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沒想清楚,而是太「想更對一點」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職場打怪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那天我和一位產品主管喝咖啡。

他神情疲倦,卻語氣堅定:「我不是不努力,我只是還沒找到最完美的做法。」

他說這話時,手指還在滑手機查資料,像在和焦慮賽跑。 我看著他,忽然意識到——他不是沒想清楚,而是「想得太對」。

我們都以為,只要再想清楚一點、再多準備一點,就能避開錯誤。

但這種「想更對一點」的慾望,其實正是讓人動彈不得的原因。 這不是意志問題,而是大腦的保護機制—— 它討厭不確定,所以寧可困在想像的安全裡。

raw-image

一、過度理想:當「完美」成了一種拖延

那位主管常掛在嘴邊一句話:「我要成為更有遠見的領導者。」

聽起來很正面,但實際上,他已經三個月沒交出新提案。 因為每次寫到一半,他都想:「這版本還不夠好,再修一下。」

看似追求品質,實際上是在逃避失敗的可能。

完美的陷阱就在這裡。 真正的成長,不是一次到位,而是願意在「還不夠好」的狀態裡往前走。


二、不斷找方法:當「準備」成了逃避的藉口

我認識一位創業者,每天都在蒐集資訊。

他買課程、聽Podcast、研究競品,桌上貼滿便利貼。 三個月後,他的筆記堆滿桌,但產品一行代碼都沒寫。

「我還沒準備好」是焦慮最常穿的外衣。

大腦愛有掌控感,所以用「再想一下」假裝在進步。 但學習的真正起點,是從「想清楚」走向「做一點」。 不需要最完美的策略,只需要第一步的行動。


三、情緒防衛:當理性只是焦慮的偽裝

有位主管在績效會議上對我說:「我是不是天生不適合帶人?」

我問他:「你是想改變,還是想讓自己好過一點?」 他愣了三秒,笑著說:「也許是後者吧。」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找解法,而是在找穩定。

自責、比較、懊惱,都是讓情緒有出口的方式。 但覺察不是壓抑,而是誠實地問:「我現在其實在害怕什麼?」


四、二元簡化:當「要不要」變成思考的終點

「要不要離職?」
「要不要換跑道?」
「要不要跟主管攤牌?」

這些問題聽起來像在思考,其實只是焦慮的投影。

因為只剩下「要或不要」,我們就不用承擔模糊的不安。 但真實世界從來不是黑白,而是灰階。 也許你可以先談談條件、先試試不同方式。 人生很多答案,其實藏在「中間選項」裡。


五、外控歸因:當注意力放錯方向

有一位主管總抱怨:「我的部屬太被動。」

直到有天他冷靜下來問自己:「他真的被動,還是我沒給他信任?」 他開始調整回饋方式,讓部屬參與決策。三個月後,團隊主動性明顯變高。

我們太容易想改變別人,因為那比改變自己容易。

但焦點放錯地方,努力就白費。 真正有力量的轉折,是從「他怎麼不改」變成「我能怎麼做」。


六、未來預演:當想太多成了一種拖延

焦慮時,大腦像導演,不斷拍出災難片。

「萬一我失敗怎麼辦?」 「萬一被主管否定?」 但你有沒有注意到——這些劇本裡,主角從來沒真的行動過。

想像風險是必要的,但過度預演會讓人耗盡能量。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想出所有答案,而是知道「我可以邊走邊改」。


🌱 結語:假議題,其實是焦慮的變形

那些「想更對一點」的時刻,不是理性,而是焦慮在換裝。

它讓我們以為「想清楚」就能安全,但安全不在思考裡,而在行動裡。

放下「我要想對」的壓力,試著問自己:

👉「我能先做哪一件最小的事?」 你會發現,行動本身才是最有力量的鎮定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111會員
416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10/13
別再為部屬的人生交作業。課題分離教領導者兩件事:一是專注可控、放下不可控;二是尊重他人學習,別搶走改變的機會。當你釐清界線,你的領導會更穩,團隊也會更成熟。領導,不是犧牲自己,而是讓每個人學會為自己負責。
Thumbnail
2025/10/13
別再為部屬的人生交作業。課題分離教領導者兩件事:一是專注可控、放下不可控;二是尊重他人學習,別搶走改變的機會。當你釐清界線,你的領導會更穩,團隊也會更成熟。領導,不是犧牲自己,而是讓每個人學會為自己負責。
Thumbnail
2025/10/05
在職場裡,我們常被「快一點!」綁架。問題一出,立刻動手、立刻補救,卻沒空看清問題本身。這不是專業,而是焦慮的反射。當你能停一秒、看懂問題、邀請別人一起思考,才是真的效率與成熟。
Thumbnail
2025/10/05
在職場裡,我們常被「快一點!」綁架。問題一出,立刻動手、立刻補救,卻沒空看清問題本身。這不是專業,而是焦慮的反射。當你能停一秒、看懂問題、邀請別人一起思考,才是真的效率與成熟。
Thumbnail
2025/10/05
行為改變不是靠決心,而是靠更新大腦的資料庫。 別再用舊經驗判斷未來, 從一個小實驗、一個新反應開始, 你的大腦就會學會新的安全方式。 改變,不是破壞穩定,而是重建熟悉。
Thumbnail
2025/10/05
行為改變不是靠決心,而是靠更新大腦的資料庫。 別再用舊經驗判斷未來, 從一個小實驗、一個新反應開始, 你的大腦就會學會新的安全方式。 改變,不是破壞穩定,而是重建熟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目標和計畫都很明確,卻依然有所猶豫...這應該是每個人在職涯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困境。找個人聊聊吧!有時,答案就在我們自己心中。
Thumbnail
目標和計畫都很明確,卻依然有所猶豫...這應該是每個人在職涯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困境。找個人聊聊吧!有時,答案就在我們自己心中。
Thumbnail
今天接觸到兩個重點方向,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去嘗試思考,也是我最近在試著去了解更深的主軸: ①提升思維、善用AI工具。 包括接觸商業和產品知識,再用工具加速、更有效達標。 ②自媒體——讓人認識你。 如果要做自媒體,可以先思考目的,比如我的目標是寫作出書,就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分享生活娛
Thumbnail
今天接觸到兩個重點方向,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去嘗試思考,也是我最近在試著去了解更深的主軸: ①提升思維、善用AI工具。 包括接觸商業和產品知識,再用工具加速、更有效達標。 ②自媒體——讓人認識你。 如果要做自媒體,可以先思考目的,比如我的目標是寫作出書,就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分享生活娛
Thumbnail
哈囉大家👋🏻!最近滑IG📱的時候,有沒有被各種「成功人士」的故事洗版?🔥 是不是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努力、不夠上進? 一看到「一開始始就要做正確的事,而不是還過得去的事」,你是不是產生了「對!我應該做些什麼」的念頭? 不是這句話的問題,也不是個人的問題,是環境充斥這種氛圍,引導大腦快速選擇了
Thumbnail
哈囉大家👋🏻!最近滑IG📱的時候,有沒有被各種「成功人士」的故事洗版?🔥 是不是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努力、不夠上進? 一看到「一開始始就要做正確的事,而不是還過得去的事」,你是不是產生了「對!我應該做些什麼」的念頭? 不是這句話的問題,也不是個人的問題,是環境充斥這種氛圍,引導大腦快速選擇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工作逆境中積極思考,重新思考應對煩心事以及個人的收穫。另外還包括了科技發展的趨勢和相關技術的評論。作者也提到了保密協議影響分享科技趨勢的心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工作逆境中積極思考,重新思考應對煩心事以及個人的收穫。另外還包括了科技發展的趨勢和相關技術的評論。作者也提到了保密協議影響分享科技趨勢的心情。
Thumbnail
當腦中充滿太多資訊,又無法具體想像未來的樣子時,焦慮與迷茫便不期而至。在尋找自我之前,先要學會思考,找到自己的方向。
Thumbnail
當腦中充滿太多資訊,又無法具體想像未來的樣子時,焦慮與迷茫便不期而至。在尋找自我之前,先要學會思考,找到自己的方向。
Thumbnail
最近,處於一個思緒很混亂、跳躍的狀態,明明在做一件事,會突然想到,去做另一件事,又或是思考著這件事,想到其他的點,思緒被拉走後,就一去不復返了~~ 最後,該做的事情,很容易沒做完做好,想的事情,沒一件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框架
Thumbnail
最近,處於一個思緒很混亂、跳躍的狀態,明明在做一件事,會突然想到,去做另一件事,又或是思考著這件事,想到其他的點,思緒被拉走後,就一去不復返了~~ 最後,該做的事情,很容易沒做完做好,想的事情,沒一件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框架
Thumbnail
人的感覺跟需求隨著時間是會發生變化的,所以購物都還有7天猶豫期,就是為了讓你後悔時還有反悔的餘地,那當我們要做重大決定前是不是更該做好全盤的評估,只憑感覺跟情緒行事是很危險的。 舉例來說,有些人上了一輩子的班,某一天他突然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僅於此,替人打工永遠沒有出頭日,於是決定出來創業,這絕對是當
Thumbnail
人的感覺跟需求隨著時間是會發生變化的,所以購物都還有7天猶豫期,就是為了讓你後悔時還有反悔的餘地,那當我們要做重大決定前是不是更該做好全盤的評估,只憑感覺跟情緒行事是很危險的。 舉例來說,有些人上了一輩子的班,某一天他突然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僅於此,替人打工永遠沒有出頭日,於是決定出來創業,這絕對是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