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一看到問題,就像聽到火警鈴。
腦子瞬間「嗶——」地響起,身體比思考還快。 手在滑鼠上狂點、訊息一條接一條, 彷彿只要越快,災難就能越早被撲滅。
我太熟悉那種狀態了——像開著滿速的引擎。別人說「你反應真快」, 可我知道,那不是冷靜的效率, 而是一種焦慮下的「自動駕駛」。

🔥 我以為速度能帶來安全,其實只是想逃離不安
那種急,就像在逃火。
我不是想快,而是想「不要被燒到」。 怕被問為什麼沒早點反應、怕被說慢半拍、 怕看起來沒用。
有次專案臨時出包,我第一時間衝去修報表、補簡報。
同事問:「要不要先確認問題在哪?」 我幾乎是反射性地回答:「沒時間,先做!」 結果忙了一整天,才發現根本是錯的方向。
那一刻我才懂,
我以為速度能帶來安全感, 其實只是讓我暫時「不去感覺焦慮」。
🧩 有一次,我試著「不動」
那天的會議室裡,氣氛很緊。
客戶在問:「這次延遲怎麼回事?」 平常的我一定立刻道歉、補救、開新時程。
但那次,我決定什麼都不說。
我只是聽,觀察自己的心跳有多快、 手指有多想去開簡報。
然後我注意到——
我並不是不會分析,而是怕沒時間; 不是不願合作,而是怕別人拖慢我。
那些「想控制一切」的衝動, 原來都在保護我,只是太快、太過頭。
💭 我開始練習問自己三個問題
第一個:「我真的看清問題了嗎?」
有時我解的,不是問題,是焦慮。
第二個:「我是在解事,還是在解情緒?」
很多時候,我急著行動,只是為了減少不安。
第三個:「如果邀請別人一起想,會不會更完整?」
我以前怕慢、怕沒效率, 但後來發現,慢下來討論,反而讓事情少出錯。
這三個問題,像是我心裡的小剎車。
它讓我從「火警模式」, 慢慢轉成「觀察模式」。
🌿 當我多停一秒,焦慮就鬆開了一點
現在的我,還是會焦慮、還是會想快。
但我學會讓那股焦慮「待著」。 就像養貓的人知道—— 貓跑不出去,會更想跑。你越壓,越亂。
我開始學著:
深呼吸一下、寫兩行筆記、問一句「現在最該解的是什麼?」 焦慮不會消失,但會變得聽話。
我不再只是那個滅火的人,
而是那個能看出「火為什麼一直燒」的人。
💬 一句話總結
快,是生存反應;但慢,是進化能力。
焦慮不是敵人,它只是提醒你「在意」什麼。 而真正的成熟,是在火警響起時, 你還能選擇: 先深呼吸,再決定要不要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