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過去兩年,ESG 版面幾乎被「科技巨頭砸錢買碳移除」的標題佔據:微軟、亞馬遜、Google、金融機構與基金會紛紛宣布長期採購合約,採樣自生物炭、木建築封存、BECCS、DAC 等不同路徑。許多報導順勢下結論:「微軟買了這麼多 Puro.Earth 的 CORCs,應該是用來抵換,離碳中和更近了。」這種推論聽起來合理,卻忽略了一個關鍵:微軟從未把這些 CORCs 二氧化碳移除證明,當作會計上的抵換量。在微軟自己的準則裡,這些採購一直被界定為研發/創新採購(R&D / innovation procurement),本質是技術與治理的前期投資,而不是把帳做平的「抵換藥方」。這個界定在 2024 年與 2025 年兩版《高品質碳移除準則》(Criteria for High-Quality CDR)中被寫得清清楚楚:非《巴黎協定》第六條對接的信用,不作會計用途。(Microsoft)
一、被誤解的「綠色採購」
新聞與顧問簡報對「噸數」高度敏感:誰買了幾十萬噸、誰簽了十年長約、誰宣布了跨洲供應鏈。於是,一種輕鬆的等號悄悄成立——買越多=抵換越多=越接近淨零。但在微軟的制度語言裡,這個等號是被明確劃掉的。它在 2024 年版《Criteria》裡,把「高品質」釘在三顆釘子上:額外性(additionality)、耐久性(durability/permanence)、可驗證性(verifiability,擴充為 MMRV);又在文件中直接把「非 Article 6 對接的信用」排除在會計抵換之外,界定為研發或創新採購——用來催化技術成熟、建立量測體系、管理逆轉/洩漏風險與社會爭議,而不是用來「抵罪」。(Microsoft)
換句話說,微軟買 Puro 的 CORCs,看重的是可觀測、可擴展、可治理的能力建設,而非以低成本取得「抵換額度」。這個差異,決定了它與多數「買信用、做形象」的購買行為本質不同。
二、起點其實是 BVCM:貢獻≠抵換
若回到時間軸起點,微軟最早買 Puro 的確與 SBTi 提出的 BVCM(Beyond Value Chain Mitigation) 有關。BVCM 的本意,是鼓勵企業在價值鏈之外投入氣候行動(避免或移除),加速全球淨零的整體進程;但 BVCM 從來就不是抵換而生。SBTi 的官方說法很清楚:BVCM 活動與投資不計入企業的範疇一到三減量或中和,也不應被用來「抵銷」義務排放。市場把 BVCM 說成「更高級的 offset」,只是語言上的漂綠。(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正是在這個「貢獻而非抵換」的語境裡,微軟在 2021 年前後建立了自己的 CDR 採購管線,挑選不同路徑的供應商,把真金白銀投入技術學習與市場催化。這也是為什麼,它在後來的準則與採購指引裡,乾脆把這類採購命名為「研發/創新」:不是會計抵換、不是淨零捷徑,而是制度與能力的"預先投資"。
三、從倡議到制度:微軟把紅線畫死
2023 年,微軟向歐盟的 CRCF 與 UNFCCC A6.4 監督機構同時提出技術與政策意見,要求清楚區分「減排」與「移除」、設定耐久性門檻、強化可測量性與可追溯性。到了2024 年,這些原則被完整寫進《Criteria 2024》並成為公司對外準則:非第六條對接的信用不作會計用途。2025 年更新版更進一步擴充技術路徑(包含海洋類 CDR)、把社會與環境正義、地方社群參與與利益分配提升到核心層級,並把「與主權制度接軌」寫成明文要求——從「品質規範」升級為「治理路線圖」。(Carbon Direct)
這個轉變的政治經濟含義是:微軟不再讓自願市場的語言框住企業責任,而是主動把企業採購與"主權會計(Article 6、對應調整)"接回同一條線,避免重複計算與漂綠,也為未來法域銜接(如歐盟 CRCF)預留上車位。(unfccc.int)
四、為什麼一定要「主權對接」?
因為會計需要主權層級的對帳。《巴黎協定》第六條設計了跨境轉移機制,核心是對應調整(Corresponding Adjustment, CA):當一個國家把減排行動或移除成果轉移給另一個主體(企業或國家)計入時,移出的那一方必須同步從自己的帳上扣除,以免一份減排被算兩次。這件事看似技術性,實則是碳市場的「防偽水印」。沒有主權授權(LoA)與對應調整(CA),跨境的抵換就只是一份自說自話的收據。微軟準則把「非 A6 不入帳」寫死,正是把企業實務拉回制度可靠性。(unfccc.int)
五、Puro 到底是什麼?為何被「先用、後限」
Puro.Earth 是一個只做碳移除(CDR)的標準與註冊平台,發行單位稱為 CORC。它把生物炭、木結構封存、BECCS/DAC+S 等方法論收納在同一個機制下,宣稱對長期封存與可追溯數據有嚴格要求。就技術來說,Puro 比傳統偏「減排型」的 VCM 平台(如 REDD+ 類)更靠近真實移除;但就制度層級,它仍然屬於自願市場,"不是 A6 之下的合規信用"。這使它非常適合扮演"技術實驗場":為供應商建立量測、紀錄、驗證(MMRV)能力;為買方提供風險/成本的真實數據;為未來與法域接軌做預演。可入帳與否,是另一個問題——在 A6 銜接或歐盟 CRCF 的路徑真正落地之前,它仍然是「研發/創新採購」的素材,而非會計抵換的單位。(Website (puro.earth))
六、微軟為什麼還要買?因為他們買的是「制度學習」
很多人會問:既然不能抵換,微軟為什麼還要買?答案在它的採購循環指引(FY25 Guidance)裡寫得很直白:一是確保未來所需的高品質移除量(含多年度長約),二是建立與傳播高品質專案的作法,三是支持更耐久且具擴展潛力的新興技術。用白話說,微軟把買碳當成一種「市場治理」與「市場技術支持與推展」:用真金白銀建立品質共識、測量能力與風險處理機制,讓供應鏈往正確方向演化。這種把採購當作治理工具與市場發展的做法,與「買來抵換」完全不同。(Microsoft)
七、2024《Criteria》:劃清邊界;2025《Criteria》:描出藍圖
2024 年版做的事是劃線:非 A6 不入帳;MMRV 以量測為先,降低對模型的依賴;高品質等於額外、耐久、可驗,並需要逆轉/洩漏風險管理與透明資訊揭露。
2025 年版做的事是畫圖:把技術路徑表、社會與環境正義、地方共益、動態基準(Dynamic Baselines)串接起來,並公開要求與主權體系銜接。這兩步相加,等於把「被誤解的購買」導回「可治理的移除」。(Carbon Direct)
八、最常見的三大誤解(以及如何拆解)
誤解一:「BVCM=抵換」。
BVCM 的本意是超越價值鏈的貢獻,不是把它們算成自己的減排或中和。SBTi 的 FAQ 與報告都說:BVCM 不應計入範疇一到三的減量或中和。企業若把 BVCM 當抵換寫進年報,既違反邏輯,也違反準則。(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誤解二:「有國際平台=能入帳」。
Puro、Verra、Gold Standard 都是重要平台,但它們的信用是否可作合規會計,決定權不在平台而在主權機制——例如A6 的 LoA + CA、或歐盟 CRCF的框架落地前後。平台品質≠合規資格。(unfccc.int)
誤解三:「買很多=更接近淨零」。
真正的淨零是把減排優先與耐久移除整合到主權對帳的完整路徑裡,而不是用便宜信用去平帳。微軟之所以被看見,不在於它買了多少,而在於它如何定義「能算」與「不能算」。
九、歐盟 CRCF、A6 與 Puro 的「上車位」
Puro 不是無路可走。歐盟 CRCF 於 2024 年底獲得理事會最後核可,標誌著歐盟層級的移除認證框架開始成形;未來幾年會逐步細化方法論、監管流程與登錄系統。對於像 Puro 這樣的技術導向平台,CRCF 可能提供一條「互認/轉軌」的道路;另一條路,則是直接在 A6.2 或 A6.4 下取得 LoA + CA,讓單位可跨境轉移並合法入帳。兩條路都不容易,卻都真實存在。微軟之所以持續採購並推升品質門檻,正是要讓這些路徑有日後「可對接」的材料與數據。(consilium.europa.eu)
十、把採購當治理:微軟的「三段式」策略
觀察微軟 2021–2025 的軌跡,可以看見一條相對清晰的三段式策略:
第一段:BVCM 的探索期。
在 SBTi 的「貢獻」語境下,用採購支持真實移除路徑,快速蒐集成本、風險與 MRV 的第一手資料,建立供應鏈關係網絡。
第二段:品質—會計的切割期。
以 2024《Criteria》劃線,非 A6 不入帳;把採購語言從 offset 完整切換為 R&D/Innovation;把量測與耐久風險帶到台前,對照顧問市場的「噸數敘事」。
第三段:治理—主權的對接期。
以 2025《Criteria》畫圖,把社會與環境正義、地方共益、動態基準與主權對接放進同一張藍圖,朝A6/CRCF/NDC 登錄的整合靠攏。
這條線索透露:它買的不是抵換,而是制度未來。(Carbon Direct)
十一、對決策者與溝通者的三個提醒
其一,請把「品質準則」與「會計體系」分開看。
高品質≠可入帳。能否入帳,取決於是否通過主權機制(A6 的 LoA + CA、或歐盟 CRCF 之下的認證與登錄)。品質是必要條件,合規是充分條件。(unfccc.int)
其二,請把「BVCM 的貢獻」說清楚。
那是市場與技術的投資,不是抵換。撰寫 ESG 年報或對外溝通時,別把 BVCM 的噸數寫成「中和」或「抵換」。SBTi 的官方文件已有明確界定。(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其三,請把採購當成治理工具,而非會計工具。
參考微軟的 FY25 採購循環指引:多年度、耐久、可測、可擴展,並把實測優先(measurement over modeling)與逆轉風險管理當作硬約束;把採購過程產生的資料與方法,轉為未來 A6/CRCF 可用的公共知識。(Microsoft)
十二、結語:從「買碳」到「建制度」
微軟與 Puro 的故事,真正值得被記住的不是「買了多少噸」,而是它們把購買定義成制度創新的推進器。**2024《Criteria》劃清邊界,終結了「買來就能中和」的舊式想"2025《Criteria》畫出藍圖,讓企業採購與主權會計、社會正義與地方共益、量測技術與風險治理彼此扣接"。在這條路上,Puro 不是被否定,而是被賦予「實驗室」的角色:它提供技術、資料與流程的試作平台,讓未來的合規路徑有現成的積木可用。
普世的誤解來自於簡化:把複雜的治理問題,化約成一張張交易憑證;把需要十年、二十年爬坡的技術進步,化約成一則漂亮的噸數新聞。微軟拒絕這種簡化。它用準則與採購,逼市場承認一個現實:真正的淨零,不是用錢買到的,而是用制度做出來的。
當更多決策者與溝通者理解這點,微軟與 Puro 的「非抵換」採購,才會被看成它本來的樣子——不是捷徑,而是地基;不是報表,而是標準;不是面子,而是治理。這也將是碳移除市場從「商品敘事」跨向「制度敘事」的臨界點,也是"企業層在A6.8 氣侯資金貢獻支持的縮影",它是值得我們敬重的先行者。
參考要點(讀者延伸):
— 《Criteria for High-Quality CDR》2024 版(Microsoft × Carbon Direct):明確規範非 A6 對接的信用不作會計用途,強化 MMRV 與耐久性要求。(Microsoft)
— 《Criteria for High-Quality CDR》2025 版:擴充海洋路徑、社會與環境正義、動態基準,並強調與主權體系銜接。(Carbon Direct)
— 微軟 FY25 碳移除採購循環指引:多年度長約、支持高耐久新興技術、建立高品質專案作法。(Microsoft)
— SBTi:BVCM 的活動與投資不計入企業的範疇 1–3 減量或中和。(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 UNFCCC:Article 6 的基本結構與對應調整(CA)的功能。(unfccc.int)
— Puro.Earth:以 CORC 為單位的 CDR 註冊平台與方法論定位(技術導向、非合規)。(Website (puro.earth))
— 歐盟 CRCF(理事會最終核可新聞):為歐盟層級碳移除認證打下制度框架。(consilium.europa.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