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給孩子的心理學》!上一次,我們聊到了行為主義裡的「古典」與「操作條件學習」,發現我們會因為「連結」而學會新的行為,也明白了為什麼大人常常用獎勵或懲罰來引導孩子。
說到懲罰,你一定很熟悉一招——「不准用手機」!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大人要管我們滑手機?為什麼明明只想滑五分鐘,卻常常一不小心就過了一小時?這可不只是「自制力差」的問題,而是和大腦裡的「注意力」和「多巴胺」有關。喜歡聲音版本的朋友,歡迎點選:

🎯 多巴胺的快樂陷阱
還記不記得,我們在第六課一起認識了神經系統,以及大腦中各種神奇的化學物質質?其中一種叫做「多巴胺」(dopamine),這神奇的化學物質,能夠帶給我們滿足的感覺。當我們覺得「這讓我感覺開心,我還要!」大腦就會釋放多巴胺,要你去追求更多。
比方說,看到手機亮起通知,你就會忍不住點開;打遊戲過關時,你會覺得超爽,想再玩一局。這些都是因為多巴胺告訴你:「再來一次,肯定會更快樂!」
久而久之,大腦就被訓練成:遇到這些刺激,就要再玩一次。這就是上次我們說的「強化」:行為會因為快樂的結果而不斷被加強。
這種機制,雖然讓我們能持續做開心的事,但也可能讓我們停不下來,甚至變成一種「小小的成癮」。
⏳ 注意力是黑金
你可能會問,成癮又怎麼樣呢?其實,無論是社群媒體或手機遊戲,成癮最大的代價,就是搶奪我們的「注意力」。
你可以把注意力想像成每天錢包裡的零用錢。錢有限,你得分配給不同的事情:上課要花一點、寫功課要花一點、和朋友聊天也要花一點。如果你一直把大部分零用錢花在手機和短影片上,最後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沒辦法好好完成了。
讓我們玩一個遊戲來感受看看吧!這個遊戲超級簡單,只要拿出手錶或手機計時就可以了。
我們來做一個小小的遊戲:
- 請你數:1, 2, 3, 4, 5, 6, 7。
- 再數:a, b, c, d, e, f, g。
- 最後數:1, a, 2, b, 3, c, 4, d, 5, e, 6, f, 7, g。
(不可以先寫下來喔!)
咦,明明只是把前面數過的兩組數字或字母組合起來,怎麼第三次花的時間,比前面兩項加起來的時間還要多出許多?
這就是因為,當你在兩種不同的任務之間切換的時候,需要花費大量的注意力。就好像你騎腳踏車的時候,一直踩煞車、幼重新開始一樣。
同樣地,如果你在讀書的時候一直分心看手機,同樣的內容,你可能就會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弄懂。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注意力尤其是可貴的資源。你選擇將注意力用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
🍬 棉花糖實驗:學會等待的力量
既然注意力這麼重要,那麼,要怎麼讓自己「專心」在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被眼前的誘惑一直拉走呢?心理學家其實做過一個很有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
研究人員請小朋友進到一個房間,桌上放著一顆棉花糖,然後說:「如果你現在想吃,就可以馬上吃掉。但如果你能等我回來再吃,就會多送你一顆。」
如果是你,會怎麼選呢?
有的小朋友一開始就忍不住,馬上把棉花糖吃光光;有些小朋友則拼命分散注意力——有人唱歌、有人用手摀住眼睛,還有人乾脆趴在桌子上不看棉花糖。最後,他們真的等到了第二顆棉花糖!
⏳ 延宕滿足:忍住片刻的誘惑,換取更大的未來
後來研究人員追蹤了這些孩子,發現那些能忍住的小朋友,長大後在學業、人際關係甚至工作上,通常表現得比較好。為什麼?
因為他們懂得把注意力放在長遠的目標,而不是眼前的誘惑。
心理學家把這種能力叫做「延宕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也就是「忍住現在的衝動,換取更大的收穫」。
你也可以想像,假如能專心讀書,不被手機分心,考試就更容易拿高分;如果能忍住不打斷別人說話,朋友也會更喜歡和你相處。無論是課業或人際,這些都是「延宕滿足」帶來的力量。「延宕滿足」的能力,讓你控制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
💡 我們可以怎麼練習?
其實,延宕滿足就像肌肉一樣,可以鍛鍊。你可以試著給自己一些小挑戰:
- 告訴自己:「我先把這份作業寫完,才能滑手機。」
- 或者:「我要先練完鋼琴 30 分鐘,再打電動。」
一開始可能很難,但每一次你成功了,但每次你做到,專注力就會更強大一點,也會更有自信,未來更能專心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所以,下一次當爸媽沒收你的手機,其實不只是單純的「想管你」或「想讓你難過」。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爸媽這樣做,不只是希望避免你手機成癮,更鍛鍊了「延宕滿足」的能力,讓你能把注意力留給更重要的事。
當你能掌控注意力,你就會發現,自己其實擁有更多的自由。
👨👩👧 給爸媽的思考
除了「沒收手機」之外,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設定「手機使用規則」,例如:
- 先完成作業,才可以玩手機。
- 或者,在每天固定的時間才可以用手機,時間到就收起來。
甚至可以直接問孩子:「你覺得一天玩多久比較剛好?」讓孩子參與規則制定,他們會覺得被尊重,也更容易配合。
這份「自我控制」的能力,會是孩子未來最強大的超能力。
謝謝大家閱讀本次的《給孩子的心理學》,下一堂課,我們將繼續探索心理學裡的祕密,一起找到陪伴成長的力量。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或是對小芝女其他心理學觀察、英文學習、好書閱讀、歐洲旅行、美食日常等內容有興趣,
歡迎隨喜打賞,或者訂閱、請我喝杯咖啡☕️
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感謝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