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家裡最吵的時候,不一定是電視開太大聲,而是爸媽突然的嘮叨聲。
尤其是我爸媽,他們總能在幾句話之內,把我罵到一無是處。久而久之,我也真的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不對,最後甚至因為長期情緒壓力去看了心理醫生。
後來才發現,他們生氣的原因很多時候並不是我。而是他們被親戚朋友氣到,然後把怒氣轉移到我身上。
以前的我,會乖乖被罵、忍著不回嘴。
但後來我發現,那樣只會讓整個晚上更難熬。 所以我開始練習「自救」——學會保護自己。
🎧 一、回房間寫日記,留下紀錄
我從小就被他們罵到習慣,但長大以後終於懂得:「我不用再忍。」
爸媽常說我什麼都不會,讓我真的以為自己一無是處。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也許其實是他們自己不太行。
我爸當上老闆後,剛開始還有在處理一些事情,後來幾乎都在家玩社群網站,一玩就十幾年。時候我只是剛好打斷他,他就立刻發飆。我爸自己受不了我阿嬤。 但他又要我一定要去陪阿嬤、要孝順,否則就是不懂事。偏偏我阿嬤的個性也很誇張,虛榮又愛人服侍,活像中國連續劇裡的戲劇女王。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自己像被困在一場無止盡的戲裡。
我媽也差不多。
她心情不好時,就會找家事來罵人。 做得不好,她就冷冷地說:「你會做什麼?你能做什麼?」 但其實她連電腦、智慧手機都不太會用。 我不但要幫她處理重複的問題,還得幫她上網幫舅舅買尿布、無糖可樂。 我常常在想:她當年怎麼考上企業管理系的?
久了,我開始發現:把這些事寫下來,比什麼都重要。
這是我記錄現實的方式,也是一種保護。 如果哪天再發生什麼事情,至少我有依據、有紀錄,也能找人求助。
🌿 二、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
有一次,我突然意識到:
其實沒有我,我爸媽連買個韓式便當都不行。 他們叫我幫忙買東西的頻率高到,我懷疑他們根本連店在哪都不知道。 那一刻,我才明白——他們其實才是被寵壞的小孩。
☕ 三、看清家庭裡的「不正常」
不只是親戚怪,爸媽也一樣。
我阿嬤只要鬧一鬧,就有人幫她滿足所有要求。 我爸媽也用這種方式對待親戚和親戚的小孩。 在這個家庭裡,我像是個「不存在的人」。
他們甚至希望我離開家、自己找工作,或乾脆嫁人減輕他們的負擔。
可是在這個年代,誰還會想照顧對方的爸媽? 他們的想法真是異想天開。
最諷刺的是,他們還覺得自己比其他親戚負責得多。
但我看到的只是——他們處理不好情緒,還把壓力轉嫁給我。
🍃 結語
以前上班的時候,如果連續碰上兩件以上讓人抓狂的事,我的情緒會低落到希望一睡不醒。
但後來,我遇過更誇張的職場事件,像是有人亂打電話給公司散播謠言,讓我提前看清公司文化。 反而覺得那是幸運——早點發現問題,早點離開。
這些經驗讓我發現:
面對爸媽的情緒,其實算輕鬆的。 他們懶惰、情緒化,但至少我能預測。 而且我也知道自己不是他們以為的「懶」或「沒用」。
在別的公司我體會到,我只是單純不喜歡跟人相處——這沒什麼不對。 現在更年輕的一代,比我更不想社交。 所以不想結婚、不想談戀愛,也一點都不奇怪。
結語
長大後,我才懂得:
爸媽的嘮叨,不會因為我生氣而消失。 但我可以選擇——不再讓那些話傷到自己。
有時候,成熟的樣子不是爭贏,
而是在情緒裡,仍能對自己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