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心理學|第14課:為什麼我們會跟著別人走?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大家好,歡迎回到《給孩子的心理學》!上一次,我們探討了社群媒體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與人際關係。

但你有沒有發現:只要身處團體,我們往往會做出和一個人時很不一樣的事情。

raw-image


舉個常見的例子,當老師問問題時,你明明覺得答案是A,可是看到同學都選B,最後你也默默舉手選了B。 這就是一個經典的心理學現象——遵循(conformity)

遵循:我想跟大家一樣?

在1950年代,一位心理學家艾許 (Asch) 就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請受試者判斷幾條線段的長度,不過,哪一條最長,其實一目了然。

與此同時,他在受試者身邊安排了幾位實驗人員。當他們故意講錯時,大多數真正的受試者竟然也跟著說錯!

為什麼會這樣?

背後的原因,可能不只是因為我們想被接納、不想成為「異類」,也可能是對自己不夠有信心,甚至還與我們的文化,也就是「集體主義」有關。

更有趣的是,當我們的大腦發現「自己和大家不一樣」時,負責偵測錯誤的腦區還會「警鈴大作」。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會自動提醒自己「別太特立獨行」!這就是為什麼「遵循」這麼自然,甚至有點難抗拒。

但你有沒有想過——有時候我們不只是「跟著做」,還會被人慢慢說服去做一些原本不太想做的事?

這就不只是遵循,而是更進一步的心理現象——順應(compliance)

順應:不知不覺就答應了

比方說,有天同學跟你借一支筆,你覺得沒什麼就借了。但接著他又說:「那可以借我筆記一起看嗎?」你會發現自己更容易答應,這就是所謂的「得寸進尺」技巧(foot-in-the-door technique)。

反過來,如果你朋友今天一開始就說:「可以借我一包面紙嗎?」你可能會覺得太誇張而拒絕。但如果他很快補上一句:「不然一張就好!」你可能會很快就點頭答應(這說不定正是他一開始的目的),而這樣的方法,就是「退求其次」技巧(door-in-the-face technique)。

其實,這些小小的心理技巧,在生活裡無處不在。

它們不一定是壞事,有時候只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自然互動; 但了解它們,能讓我們更清楚:我現在答應,是真的想幫忙,還是只是被對方影響了?


從「遵循」到「順應」,我們已經能發現——人真的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

有時候只是因為想和大家一樣;有時候則是因為對方說話的方式,讓我們不好拒絕。

那如果,影響我們的人不是朋友或同學,而是有「權威」的人呢?像是老師、學長姊、甚至長官?這時候,我們就不只是「順應」,而是進入另一種更強的影響力——服從(obedience)

服從:因為他說了算?

想像一下:在社團裡,學長姊指示你「放學不要去補習,留下來練習」。你會怎麼做呢?

也許你其實不太想,卻還是照做了。為什麼?因為他們有地位、有權力,而你不想違抗。

服從不一定是壞事,適度的服從,能讓團體更有秩序、事情更快完成;但如果命令本身不合理,或者會傷害到自己或別人,我們就要小心,因為「盲目服從」往往會帶來後悔的結果,在歷史上,也有太多這樣的例子了。

在心理學裡,這類行為曾引發許多深刻的研究,也提醒我們:權威的力量很強,因此思考與判斷的力量,更重要。

到這裡,我們已經看見人會怎麼在團體中被影響,但為什麼只要「身邊多了別人」, 我們的行為就會變得和一個人獨處時不太一樣? 明明是同一個我,卻好像換了個模式在運作。

其中一個原因,叫做去個人化(deindividuation)

所謂「去個人化」,指的是當我們待在團體裡,會覺得自己好像「隱藏起來了」。

就像你和一大群同學一起走在路上,會覺得沒人特別注意自己,膽子自然變大,做一些平常不太敢做的事。

有時候這感覺很好玩,但它也可能讓我們忘了思考後果。

比方說,在社群媒體上,當大家都在批評某個人時,你可能也會想:「反正大家都這樣講,我也留言一下沒關係吧?」但是事實上,這就是去個人化的力量:當我們覺得「自己只是人群裡的一個」,責任感也會悄悄變少, 更容易跟著群體一起做出平常不會做的事。

小結

今天我們學到,

  • 遵循會讓你不自覺跟大家做一樣的事;
  • 順應會讓你答應原本可能拒絕的要求;
  • 服從讓你照做權威的命令,即使心裡不太想;
  • 去個人化會降低責任感,讓你跟著群體行動;

理解這些心理現象,不是要你完全抗拒團體,而是提醒自己:當大家都在做某件事或強烈表達某個意見時,停下來想想——「這是我自己的決定嗎?還是只是跟著大家走?」

小活動:觀察你自己的團體行為

下次在班上或社團中,試著觀察自己的行為:

  1. 當大家都做某件事時,你是跟著做,還是保持自己的想法?
  2. 如果你跟著做了,心裡的感覺是什麼?舒服還是不太對?
  3. 想想看,有沒有哪個行為是你平常不會做,但在群體中卻做了?為什麼會這樣?

你可以和朋友分享觀察結果,討論大家在團體中的行為差異。透過這個練習,你不僅能更了解自己,也能學會在團體中保持清楚的判斷力,而不被盲目影響。謝謝大家閱讀給孩子的心理學,我們下次見囉!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或是對小芝女其他心理學觀察英文學習好書閱讀歐洲旅行美食日常等內容有興趣,

歡迎隨喜打賞,或者訂閱、請我喝杯咖啡☕️

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感謝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芝女看天下
204會員
233內容數
📖旅行 X 生活省思 X 心理學 X 翻譯思考 💡生命是一場旅行,這裡將分享我的旅行攻略、生活省思、文化觀察,以及心理學與生活的連結。 💡此外,身為外文系+教育學程出身,不能少了英語學習、翻譯與托福準備攻略!希望能滿足大家不同的喜好喔! 🩵相逢即是有緣,謝謝你聽我的故事。
小芝女看天下的其他內容
2025/10/08
這誤,讓我們一起探索社群媒體的心理陷阱:從演算法如何操縱大腦的多巴胺,到同溫層、月暈效應與社會比較,揭開「滑手機上癮」背後真相。透過生動的例子,讓孩子也能理解心理學名詞,同時提供家長陪伴孩子的思考工具。
Thumbnail
2025/10/08
這誤,讓我們一起探索社群媒體的心理陷阱:從演算法如何操縱大腦的多巴胺,到同溫層、月暈效應與社會比較,揭開「滑手機上癮」背後真相。透過生動的例子,讓孩子也能理解心理學名詞,同時提供家長陪伴孩子的思考工具。
Thumbnail
2025/10/01
大家好,歡迎回到《給孩子的心理學》!上一次我們聊到「注意力」,學到它就像黑金一樣珍貴。當你能控制注意力,就能把能量放在更重要的地方。不過,當我們注意到某件事情之後,都能把他們記下來嗎?還有,為什麼你和朋友對同一件事,記得的卻不太一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記憶,還有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會「金魚腦」吧!
Thumbnail
2025/10/01
大家好,歡迎回到《給孩子的心理學》!上一次我們聊到「注意力」,學到它就像黑金一樣珍貴。當你能控制注意力,就能把能量放在更重要的地方。不過,當我們注意到某件事情之後,都能把他們記下來嗎?還有,為什麼你和朋友對同一件事,記得的卻不太一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記憶,還有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會「金魚腦」吧!
Thumbnail
2025/09/24
大家好,歡迎來到《給孩子的心理學》!為什麼大人會不希望我們一直用手機呢?為什麼有時候,明明只是打算滑五分鐘手機,卻一不小心就過了一小時?這就要從「注意力」與「多巴胺」說起囉!
Thumbnail
2025/09/24
大家好,歡迎來到《給孩子的心理學》!為什麼大人會不希望我們一直用手機呢?為什麼有時候,明明只是打算滑五分鐘手機,卻一不小心就過了一小時?這就要從「注意力」與「多巴胺」說起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Thumbnail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此堂課介紹了幫助孩子認識和理解表情、聲音和情感的重要性,並提供了一些方法來增強孩子的情感認知和社交能力。
Thumbnail
此堂課介紹了幫助孩子認識和理解表情、聲音和情感的重要性,並提供了一些方法來增強孩子的情感認知和社交能力。
Thumbnail
如果課堂上來了一個奇裝異服的轉學生,或是職場上來了一個明顯氣場與公司氛圍不同的人,你會以什麼眼光看待呢? 相信一開始大家都會感到好奇,但也有人會心中警鈴大響而展開排拒的行動,其實都是基於心中對於未知的恐懼使然,雖然看似是正當的防衛,但有沒有可能是我們的偏見誤解了對方呢? 《我們一起》
Thumbnail
如果課堂上來了一個奇裝異服的轉學生,或是職場上來了一個明顯氣場與公司氛圍不同的人,你會以什麼眼光看待呢? 相信一開始大家都會感到好奇,但也有人會心中警鈴大響而展開排拒的行動,其實都是基於心中對於未知的恐懼使然,雖然看似是正當的防衛,但有沒有可能是我們的偏見誤解了對方呢? 《我們一起》
Thumbnail
今天做了同理心的練習、體驗了不被同理的感覺,某些內容讓大家發笑,笑得心酸。最後想要藉寶寶老師在閱讀課後播的那首歌,在孩子們去日本前給他們一個祝福。
Thumbnail
今天做了同理心的練習、體驗了不被同理的感覺,某些內容讓大家發笑,笑得心酸。最後想要藉寶寶老師在閱讀課後播的那首歌,在孩子們去日本前給他們一個祝福。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教育是一個相互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孩子與大人相處時,家長和老師需要理解孩子、接納他們的不同,這樣孩子才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支持和鼓勵。別忘了,所以人都曾經是個孩子。
Thumbnail
以下內容皆以本人想法提出,也歡迎格友們友善討論
Thumbnail
以下內容皆以本人想法提出,也歡迎格友們友善討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