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和一位產品主管喝咖啡。
他神情疲倦,卻語氣堅定:「我不是不努力,我只是還沒找到最完美的做法。」
他說這話時,手指還在滑手機查資料,像在和焦慮賽跑。 我看著他,忽然意識到——他不是沒想清楚,而是「想得太對」。我們都以為,只要再想清楚一點、再多準備一點,就能避開錯誤。
但這種「想更對一點」的慾望,其實正是讓人動彈不得的原因。 這不是意志問題,而是大腦的保護機制—— 它討厭不確定,所以寧可困在想像的安全裡。

一、過度理想:當「完美」成了一種拖延
那位主管常掛在嘴邊一句話:「我要成為更有遠見的領導者。」
聽起來很正面,但實際上,他已經三個月沒交出新提案。 因為每次寫到一半,他都想:「這版本還不夠好,再修一下。」
看似追求品質,實際上是在逃避失敗的可能。
完美的陷阱就在這裡。 真正的成長,不是一次到位,而是願意在「還不夠好」的狀態裡往前走。
二、不斷找方法:當「準備」成了逃避的藉口
我認識一位創業者,每天都在蒐集資訊。
他買課程、聽Podcast、研究競品,桌上貼滿便利貼。 三個月後,他的筆記堆滿桌,但產品一行代碼都沒寫。
「我還沒準備好」是焦慮最常穿的外衣。
大腦愛有掌控感,所以用「再想一下」假裝在進步。 但學習的真正起點,是從「想清楚」走向「做一點」。 不需要最完美的策略,只需要第一步的行動。
三、情緒防衛:當理性只是焦慮的偽裝
有位主管在績效會議上對我說:「我是不是天生不適合帶人?」
我問他:「你是想改變,還是想讓自己好過一點?」 他愣了三秒,笑著說:「也許是後者吧。」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找解法,而是在找穩定。
自責、比較、懊惱,都是讓情緒有出口的方式。 但覺察不是壓抑,而是誠實地問:「我現在其實在害怕什麼?」
四、二元簡化:當「要不要」變成思考的終點
「要不要離職?」
「要不要換跑道?」
「要不要跟主管攤牌?」
這些問題聽起來像在思考,其實只是焦慮的投影。
因為只剩下「要或不要」,我們就不用承擔模糊的不安。 但真實世界從來不是黑白,而是灰階。 也許你可以先談談條件、先試試不同方式。 人生很多答案,其實藏在「中間選項」裡。
五、外控歸因:當注意力放錯方向
有一位主管總抱怨:「我的部屬太被動。」
直到有天他冷靜下來問自己:「他真的被動,還是我沒給他信任?」 他開始調整回饋方式,讓部屬參與決策。三個月後,團隊主動性明顯變高。
我們太容易想改變別人,因為那比改變自己容易。
但焦點放錯地方,努力就白費。 真正有力量的轉折,是從「他怎麼不改」變成「我能怎麼做」。
六、未來預演:當想太多成了一種拖延
焦慮時,大腦像導演,不斷拍出災難片。
「萬一我失敗怎麼辦?」 「萬一被主管否定?」 但你有沒有注意到——這些劇本裡,主角從來沒真的行動過。
想像風險是必要的,但過度預演會讓人耗盡能量。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想出所有答案,而是知道「我可以邊走邊改」。
🌱 結語:假議題,其實是焦慮的變形
那些「想更對一點」的時刻,不是理性,而是焦慮在換裝。
它讓我們以為「想清楚」就能安全,但安全不在思考裡,而在行動裡。
放下「我要想對」的壓力,試著問自己:
👉「我能先做哪一件最小的事?」 你會發現,行動本身才是最有力量的鎮定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