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新聞其實是從媒體報導「醫師發言 + 一篇法國飲食調查研究」的結合 — 我們來拆解其中的「陷阱」與可信度,並看要怎麼理性看待這類報導。
新聞重點整理
報導主張如下幾點:
- 所謂的「168斷食法」是一天進食 8 小時、禁食 16 小時的方式。Yahoo奇摩新聞+1
- 家醫科醫師王姿允表示,如果第一餐拖到早上 9 點以後才吃,與 8 點前吃相比,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 59%。Yahoo奇摩新聞+2聯合新聞網+2
- 她主張為了穩定血糖,早餐應該在早上 7~8 點左右吃完,晚餐則在晚上 8 點前完成,以空腹時間約 12~13 小時為理想。Yahoo奇摩新聞+2聯合新聞網+2
- 她也說,每增加一次進食機會(吃得更多餐次)反而可能降低糖尿病的發生風險。Yahoo奇摩新聞+1
文獻與科學共識現況
為了評估這個「早餐太晚 → 糖尿病風險上升」主張是否可靠,我們來看看目前在科學研究上比較被接受或仍有爭議的部分:- 間歇性斷食(包含 16/8 型)在一些研究中對於體重控制、胰島素敏感度、代謝指標有正面效果。維基百科+2維基百科+2
- 但對於時間進食窗口(即進食時間與晝夜節律同步性)的重要性,正被視為近期研究的重點。也就是說,不只是吃多久不吃,更重要的是什麼時候吃、是否與身體的「生理時鐘」相符。健康新聞+2維基百科+2
- 有研究指出,不吃早餐或早餐過晚可能會造成代謝節律紊亂、胰島素反應不佳等風險。但這些研究常為橫斷面設計或觀察性研究,比較難以控制全部混雜因素。健康新聞
- 醫界尚未形成一致共識認為「早餐一定要在 7~8 點」才最理想。很多飲食指引更傾向「因人、因生活型態調整」。
我自己的看法:怎麼理性看這新聞 + 若要實行要注意什麼
這則新聞有可能是將部分醫師臨床觀察 + 單一研究結果放大、通俗化後的呈現。有其提醒價值(飲食節奏確實可能影響代謝與血糖),但不能把這類報導當作絕對規則。
如果你有興趣嘗試 16/8 斷食或檢視飲食時間節律,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 先了解自己身體狀況
如果你已有糖尿病、血糖調控不佳、正在服藥、孕婦、年長者、體重過輕者,這類飲食模式可能要特別評估與監測。 - 漸進調整,不要急跳進
例如從 12 小時斷食開始,慢慢延長到 14、16 小時,而非一次就跳到嚴格的 16/8。 - 對齊「生理時鐘」
盡量讓進食時間與白天活動及光照時間同步(早睡早起、白天活動、晚餐不要太晚)。 如果將進食窗口設在上午中段開始,可能更容易符合體內代謝節律。 - 營養均衡 + 控制總熱量
無論食用時間怎麼調整,蛋白質、膳食纖維、健康脂肪、適量碳水化合物的搭配依然重要,避免營養不良或過度攝取精緻碳水。 - 監測指標與調整
若你採用這類飲食法,應定期監測血糖、血脂、體重、肝腎功能等,並依結果調整。 - 彈性與個別化
若某天時間較特殊(如加班、社交活動),不必過度強求維持固定窗口。重點是長期能持續且不對健康造成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