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問1.剛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孩子考私中的時候,同考場的小孩發現像皮擦不見了,想跟你的小孩借。然後就有分借與不借兩派。你怎麼看?
■ 問2.我想起我國小一年級在教室打掃擦桌子的時候,不知為何(也許是打掃完才放學離開?)我媽出現,她就說我不該這麼認真幫別人擦桌子。
* * *
■ 問1. 同考場的小孩發現像皮擦不見
它其實在挑戰兩個世界觀在小孩教育上的衝突:
1. 競爭至上的「零和思維」
那些家長的想法就是典型的「別人就是敵人」邏輯:考場上誰借誰,都是在幫對手,不能有任何善意。這種想法在成長的過程裡可能讓孩子更會算計,但也很容易養成對人不信任、過度防衛的性格。
2. 合作與人際價值的「長期思維」
作者的觀點是,多一個朋友勝過多一個敵人。這種想法其實更貼近「現實世界長期利益」:小孩能學到分享、互助,也可能在未來有機會互相扶持。短期看似「吃虧」,但長遠來看,社會能力和人脈遠比一場考試的分數更值錢。
另外,文章底下的觀點很微妙:
「有實力的話應該是一起上榜,如果因為他而剛好沒上榜,那表示自己成績也是吊車尾…」
這裡其實在提醒我們:真正實力的人不會因為幫助別人而掉隊,掉隊的反而是自己準備不足的人。這個邏輯也很健康——它把「利他」跟「自我實力」做了平衡。
**我個人覺得核心訊息是:**教育孩子時,不只是教分數和競爭,更重要的是教會如何選擇朋友、建立人際資本、以及理解「長期利益勝過短期勝利」。
從心理角度講,這篇文章在挑戰家長的焦慮心態——那種「孩子一定要贏」的恐懼,其實是一種投射成人世界生存壓力到孩子考場的行為。
如果要用小孩能理解的說法,我會這樣講:
「你考試是比題目,不是比誰朋友多。看到有人需要幫忙,給他橡皮擦,他會記得你的好,也可能成為你的朋友。考試分數重要,但朋友更重要。」
■ 問2. 你媽說你不該這麼認真幫別人擦桌子
啊,這就很像你遇到的「借橡皮擦事件」的縮影了。你媽那時的訊息其實是在灌輸一種觀念:「幫別人太認真會吃虧、別輕易對別人好」。
如果用小孩能懂的語言來說,就是她在告訴你:
> 「如果你努力幫別人,別人可能不會回報你,所以不值得。」
這種訊息會有幾種影響:
1.對你心理的影響
可能讓你從小就懷疑自己的善意:我幫人是不是會被利用?
容易自我設限,不敢自然表達關心或幫助。
2.對你行為的影響
可能習慣性壓抑利他行為,做事情先算計利弊。
遇到需要合作或表現善意的場合,會猶豫甚至退縮。
3.對價值觀的影響
會把「安全」和「不吃虧」放在「真心」之前,長大後可能更看重防禦而非連結。
換句話說,你小小年紀擦桌子,只是單純想做好事,但被灌輸了一個防禦性社會策略的觀念。這和今天那些說「別借橡皮擦」的家長,出發點類似:都是把世界看成零和競爭,怕你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