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一還是大二時,考完初會一期中考,我去學校裡的書店站很久看白書,走出書店時突然感受到秋天降臨,幸福感襲身。
「接下來的人生我還能怎麼過?」我已經考上大學了,人生還會有其他考試嗎?就算有,我也可以選擇不考了。
大學畢業後我還是隨波逐流,念研究所,考幾次國家考試。在此期間,跟我同輩的人有不少著迷於讀書會,精進自我之類,有一小群人說去澳洲打工賺一百萬回來,或者是去中國大城市工作,回頭批評台灣多落後多不思長進⋯等等。
全球經濟蕭條之下,社會新鮮人都怕能力不足,找不到工作。2010至2016、2017年,可能我還是職場菜鳥,即便有意識在抗拒,社會的集體意識還是對我造成很大影響。
我早知自己體弱(跟胖瘦無關),不適合忙碌。大四時我對未來感到迷茫,睡眠時間不正常,長了兩個月的皰疹(還是帶狀皰疹),給我人生帶來第一個啟示——我不適合高壓生活。
漸漸地,我也發現我不需要太多朋友、社交、榮譽,我在工作上當責可靠,在維持少數人際關係中總是保持真誠,這樣已經花很多精力了。其餘的時間我想全部留白,拿來睡覺、看書、旅行、看Netflix。
我很懶散,沒有脫離體制的信心,才會上10幾年班確保安全感。上班時我不以升遷為目標,除了自我要求,沒有其他動力。很幸運的是我去過的公司跟機關,薪水準時入帳、多半能準時上下班(當然精神上有對抗同儕壓力)、多半能順利請假(只有被目前人格比較極端的主官刁難過一次),更神奇的是每個職場還是有變成朋友、聯絡到現在的同事。
我想我的策略只有立下原則跟界線,每天照著這套規則走,對某些人而言很無聊,但在我的立場,假若時間是線性的,我跟每天把自己榨得一滴不剩的人一樣活過此生一半壽命,結果沒什麼差別。
我很佩服在逆境中努力奮鬥的人,但我周遭多數人的生活條件,客觀來說都很好,例如有乾淨的居家環境、穩定的工作,多數人努力的方向都是「想被羨慕」,想更有錢、更受歡迎、更漂亮、有「帶得出場(而非適合自己)」的男女朋友、更有優越感,為這類事情情緒起伏及恐懼。這就不是懶人會選擇的人生策略。
有緣看到我的心得的你,對虛無的人生有什麼混時間策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