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先完整讀過一次聖經再說--最近查經的感想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我要提一下約拿書,因為約拿書我讀過好幾十次,查經營、團契、小組、寫文章之類各種不同原因,反正讀很多遍。

日前我去帶楠西教會青年查經的時候發生有趣的事情,那天只討論第三章,而約拿書第三章只有10節,超級短。

我可不是什麼聖經學者,10節要討論一個半小時,所以我採取的做法就是「連連看」。

簡單說,一次把整本聖經裡出現類似結構、情節、概念都抓出來比較討論,然後再把似乎衝突的內容一併放進來,大家一起連連看,很快就發現時間不夠用了。

這很有趣,等於聖經隨便一個段落,都可以討論整本聖經的內容。

這其實有點門檻,簡單說,你至少要完整讀過一次聖經,而且至少要有一點印象才行。

真的,你一定要親自讀過一整本,不是什麼簡介,而是完整讀過,因為真的細節太多。

這很有意思,聖經本身文本寫作橫跨的時間就有六七百年以上,內容涉及的歷史,光有考古證據的內容就橫跨兩千多年,這中間的各種風土民情演變交互作用以後,呈現出來的價值觀變化可是非常多樣,何況要拿到現代討論。

換句話說,你越熟悉聖經,可以討論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多,而且一條線牽著一條線,到頭來,不管從哪裡開始讀聖經,都會像網子一樣拉起整本聖經。

這種整全的讀經,真的非常有意思。

但前提就是你必須至少完整讀過一輪聖經,而且不是讀完就忘記那種,你好歹要知道一下前後關聯性,這樣才能在學找線索的時候找出各種連結,延伸出更豐富的東西來。

當然,一個人讀很難完整到讓人滿意的程度,這時候讀經小組就很有幫助了,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全都搬出來討論,很快就能讓大家吸收到不同人思考過的精華。

例如第三章第一節提到上帝第二次傳達命令,於是我請大家想想上帝在整本聖經裡面有哪次給人第二次會的,結果光這樣就討論十多分鐘,因為這不是有沒有的問題,還包含為何要給第二次機會,又為何其他時候不給機會之類的討論,這對於理解上帝本質是很有趣的討論。

所以真的要有團契生活啊!自己一個人讀聖經,孤單不談,狹隘也是必然啊!

讀聖經是這樣,持續鑽研細節是一種樂趣,順著線索看見整體又是另一種樂趣,,購過團體的力量更是可以事半功倍提升靈性素養,只能說,聖經真的可以讀一輩子。

而且越讀感動越豐富啊!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omoge (毛毛牙)的沙龍
219會員
1.1K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子藝(momoge),新書歸途2:駱沙利南2024台北書展同步上市喔!
2025/10/01
看完第一個段落,我們繼續看社會的發展。 宗教作為維繫部落的核心,自然讓社群出現雙重的架構,一個是原始的、大多採用強壯男性為中心的政治組織,另一個以那位能洞察不可知世界的人為核心,這個原始宗教領袖,在不同地方用不同形象呈現,可能是年老的智者(有本事活到老絕對要很聰明)、天生的障礙者(很多部落會認為先
Thumbnail
2025/10/01
看完第一個段落,我們繼續看社會的發展。 宗教作為維繫部落的核心,自然讓社群出現雙重的架構,一個是原始的、大多採用強壯男性為中心的政治組織,另一個以那位能洞察不可知世界的人為核心,這個原始宗教領袖,在不同地方用不同形象呈現,可能是年老的智者(有本事活到老絕對要很聰明)、天生的障礙者(很多部落會認為先
Thumbnail
2025/09/25
Charlie Kirk的告別式中,遺孀Erika Kirk引用了耶穌在十字架上最後說的一段話,一段影響後世兩千多年的重要話語: 「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路23:34~ 這句話這幾天在全世界再一次被傳誦,但這句話雖然非常有力量,但也因為太有力量了,不是可以輕易承擔的。
Thumbnail
2025/09/25
Charlie Kirk的告別式中,遺孀Erika Kirk引用了耶穌在十字架上最後說的一段話,一段影響後世兩千多年的重要話語: 「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路23:34~ 這句話這幾天在全世界再一次被傳誦,但這句話雖然非常有力量,但也因為太有力量了,不是可以輕易承擔的。
Thumbnail
2025/09/24
這幾天有人對於美國保守派重要領袖查理(Charlie Kirk)的告別式很有意見,覺得為何他太太穿得那麼華麗之類的,這是很標準的文化誤解,其實我之前在研究所作業裡有過一篇關於基督教喪禮的報告,不過原檔是簡報檔,所以丟給AI幫我處理一下弄成這篇,希望可以幫大家理解一下價值觀上的根本差異。 基督教喪禮
Thumbnail
2025/09/24
這幾天有人對於美國保守派重要領袖查理(Charlie Kirk)的告別式很有意見,覺得為何他太太穿得那麼華麗之類的,這是很標準的文化誤解,其實我之前在研究所作業裡有過一篇關於基督教喪禮的報告,不過原檔是簡報檔,所以丟給AI幫我處理一下弄成這篇,希望可以幫大家理解一下價值觀上的根本差異。 基督教喪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古語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我卻有真實地感受到你在嘗試實踐書中的概念,將書中閱讀到的概念,盡力地付諸實行,所以讀萬卷書的你,實際上也有行萬里路了!
Thumbnail
古語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我卻有真實地感受到你在嘗試實踐書中的概念,將書中閱讀到的概念,盡力地付諸實行,所以讀萬卷書的你,實際上也有行萬里路了!
Thumbnail
相信大家都知道閱讀的重要!人生的高地就是取決閱讀量,但是當你準備要好好閱讀時是不是會碰到一些問題就好比,我不知道我該讀什麼書又或者是讀完後就忘記內容了跟沒讀過一樣,還有讀完之後知識沒辦法運用在工作跟生活中,然後還有一個大部分人的問題,我沒有時間啊 如果你有以上這些問題我很推薦大家一定要去閱讀這本書
Thumbnail
相信大家都知道閱讀的重要!人生的高地就是取決閱讀量,但是當你準備要好好閱讀時是不是會碰到一些問題就好比,我不知道我該讀什麼書又或者是讀完後就忘記內容了跟沒讀過一樣,還有讀完之後知識沒辦法運用在工作跟生活中,然後還有一個大部分人的問題,我沒有時間啊 如果你有以上這些問題我很推薦大家一定要去閱讀這本書
Thumbnail
三本近期讀完的推理小說,因為不想要暴雷,能紀錄的心得就比較簡短,索性集結成一篇,按照個人喜愛程度由高到低依序分享。
Thumbnail
三本近期讀完的推理小說,因為不想要暴雷,能紀錄的心得就比較簡短,索性集結成一篇,按照個人喜愛程度由高到低依序分享。
Thumbnail
這本書精采絕倫,是說,身為基督徒除了讀聖經以外,如果可以,我會直接推薦至少讀過這本書,畢竟這本書就是在教人家如何讀聖經。 是這樣的,身為基督徒理所當然的會讀聖經,讀多讀少一回事,再懶的人應該也隨手翻過,或至少在聚會時有讀到段落。再不濟,通常受洗那天也會拿到至少一本聖經,真的什麼都沒有,不然去醫院或
Thumbnail
這本書精采絕倫,是說,身為基督徒除了讀聖經以外,如果可以,我會直接推薦至少讀過這本書,畢竟這本書就是在教人家如何讀聖經。 是這樣的,身為基督徒理所當然的會讀聖經,讀多讀少一回事,再懶的人應該也隨手翻過,或至少在聚會時有讀到段落。再不濟,通常受洗那天也會拿到至少一本聖經,真的什麼都沒有,不然去醫院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一位在教會長大的人分享自己的讀經筆記和小結。文章提到了進度條、經文片段、讀經筆記和小結分享。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一位在教會長大的人分享自己的讀經筆記和小結。文章提到了進度條、經文片段、讀經筆記和小結分享。
Thumbnail
看完《師父》了,從二月十號(大年初一)開始看,放完年假之後只能改成陸續看,我記得我在第一天就已經看完了三分之一,真的非常的好看,可能是因為貼近自己的現況、內容又輕鬆易懂,舉了大量例子做說明,不只好啃也好消化,更能在大腦資料庫裡激發出大量火花!
Thumbnail
看完《師父》了,從二月十號(大年初一)開始看,放完年假之後只能改成陸續看,我記得我在第一天就已經看完了三分之一,真的非常的好看,可能是因為貼近自己的現況、內容又輕鬆易懂,舉了大量例子做說明,不只好啃也好消化,更能在大腦資料庫裡激發出大量火花!
Thumbnail
這本書非常之妙,它是按日期從年初到年終,每日早晚各一篇,總共730篇短文。內容並非作者自撰,全是串組 《聖經》原文構成的。 中文版是1975年才授權翻譯的,重新編排,把每日兩篇合 成一頁,一年讀下來,由於全是《聖經》原文,會逐漸熟悉《聖經》的經文脈絡,逐章逐句通讀《聖經》全書,變得有可能...
Thumbnail
這本書非常之妙,它是按日期從年初到年終,每日早晚各一篇,總共730篇短文。內容並非作者自撰,全是串組 《聖經》原文構成的。 中文版是1975年才授權翻譯的,重新編排,把每日兩篇合 成一頁,一年讀下來,由於全是《聖經》原文,會逐漸熟悉《聖經》的經文脈絡,逐章逐句通讀《聖經》全書,變得有可能...
Thumbnail
最近在看的其中一本書是《僧人心態》,僅兩天的時間就已經看完半本書;我的大學摯友曾經說過一段一直到現在都令我印象深刻的話:muchu你看的書很多,但記起來的好像沒有幾本欸一針見血,但卻是事實 因此這一年我花了很多時間在看書的同時做筆記,也把之前看過的書再重看一遍
Thumbnail
最近在看的其中一本書是《僧人心態》,僅兩天的時間就已經看完半本書;我的大學摯友曾經說過一段一直到現在都令我印象深刻的話:muchu你看的書很多,但記起來的好像沒有幾本欸一針見血,但卻是事實 因此這一年我花了很多時間在看書的同時做筆記,也把之前看過的書再重看一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