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工作」讓你筋疲力盡
在許多人眼中,他擁還不錯的工作條件。然而,在這份看似水準以上的履歷背後,是每天長達10到12小時的工作、與年幼女兒分隔兩地的煎熬,以及每天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反覆撕扯。
他常常陷入一種矛盾的循環:一方面渴望能準時下班,回到家人身邊,享受平凡的溫馨;另一方面又害怕放棄這份得來不易的成長機會,擔心自己的人生就此停滯。這種「想走,卻不敢走」的兩難,讓他終於下定決心尋求協助。當職涯看似走到十字路口,除了衝動離職或默默忍受,我們是否能有更具建設性的選擇?這篇文章將透過一個真實的轉變故事,提供一套系統性的思考方法,幫助你重新審視與設計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在閱讀之前,或許你可以先問問自己:你是否也曾在深夜裡獨自一人時,懷疑眼前的這一切,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選擇困難」的真相:為何選項越多,我們越迷惘?
許多專業人士感到「卡關」,往往不是因為沒有選擇,反而是因為選項太多(高升、低就都是選擇)而讓我們迷失了方向。這種迷惘的背後,通常隱藏著兩個深層的原因:內在價值與外在期望的衝突,以及對自身能力的不確定性。
外部壓力與內在渴望的拉扯
這位專業人士面臨的,正是一場內在的拉鋸戰。
一方面,是來自家庭的期望。他的母親總是希望他能選擇那些「有名聲」、「賺錢多」的工作,這些世俗的成功標準,無形中成為他衡量工作價值的一把尺。
另一方面,是他自己對成長與挑戰的強烈渴望。原生家庭中兩位成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更深化了他的矛盾:一個走的是高規劃、高成就的路線;另一個則選擇「做自己」,追尋快樂而非傳統定義的成功之路。他感覺自己被擠在這兩種價值觀之間,既想效仿大哥的成功,又嚮往二哥的自由,反而讓他更不敢忠於自己的決定。他曾拒絕一份由父親介紹、福利優渥的穩定工作,因為他害怕那種一眼就能望到頭的安逸。他內心深處的聲音是:
「我很怕一輩子就這樣。」
這種對停滯的恐懼,驅使他不斷向外尋求挑戰,卻也讓他在追求事業發展的同時,離自己渴望的家庭生活越來越遠。
被隱藏的自我設限
更深層的困擾,來自於一個連他自己都未曾清晰意識到的聲音:「我不夠好」。童年時期,母親曾對他的負面評價,像一根隱形的刺,深埋在他的潛意識裡。這導致即使他能力出眾,內心深處卻始終有一個微弱的聲音在告訴他:「我沒資格得到更好的人生。」
這個潛在的自我否定,像一個隱形的框架,默默地限制了他對職業的想像。它具體到下意識地不斷進行自我篩選,主動避開那些與母親曾經給予負面評價相關的所有職務,即使那些機會就躺在眼前。
在做出任何重大的職涯決策前,我們必須先誠實地向內探索,看清楚這些長期困擾我們的深層原因。
繪製你的職涯藍圖:三個步驟找到內心的「北極星」
當我們被外界的噪音和內心的矛盾所困擾時,最需要的是一個穩固的內在依據:一顆為我們指引方向的「北極星」。以下三個具體的步驟,將幫助你繪製出屬於自己的職涯藍圖,為大多數決策找到清晰的判斷基礎。
步驟一:想像你的「理想生活日」
請先把腦中關於「工作」的所有想法都驅趕出大腦,找個安靜的角落進行一個簡單的練習:想像一個完全屬於你的、最理想的一天。
- 那一天,你會在哪裡醒來?
- 身邊有誰?
- 你會做些什麼讓自己感到快樂和滿足?
- 空氣中瀰漫著什麼樣的氣味?耳邊傳來什麼樣的聲音?
當這個個案完成這樣的練習後,他描繪出一幅溫馨的畫面:在一棟被綠草地環繞的房子裡,他彈著吉他,為家人準備晚餐,另一半和女兒在草地上開心玩耍。
接著,職涯諮詢的過程中問了他一個關鍵問題:「在這幅完美的畫面裡,『工作』佔據了什麼位置?」
他愣住了。因為在他的理想藍圖中,完全沒有任何工作的元素。這個發現讓他深刻地意識到:「工作與生活平衡」對他而言,不是一個可以權衡的選項,而是一個「人生的核心需求」。
步驟二:解碼你的「心流時光」
接下來,請回顧你的人生經歷,找出那些讓你感到最有成就感的「高光時刻」,以及最挫敗的「低谷經驗」。這不是為了緬懷過去,而是為了從中解碼出驅動我們前進的核心動力,以及絕不能容忍的職場禁區。
透過這個練習,這位個案提煉出了屬於他的驅動力與禁區:
- 讓我發光的時刻:
- 被看見與肯定:當他的專業能力被主管公開讚賞時,他會感到極大的快樂。
- 團隊合作無間:在沒有階級感、彼此支持的團隊中,他能發揮得最好。
- 克服挑戰的成長感:雖然現職辛苦,但解決難題帶來的進步讓他感到滿足。
- 絕不能容忍的環境:
- 停滯如死水:重複、無聊、無法學習成長的工作,會讓他感到窒息。
- 惡意的職場人際:曾經歷的主管霸凌,是他心中不可觸碰的傷痛。
- 無法發揮的階級感:在論資排輩、無法靠實力被看見的環境中,他會感到遺憾與無力。
這份清單,成為他評估任何未來工作機會的「體檢表」。
步驟三:盤點你的真實能力,打破「我不行」的魔咒
許多時候,限制我們的不是能力本身,而是我們對能力的「認知」。個案一直對產品經理(PM)這個職位心生嚮往,卻因為「非本科出身」而認定自己無法勝任。
要打破這個魔咒,我們需要進行一次「能力拆解」。諮詢過程中引導個案,將目前擔任「業務工程師」的日常工作內容,與PM的職能要求進行連結:
- 你需要協調不同部門來完成專案嗎? -> 這是專案協調能力。
- 你需要控制產品的成本和毛利嗎? -> 這是成本控管能力。
- 你需要追蹤專案的時程與進度嗎? -> 這是進度管理能力。
經過這次拆解,他驚訝地發現,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覺中,鍛鍊了許多PM所需的核心技能。不存在的魔咒就此打破。
透過這三個步驟的探索,一個人可以從模糊的迷惘,走向清晰的自我認知。當你手握這張藍圖時,你就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求職者,而是一個能主動規劃未來的設計師。
從「逃離」到「設計」:不離職,也能實現理想生活
當我們釐清了內心的方向後,會發現解決方案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離職或留下」,而是一種更具智慧的、充滿創造力的「重新設計」。
對比兩種思維:Plan B vs. Plan A
在諮詢過程中,個案在框架的系列引導下產生了兩個計畫:
- Plan B (逃離現職):立即轉職到離家近、能準時下班的公司。這是一個典型的「逃避策略」,目的是快速解決眼前的焦慮。然而,經過深入分析,他發現這個選項存在重大的事業風險:選擇這條路,等於是用一個短期的便利,交換一個無發展性的未來,這完全違背了他「害怕停滯」的核心價值。
- Plan A (策略性設計):繼續留在目前這份具挑戰性的工作,但主動調整工作模式與創造外部條件,來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這是一個基於長期價值的「設計策略」,目標是在不犧牲個人成長的前提下,滿足家庭的核心需求。
關鍵轉捩點:將「無解的困境」轉化為「待辦的專案」
Plan A 看似完美,卻有一個致命的執行障礙:通勤時間長,存在一小時的托嬰空窗期。這個看似無解的時間差,讓他一度想要放棄。
然而,真正的轉捩點發生在一個思維的轉變上。
這其實也是大多數工作者的共同盲點:他們能在工作上運籌帷幄,管理複雜的專案,卻在面對家庭的挑戰時,感到無力與被動。那個豁然開朗的時刻,發生在他終於將自己專業的「專案管理」思維應用到個人生活上。一個專案經理在面對資源缺口時會怎麼做?答案是:尋找外部支援。他意識到,他完全可以透過「外包」,也就是在家附近尋找一位臨時保姆來解決這一小時照護空窗問題。
這個看似簡單的解決方案,對個案的幫助卻不小。不僅化解了執行的最大障礙,更重要的是,這是心態上的提升:將自己從被動的承受者,轉變為主動的資源整合者。個案不再等待配偶的配合,而是將家庭挑戰視為一個可以被管理的專案,主動出擊,尋找解決方案。
重新定義「成功」:從年底離職到至少做滿兩年
心態的轉變,帶來了目標的重新設定。個案最初急切地想在「年底前一定要離開這家公司」,是一種被焦慮驅動的情緒反應。
然而,當Plan A變得可行後,我們的眼光可以放得更長遠,將目標調整為更具策略性的「至少要做滿兩年」。他明白,目前的公司極好(半年來股價上漲的幅度還超越台積電)、同事、主管都極佳,一份穩定且持久的工作對他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這個決定,完美地呼應了他最開始尋求諮詢的最終目標:「降低職涯動盪」,也使他從一個情緒的追隨者,蛻變為自己職涯的策略家。
真正的改變,往往不是來自於環境的巨變,而是來自於我們看待與解決問題的方式。
結論:你的職涯,你就是總設計師
這段從迷惘到清晰的旅程,濃縮了許多專業人士在職涯十字路口時所面臨的共同挑戰與突破。我們可以從中提煉出三個核心的啟示:
- 你的職涯沒有問題,有問題的可能是你沒有指南針。
在急著更換工作、頭銜或公司之前,必須先校準心裡的指南針,也就是我的核心價值。所有能讓我們長久安身立命的職涯決策,都源自於這個不變的中心。 - 停止在「離開」或「忍受」之間做選擇:成為一名自己的職涯設計師。
許多專業人士不是找到好工作,而是「設計」出好工作。在留下與離開之間,永遠存在著一片可以發揮創意、談判與智慧的廣闊空間。 - 最大的阻礙,通常只是個定義不清的專案。
那些看似無法克服的危機:托育的空窗、惱人的通勤,一旦用你在工作上處理專案的邏輯去拆解,或許有很大機率可以被解決。定義範疇、盤點資源、執行方案。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專案經理。
職涯不該是一連串被動的反應,而是一部由我們親自擘劃的藍圖。從今天起,停止無盡的等待與猶豫,為自己進行一次小小的自我對話,踏出成為自己職涯「總設計師」的第一步吧。
如果自己做不來,可以請受過專業訓練的職涯諮詢師協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