發不可把里山/里海當作補救藉口;必須先避害、後增益,才能談信用或計入 OECM。 

七、結語|把山與海,寫回我們的共好與共益

里山與里海不是懷舊的風景,而是可被制度化的治理方法。共好,是我們對人—社群—自然長期共存共榮的價值承諾;共益,是這份承諾經由治理與監測轉化後,得以可衡量、可分配、可再投資的成果。當我們把「森—里—川—海」的循環與慣行,轉譯為可結算、可監督的公共價值,文化就不再只是一段敘事,而是生物多樣性與地方經濟共同增長的引擎。

通往這個目標的路徑已清晰:以 OECM 作為法律橋樑,承認並登錄具有持續保育成效的在地治理;以 FPIC、在地主體與利益分享,確保社會正義成為治理底座;以 dMRV+公民科學建立可重現的證據鏈,將棲地品質、指標種、連通度與生態服務變成長期序列;以單一註冊/唯一序號與保守基線、備抵池+保險,防止雙重計算與永久性風險的外溢。先避害、後增益;先治理、後信用——這是把共好落成共益的必要次序。

角色分工同樣明確:政府負責規則、登錄與早期採購,將里山/里海成果納入 GBF 30×30 與國家報告;企業把自然績效寫進 TNFD/ISSB 披露與融資條件,用真實成果而非敘事換取資本成本下降;金融機構提供以自然績效為條件的貸款與債券,支持社群治理與 dMRV 能力建設;學研單位與公民社群擔任方法學守門人與第三方複核。當公共治理、在地文化與市場機制彼此銜接,生物多樣性信用(B-Credit) 才會成為公共價值的誠實度量,而非新的投機場域.

COP30 之前與之後,我們要完成的,是把山與海「寫回帳本」——讓一條水圳恢復的季節性濕地、一片藻場帶回的幼魚與海鳥、一次祭儀重申的公地慣行,成為看得見、分得到、守得住的公共資產。共好定向,共益定量;當這套語法在國土上被一再複寫,里山與里海就不只是地方名詞,而是新自然經濟的文法,也是我們交給下一代最務實的保證。


延伸閱讀/權威參考:Satoyama Initiative & IPSI 定義與案例庫、GBF 的 23 項目標與 30×30 指引、OECM 的 CBD 與 IUCN 說明、Satoumi 的日本環境省政策與學術研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CM 說書的
2會員
37內容數
合規碳信用 : 國際規則 → 各國制度 → 市場轉型! 合規碳信用的發展路徑,是從《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國際規則出發,由各國立法制度化,最終推動市場從自願性信用轉向合規信用。未來能真正「抵稅、履約、計入國家帳本」的碳信用,只會是合規體系下的產品。
PACM 說書的的其他內容
2025/10/05
1)他們到底在做什麼? Frontier(Stripe 主導的 AMC 聯盟) Frontier 是 2022 年由 Stripe、Alphabet、Shopify、Meta 與 McKinsey 發起的「Advance Market Commitment(AMC)」:先承諾到 2030 年合計
2025/10/05
1)他們到底在做什麼? Frontier(Stripe 主導的 AMC 聯盟) Frontier 是 2022 年由 Stripe、Alphabet、Shopify、Meta 與 McKinsey 發起的「Advance Market Commitment(AMC)」:先承諾到 2030 年合計
2025/10/04
2025 年 10 月 2 日,印尼環境與林業部(KLHK)與 Puro.Earth 簽署合作意向書(LoI)。這份文件表面上只是雙方探討碳市場合作的起點,但對全球碳治理而言,意義非凡。 首先,這是 Puro.Earth 首次正式與一個擁有完整國家登錄系統(SRN-PPI)與主權授權制度(LoA
2025/10/04
2025 年 10 月 2 日,印尼環境與林業部(KLHK)與 Puro.Earth 簽署合作意向書(LoI)。這份文件表面上只是雙方探討碳市場合作的起點,但對全球碳治理而言,意義非凡。 首先,這是 Puro.Earth 首次正式與一個擁有完整國家登錄系統(SRN-PPI)與主權授權制度(LoA
2025/10/04
過去兩年,ESG 版面幾乎被「科技巨頭砸錢買碳移除」的標題佔據:微軟、亞馬遜、Google、金融機構與基金會紛紛宣布長期採購合約,採樣自生物炭、木建築封存、BECCS、DAC 等不同路徑。許多報導順勢下結論:「微軟買了這麼多 Puro.Earth 的 CORCs,應該是用來抵換,離碳中和......
2025/10/04
過去兩年,ESG 版面幾乎被「科技巨頭砸錢買碳移除」的標題佔據:微軟、亞馬遜、Google、金融機構與基金會紛紛宣布長期採購合約,採樣自生物炭、木建築封存、BECCS、DAC 等不同路徑。許多報導順勢下結論:「微軟買了這麼多 Puro.Earth 的 CORCs,應該是用來抵換,離碳中和......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生態永續是指在不損害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滿足當代人類的需求,同時保證未來世代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瞭解生態永續的重要性以及環保產品植物性切削液的優勢,有助於推動可持續的發展。
Thumbnail
生態永續是指在不損害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滿足當代人類的需求,同時保證未來世代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瞭解生態永續的重要性以及環保產品植物性切削液的優勢,有助於推動可持續的發展。
Thumbnail
前言 在現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自然生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展,森林逐漸被砍伐,生態系統也變得日益脆弱。保護森林和推動生態再生成為了當前迫切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本文將探討森林保護的意義和價值,分析生態再生對森林保護的重要性,並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一重大使命。
Thumbnail
前言 在現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自然生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展,森林逐漸被砍伐,生態系統也變得日益脆弱。保護森林和推動生態再生成為了當前迫切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本文將探討森林保護的意義和價值,分析生態再生對森林保護的重要性,並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一重大使命。
Thumbnail
讚誇?珍惜?破壞? 大自然生態系 自體的生態系 可也保之如常? 道德的生態系 誰將與共維繫?
Thumbnail
讚誇?珍惜?破壞? 大自然生態系 自體的生態系 可也保之如常? 道德的生態系 誰將與共維繫?
Thumbnail
未來三年內,我們希望在大自然中,打造人與環境共生的地球花園生態共生聚落,活出與自然共生、與人共好的聚落生活及生態文明~一個真實存在的現代桃花源,成為新地球共好生活的示範! 建立以生態為基礎的生活模式,以供需為導向的生產和經濟循環,回到本心的人際連結與社群關係,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Thumbnail
未來三年內,我們希望在大自然中,打造人與環境共生的地球花園生態共生聚落,活出與自然共生、與人共好的聚落生活及生態文明~一個真實存在的現代桃花源,成為新地球共好生活的示範! 建立以生態為基礎的生活模式,以供需為導向的生產和經濟循環,回到本心的人際連結與社群關係,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Thumbnail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Thumbnail
講述一位過去在日本從事地方創生工作的人的真實紀錄,以及他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脆弱性、社群連結等議題的思考。同時,也提出了對現行社會狀況的反思,經由共同行動來構建一個共同願景的新型共同體。
Thumbnail
號召《地球花園行動》協力建設方舟基地,共工學習〔小屋森活〕〔水陸共耕生態生產區〕以及各種自給自足永續生活的知識技能和實作,透過《地球花園守護者支持方案》募集建設資源,集眾人之力及資源,創造與自然共生共好的示範教育園區,讓人們有能力改變環境與未來! 這是一場自我賦能-生活轉型運動,期待您一起參與!
Thumbnail
號召《地球花園行動》協力建設方舟基地,共工學習〔小屋森活〕〔水陸共耕生態生產區〕以及各種自給自足永續生活的知識技能和實作,透過《地球花園守護者支持方案》募集建設資源,集眾人之力及資源,創造與自然共生共好的示範教育園區,讓人們有能力改變環境與未來! 這是一場自我賦能-生活轉型運動,期待您一起參與!
Thumbnail
  自然如何成為倫理體系的一環?自然並不僅止於山,還有海洋、河流、地景(地形、地質現象)等,以筆者過去從事的文化資產業務為例,多數文化資產之中央主管機關為文化部,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文資法》)規定之九種有形文化資產中,其中一種「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之中央主管機關
Thumbnail
  自然如何成為倫理體系的一環?自然並不僅止於山,還有海洋、河流、地景(地形、地質現象)等,以筆者過去從事的文化資產業務為例,多數文化資產之中央主管機關為文化部,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文資法》)規定之九種有形文化資產中,其中一種「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之中央主管機關
Thumbnail
自然生態和動植物在人類文化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們不僅是文化的構成要素,還影響著人類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包括其符號象徵意義、對人類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的塑造影響,以及對經濟生活和文化創作的重要性。對於維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永續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自然生態和動植物在人類文化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們不僅是文化的構成要素,還影響著人類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包括其符號象徵意義、對人類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的塑造影響,以及對經濟生活和文化創作的重要性。對於維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永續發展至關重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