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主題將以數位行銷的執行為範例,來討論專案管理架構,從「策略—執行—追蹤—優化」四個階段,確保行銷活動與企業銷售目標一致。
首先,在策略規劃階段,需明確定義目標客群、關鍵決策者角色與用戶的痛點,並設定具體KPI與轉換目標。
接著進入內容與媒體規劃,例如整合白皮書、案例研究、透過LinkedIn 廣告與官網SEO等宣傳管道,以提供高價值內容為優先。專案執行階段則著重跨部門協作,透過專案管理工具(如Notion、Asana或ClickUp)追蹤任務進度與資源配置。接續的成效追蹤階段整合GA4、CRM與廣告平台數據,分析潛在客戶來源、轉換路徑與再行銷效益。
最後,優化階段著重於數據解讀與回饋循環,依據市場反應持續調整內容策略、投放預算與行銷自動化流程,形成可持續迭代的專案管理閉環,讓行銷不僅推動品牌能見度,更能驅動實質的商機轉化。
行銷專案管理總覽架構 —— 以B2B 數位行銷為範本
在B2B商業模式中,重視的是長週期、高度的關係經營、重信任與內容驅動的行銷體系,為此模式所發展的行銷專案管理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要特別討論的是商業目標及 KPI ,這個階段常常被淡淡帶過,請協同你的部門主管及需求單位明確討論,以免落入各自的想像,你可以問自己:這個行銷專案最終想讓公司獲得什麼?需求單位在乎的是什麼?是最常談的擴展品牌知名度(雖然在真實場域裡業務單位通常對此較無感)或是取得更多生意?顯然這兩者到執行階段所產出的內容會有所差異。每一個商業目標應可對應至少一個「可量化的KPI」,若指標難以量化,就代表目標還不夠具體。當你能與主管談及目標及KPI的數字設定時,相信你能取得更多信任。
設定KPI的五個原則:SMART
在設定KPI時,我們常用一個經典又實用的原則——SMART 。五個字母分別代表:具體(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達成(Achievable)、相關性(Relevant)、時限性(Time-bound)。 這個方法是一種讓行銷更具思考邏輯,不只是我感覺/或其他人感覺可以怎麼做,除非今天我們要談的是藝術創作,但顯然並不是!
當 KPI 符合 SMART 五原則時,你會知道該「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
S — Specific(具體明確):一個好的KPI,必須明確指出「要達成什麼、針對誰、用什麼方式」。例如,不說「要提升品牌曝光」,而是「在LinkedIn上讓目標產業的關鍵決策者看到我們的內容,貼文互動率提升至5%」。 👉 具體能讓團隊理解方向,也能在執行時不偏離焦點。
M — Measurable(可衡量):若一個目標無法以數據衡量,它就很難追蹤與優化。👉好的KPI可以用「數字」來驗證,例如「增加網站訪客10%」、「提升EDM開信率至25%」。讓數據不只是結果,也是策略修正的指南針。
A — Achievable(可達成):設定的目標必須在現有資源、預算、時間內可行。例如,若品牌剛進入市場,與其設定「三個月內拿下1000個潛在客戶」,不如設定「三個月內完成50個高品質名單並追蹤回覆率」。 👉 可達成的KPI能鼓勵團隊持續前進,而非被目標壓垮。
R — Relevant(相關性):每一項KPI都應該與公司的整體策略或專案主軸有明確關聯。若公司的年度目標是「擴大企業用戶市場」,那KPI就應該聚焦在潛在客戶開發與B2B轉換上,而不是單純的社群按讚數。 👉 讓KPI與商業目標對齊,才能確保行銷的每一步都在創造實際價值。
T — Time-bound(有時限性):再好的KPI若沒有期限,也會失去動力。設定時間界線能促使團隊行動,並讓專案節奏更明確,例如「在六週內完成Landing Page AB測試」、「於本季度達成20%名單成長」。
Tips: 目標設定在潛在新客開發的建議
- 讓銷售團隊參與KPI設定: 他們最清楚哪種名單最有價值,可避免行銷與業務脫節。
- 區分過程KPI與結果KPI: 例如「曝光」是過程、「成交」是結果,兩者都需觀察。
- 可視化追蹤: 用Excel或Data Studio做儀表板,讓團隊即時看到數據變化。
- 預留調整空間: 若市場反應不如預期,能快速調整預算與策略焦點。
從行銷漏斗(Marketing Funnel)拆解對應策略
行銷漏斗:「認知 → 興趣 → 評估 → 採購 → 維繫」的完整旅程。對B2B行銷而言,漏斗能將複雜的購買決策過程視覺化,協助行銷人釐清每個階段應投入的內容、媒介與資源。
幫助跨部門對齊目標:行銷、業務、產品、客服在不同階段有各自的任務。 有了漏斗模型,大家能用共通語言協作,例如:行銷負責產生有意圖/需求的 MQL,業務負責把MQL轉成SQL。 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為哪一段負責」。
精準衡量成效,找出瓶頸點:漏斗提供了數據邏輯,你可以追蹤每一層的轉換率,發現問題在哪裡——是曝光不夠?內容不吸引?還是銷售跟進太慢? 這讓行銷不再靠感覺,而是靠數據優化。

Tip: MQL指的是有意圖或需求計劃的名單。
而若只是好奇留下資訊或單純下載資料看看的名單,別急著統統列入MQL讓業務去追蹤,這只會讓下一步負責連絡的業務同仁常常覺得名單無效,久而久之也會對行銷所交付的名單品質失去信任。請把這些名單先放在培育名單並後再進入到流程自動化再進行區隔,對於真的無效名單則該懂得取捨。
管理工具比較及適用情境
使用管理工具,不僅是為了追蹤進度,更是確保團隊協作與成果可視化的關鍵。這些工具(如 Asana、ClickUp、Notion 、 Trello)目地是幫助團隊在複雜的任務中建立清晰的工作結構——包含時程、責任人、依賴關係與期限。當任務與資料被集中管理,溝通成本也能大幅下降,專案透明度提升,讓每位成員都能即時了解進展與瓶頸。
專案管理工具也能整合 KPI 追蹤、預算控管與產出回顧。然而,若工具導入不當,也可能帶來風險。例如:沒有設定明確規範,導致資訊雜亂;團隊未養成更新習慣,工具形同虛設;或是過度依賴系統而忽略真實溝通。成功關鍵在於「工具為人所用」,而非「被工具綁架」——有了工具讓所有的任務有了清晰的進程並可被追蹤,然而需要有更多交流的情況時,面對面仍然是最直接的溝通方式,因為你能觀察對方非語言的動作,況且見面三分情,遇到需要來回協調的事務,面對面比透過文字來得更加有溫度。

*以上表格可清楚的區隔工具及功能,適用團隊
成功關鍵與細節提醒:讓專案管理工具發揮效益不流於形式
1、策略層:建立共同語言與目標對齊
- 共識會議:專案啟動初期務必召開kick-off meeting,確認每個部門的角色、需求與交付時程。
- 明確定義專案願景:每位成員都應理解此專案的目的(如提升潛在客戶品質、縮短轉換週期)。
- 以KPI為導向的任務拆解:每項任務皆須對應可衡量的指標,例如潛在客戶數、內容互動率、MQL數量等。
2、系統層:選擇合適的專案管理工具
- 依團隊性質選擇:若為小型行銷團隊,可選 Trello;中大型團隊(不同部門協作)則建議使用 Asana 或 ClickUp。
- 整合通訊與文件:減少工具切換,確保資訊統一(例如在Notion中整合會議紀錄、甘特圖與成效追蹤)。
- 自動化提醒與進度回報:利用工具的自動化功能,避免人為遺漏。
3、流程層:確保更新頻率與透明度
- 每日微調,週期檢討:建立週會節奏,每週檢核進度與KPI達成率。
- 版本控制:標註內容更新時間與修改人,避免多版本混亂。
- 狀態可視化:用顏色或標籤區分「進行中 / 待確認 / 延遲中」。
4、文化層:讓工具成為團隊習慣
- 培養「主動更新」文化:成員須自主維護任務狀態,讓管理者能即時掌握現況。
- 以鼓勵取代監控:專案透明的目的在促進協作,而非責任追究。
- 成果回饋儀式:完成里程碑後召開回顧會議,複盤學習並公開表揚貢獻者。
鼓勵向來是驅動人們前進的良方,工具及策略並不是用來監控員工,導入工具的目地是為了朝正向發展,讓過去散落在各處的資訊/認知,有一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