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回到《給孩子的心理學》!
上一次我們聊到「注意力」,學到它就像黑金一樣珍貴。當你能控制注意力,就能把能量放在更重要的地方。
不過,當我們注意到某件事情之後,都能把他們記下來嗎?還有,為什麼你和朋友對同一件事,記得的卻不太一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記憶,還有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會「金魚腦」,完全忘了某些事情!

🧠 記憶的三個階段
要讓外界的訊息從「看到、聽到」,到最後真的存到腦袋裡,通常要經過三個階段段:感官記憶 → 工作記憶、短期記憶 → 長期記憶。
- 感官記憶:就像腦袋裡的一張「快照」,是當下接收、察覺到的訊息。看東西時,只會維持幾百毫秒;以聲音來說,也只有 2~4 秒的餘音記憶(echoic memory)。
- 工作記憶、短期記憶:就像「臨時筆記」一樣,你可以暫時記住一串驗證碼,但幾個小時後可能就忘了。
- 長期記憶:這才是真正能留下來的「故事」,讓你在很多天、甚至很多年後,都還記得第一次和喜歡的人校外教學的情景。
這三個階段就好比一條輸送帶:訊息先被快速「拍張照」,再暫時放在「記事本」,最後才能被送進「故事櫃」。
不過,究竟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的記憶呢?
💡為什麼有些事情記得特別清楚?情緒幫我們挑重點
心理學家發現,我們的大腦其實不是「錄影機」,而更像是一個「編劇」。它不會把所有細節照單全收,而是挑選對自己最有意義、最有情緒的部分,把它們編成故事,存在腦袋裡。
例如,想想第一次上學和新朋友聊天的情景,你很可能是緊張又期待,連說了什麼都記得一清二楚。但是,如果是昨天隨便和朋友聊的一句話,你可能已經完全忘了。
情緒就像螢光筆,把特定的片段標得亮亮的,把某些回憶劃出重點,讓它在記憶中特別醒目。這也是為什麼,老師回饋或糾正我們時,總是記得特別清楚、學得特別牢!
自傳記憶:屬於自己的故事
還有一個讓我們記得特別牢固的原因,是「自傳記憶」。大腦會特別保留和「自己有關」的細節,就好像你腦袋裡的「個人日記」。
想像一下,上數學課的時候,老師請你上台示範,你肯定會特別記得這件事。但是,如果你朋友此時正想著午餐要吃什麼,可能根本就不會記得這件事情呢!
這就是為什麼,同一件事,每個人記得的部分不一定相同。
時間 = 記憶的剪輯師
隨著時間過去,很多細節會慢慢淡掉,只留下最重要或最有感覺的部分。就像手機相簿會自動幫你做「精選照片」,大腦也會把經歷濃縮成最值得記住的故事。也許是前面說的情緒最鮮明的片段,或是和自己最切身相關的事情。
所以,當你和朋友回想同一件事情時,他可能記得的是 A,你卻記得的是 B。這並不代表誰對誰錯,而是每個人的大腦都在寫屬於自己的故事。
🐟 同一件事,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
下次如果你和朋友聊起同一件事,卻發現對方完全不記得,不要急著爭論。因為記憶不是錄影帶,反而更像一本「會挑選內容」的日記。你的朋友記住了和他有關的片段,你則留下了對自己重要的細節。
這不是誰的錯,而是大腦在幫每個人寫下「屬於自己的故事」。
所以啊,如果有人忘了屬於你們的某個故事,別說他是「金魚腦」,因為你也有屬於自己的「挑選版日記」呢!
和朋友一起玩記憶遊戲吧!
找一個朋友或家人,問問他最記得你們一起做過的一件事,再和自己的版本比一比。
可以是一起吃飯,也可以是一次小旅行。然後,分享你們各自的記憶,你會發現很多差異——但是每一個都是獨特、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