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神在的青春:《讀沒有神在的青春》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一個好故事勝過一百篇道理,這是我喜歡讀和寫故事的緣由。而兒童至青年時期更是屬於故事的年代,他們從故事裡叩問心中的疑惑,也透過故事尋找鼓勵與慰藉、提醒與警惕。奧登馮霍爾瓦特(Ödön von Horváth)生前最後一本小說《沒有神在的青春》,講述一個老師面對一群被納粹沙文主義洗腦的青少年,在「只要忠誠愛國、對親族有益的言行都是對的」扭曲思維下,如何從憤世嫉俗變得無奈乏力。故事場景是一所學校,背景則是納粹主義盛行的奧匈帝國,軍國統治下的教育固然是一種民族主義的愛國教育,而霍爾瓦特透過故事主人翁的掙扎,探尋基督信仰。儘管霍爾瓦特因為質疑上帝在法西斯主義的侵害下,沒有向人顯示慈悲,而放棄天主教信仰,但他仍舊透過這部作品訴說著對人性的希望。

《沒有神在的青春》不僅對法西斯主義大加撻伐,而且更給予對極權屈從噤聲的人一記耳光。男老師因發表「黑人也是人」的言論被學生和家長針對,已陷入困局。儘管他極力保持善良,但為了保住飯碗這個「現實得不能再現實」的理由,而無奈不作聲。其後他更被學生私下稱作「魚老師」,因他的眼神如魚般空洞。被極權統治的人民往往只能活在虛無,因為他們在強大的愛國與民族主義陰霾下,完全無法保存真我。霍爾瓦特的劇作亦多數被禁演,1933年後國社黨(即納粹黨)政府更開始了焚書活動,《沒有神在的青春》被列入「有害和不良文學名冊」,相信霍爾瓦特是把自己所面對的情勢,投射到小說的男主角身上。

霍爾瓦特對信仰的質疑,對於有信仰的人甚有啟發性,正如耶穌基督面對苦杯,亦不免向天父訴說自己的痛苦與掙扎。沒有質疑的信仰,到底能否經得起風浪呢?正如成功神學只談「得勝」的人生,卻忽略面對苦難時的成長,又是否真的能抓緊神的應許與恩典?

小說的後半段敘述老師帶學生參與野戰訓練營,其後營內發生了偷竊及兇殺等事件。追查兇手的過程不禁使人聯想到納粹軍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書中被徵召入希特拉少年團的學生,就是「魚的年代」下的產物;那掏空了的靈魂幹著冷血的行為,為的就是愛國表忠。放在今天的世代,這些情節彷彿似曾相識。耶穌基督在十架上求父寛恕世人的罪,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在虛無的年代,人往往失卻良知,是非判斷、善惡評價皆由政權介入與操控,這是國社黨一體化政策下的體現。這種意識形態最容易從年輕一代開始灌輸,政權覺得只有這樣,才可以保持國族的安全。信仰在這種前提下變成不穩定因子,除非向政權靠攏,否則隨時被定性為反動份子。

霍爾瓦特質疑上帝在人類飽受苦難折磨中缺席,以致他放棄信仰,但在小說中,神仍然站在人民之間。霍爾瓦特寫這個故事並非為了講論信仰,卻使人不自覺地思考有關內容,尤其是苦難中的信仰。他在1938年5月以流亡作家的身份前往巴黎,6月不幸被掉落的樹枝枝幹砸死,當時他身上的煙盒內有一張屬他字跡的字條,上面寫著:「錯誤的事物,終將消逝,即使今日是主流;正確的事物,必將來到,即使今日還不存在。」也許這不啻是霍爾瓦特至死仍抱持的信仰觀,一如小說的男老師,終究擺脫「魚眼」的視野,相信只有在尋回神的路上,不向現實妥協,信仰才能保持青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鄭子遴的沙龍
29會員
194內容數
跟喜歡閱讀與寫作的青年人和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長,分享我對閱讀與寫作的一點看法、經驗與感想,讓大小朋友慢慢喜歡這個讀寫象外的世界。
鄭子遴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10
《教宗選戰》引發我們反思信仰與信心。文章借鏡米爾恰·伊利亞德的《聖與俗》,探討「聖顯」如何藉由時間、空間、儀式等展現神聖,並如何避免將世俗視為神聖,以及在末世中如何堅守真正的信仰。
Thumbnail
2025/06/10
《教宗選戰》引發我們反思信仰與信心。文章借鏡米爾恰·伊利亞德的《聖與俗》,探討「聖顯」如何藉由時間、空間、儀式等展現神聖,並如何避免將世俗視為神聖,以及在末世中如何堅守真正的信仰。
Thumbnail
2025/06/10
本文探討波蘭教育家雅努什·柯札克的教育理念,如何從孩子的世界出發,重視兒童權利,並以「窗的彼端」比喻孩子們受限的創意與思考,呼籲大人們成為孩子的啟導者而非批判者,並以基督信仰精神反思現代教育。
Thumbnail
2025/06/10
本文探討波蘭教育家雅努什·柯札克的教育理念,如何從孩子的世界出發,重視兒童權利,並以「窗的彼端」比喻孩子們受限的創意與思考,呼籲大人們成為孩子的啟導者而非批判者,並以基督信仰精神反思現代教育。
Thumbnail
2025/04/05
本文探討王小波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如何在二十多年後仍具有深刻意義,並從中反思中國社會的公共空間、私有化觀念、以及知識分子的角色。文章分析王小波如何批判中國社會的「報喜不報憂」風氣、以及缺乏公共空間的概念,並探討知識分子應如何透過理性思維、批判精神與增廣知識,在話語權不對等的社會中發聲。
Thumbnail
2025/04/05
本文探討王小波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如何在二十多年後仍具有深刻意義,並從中反思中國社會的公共空間、私有化觀念、以及知識分子的角色。文章分析王小波如何批判中國社會的「報喜不報憂」風氣、以及缺乏公共空間的概念,並探討知識分子應如何透過理性思維、批判精神與增廣知識,在話語權不對等的社會中發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跟動不動就幾十萬字起跳的小說比起來,我更喜歡寫不長也不短的故事;比起那些故事裡的世界觀很大,人物關係錯綜複雜,我更喜歡寫只有少少幾個人相處而發生的故事!
Thumbnail
  跟動不動就幾十萬字起跳的小說比起來,我更喜歡寫不長也不短的故事;比起那些故事裡的世界觀很大,人物關係錯綜複雜,我更喜歡寫只有少少幾個人相處而發生的故事!
Thumbnail
透由兩則小故事,呼應防人之心不可無。並引用《如何寫出好人生》一書,運用要點描繪故事。
Thumbnail
透由兩則小故事,呼應防人之心不可無。並引用《如何寫出好人生》一書,運用要點描繪故事。
Thumbnail
有人說,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別人提供的寶貴經驗與心得,往往可以讓我們少走許多的冤枉路。想像一下,如果有機會讓你閱讀1,000本人生故事,你能從中得到多少的智慧與好處呢?
Thumbnail
有人說,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別人提供的寶貴經驗與心得,往往可以讓我們少走許多的冤枉路。想像一下,如果有機會讓你閱讀1,000本人生故事,你能從中得到多少的智慧與好處呢?
Thumbnail
透過溫暖的文字故事,傳遞在另一個世界所發生的故事,分享在世界某個角落的你,尋找到閱讀的樂趣。
Thumbnail
透過溫暖的文字故事,傳遞在另一個世界所發生的故事,分享在世界某個角落的你,尋找到閱讀的樂趣。
Thumbnail
或試著把他慢慢一次次拼湊
Thumbnail
或試著把他慢慢一次次拼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