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一位主管在咖啡聊天時說:「我覺得自己快被團隊耗乾了。」
他不是在抱怨工作量,而是——每個人的問題,最後都變成他的問題。
有人心情低落,他怕對方辭職;有人報告沒過,他乾脆幫忙改;
有人開會講不清,他立刻幫接話。
「我只是想當個有責任感的主管,」他苦笑說,「但我每天都像在救火。」
我問他:「你有沒有想過,也許你處理的,不只是團隊的問題,而是自己的焦慮?」
他愣了一下。那一刻,是「課題分離」真正開始的瞬間。

一|負責 ≠ 幫別人代打
很多主管以為「帶人」就是要為結果全權負責。
但真正成熟的領導,不是「萬事親力親為」,而是分得清——哪一件事是誰的課題。
那位主管的例子最典型:
他能控制的,是「是否說清期待、是否給明確回饋」; 他不能控制的,是「對方是否選擇學習與改變」。
可惜,許多領導者被「快點改變他」的焦慮推著走。
當部屬沒有按預期進步,他們會越管越細,甚至直接幫忙完成任務。 短期看起來省事,長期卻讓團隊越來越被動。
有句話說得好:
你替他交作業,他就永遠學不會寫作業。
課題分離不是冷漠,而是讓責任回到該屬於的地方。
二|放手,不是放任,而是信任
有次我參加一家公司的內部檢討會。
氣氛很緊,報告出錯的主管看起來快崩潰。 部門主管沒有立刻開罵,只淡淡問:「你覺得問題出在哪?」 對方愣了幾秒,才開始慢慢分析。 整場會議沒有指責,只有探討。
這位主管事後對我說:「我以前會直接下指令,但後來發現,當我幫他改,他就不會學了。」
這就是課題分離的第二層智慧——
放手,不代表放任;那是尊重,也是信任。
領導者不該用情緒去推動別人,而該用空間讓對方自己成長。
真正厲害的主管,不是替團隊解題,而是創造一個「大家願意自己找答案」的環境。
三|先釐清自己的課題,才能真正帶人
最深的課題分離,其實在領導者自己身上。
我們常以為被別人的問題壓垮, 但事實上,壓垮我們的,是「想要所有人都好起來」的那份執念。
我曾問那位主管:「你有沒有覺得,你的焦慮其實來自『怕別人不滿意你』?」
他沉默了。點了頭。
領導者的穩定,來自自覺。
當你能誠實地問自己——
「我是不是被別人的情緒牽著走?」
「我是不是在幫別人承擔他該面對的責任?」
「我是不是也有自己的課題還沒處理?」
這些問題,能讓你從焦慮的旋渦裡拉回中心。
因為領導的力量,不是來自控制,而是界線。
💡 真正的領導,是讓每個人看清自己的題目
當你練習課題分離,你會發現三件事:
- 你不會比較輕鬆,但會比較穩。
- 團隊不會變完美,但會更清楚責任。
- 你不再是救火員,而是引導者。
有智慧的領導者懂得:
幫一個人扛問題,是短期的安慰; 幫一個人看見問題,才是長期的改變。
🌱 成熟的領導,不是替別人交作業,而是幫每個人看清,這張作業該由誰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