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筆記】在愛情裡,我是內控型還是外控型?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在愛情裡,你的「主控權」在哪裡?
在愛情裡,我是內控型還是外控型 / 圖擷取自網路

在愛情裡,我是內控型還是外控型 / 圖擷取自網路

內外控理論是什麼?

心理學家朱利安・羅特(Julian Rotter) 在 1950 年提出「內外控理論(Locus of Control)」,認為:人對生活事件的解釋方式,會影響他們的行為、情緒與成就感。

內控型
相信結果來自自己的努力與選擇。
外控型
相信結果主要受外在因素(運氣、命運、他人)影響。

類型不分好壞,主要只是顯示:你把人生的「遙控器」長握在自己手上,還是交付別人?



內外控在愛情裡的模樣

如果對方沒回訊息....
內控型:焦慮、想方設法聯繫
外控型:等待或放棄
關於約會計畫...
內控型:安排每個細節
外控型:隨對方意願
在感情裡有爭執...
內控型:過度反思自我、責怪自己
外控型:退縮或順從



內外控的愛情觀

內外控的愛情觀 / 圖自製

內外控的愛情觀 / 圖自製


內外控的成長影響

容易形成「愛情內控型」的成長背景

主動、努力、對關係高度投入,但也容易焦慮、想掌控
  • 責任提早啟動的孩子
  • 從小被要求「要懂事、要顧慮別人」
  • 習慣問「我夠不夠好」
  • 父母期待高、條件式愛
  • 被讚賞時感覺有價值,失敗覺得錯
  • 家庭關係不穩,需靠努力維繫
  • 小時候認為:「只要我夠乖、夠努力,別人就不會離開我。」


容易形成「愛情外控型」的成長背景

順其自然、被動、覺得結果不是自己能決定
  • 權威或控制型家庭
  • 父母決定一切,小孩的意見沒用
  • 習慣依附父母、聽天由命
  • 無論怎麼努力都得不到穩定回應
  • 覺得「努力沒用」
  • 被批評或否定經驗多
  • 容易自我懷疑,放棄主導,轉而依靠命運或對方


理想狀態:「彈性控制型」成長背景

父母給予穩定關愛 + 適度自主空間
  • 被允許表達情緒與想法
  • 被鼓勵嘗試、允許失敗
  • 知道「有些事靠自己,有些事需要等待」


在每個時期的我們都有可能有所變動,
因此現在的你,不等於未來的你,
我們都有調整自己的能力,
要相信自己。

愛情的理想模式

愛情和人生一樣,都是一直不斷調整的過程。

不是完全內控,也不是完全外控,而是「彈性控制」:

能控制的事,努力去做。
不能控制的事,學會放手。



彈性控制情境

如果對方沒回訊息....
內控型:焦慮、想方設法聯繫
外控型:等待或放棄
彈性控制:先完成自己安排 → 放手接收對方回覆
關於約會計畫...
內控型:安排每個細節
外控型:隨對方意願
彈性控制:主動安排部分 → 保留彈性讓對方參與
在感情裡有爭執...
內控型:過度反思自我、責怪自己
外控型:退縮或順從
彈性控制:主動表達需求 → 接受不可控的對方反應



彈性控制練習

  1. 辨識:列出事件,分辨哪些可控、哪些不可控。
  2. 行動:可控 → 主動行動;不可控 → 放手或接受。
  3. 反思:行動後觀察結果,看是否和以前不同。
  4. 練習:愛情、工作、人際中交替練習「努力」與「放手」。
  5. 肯定:不論結果如何,你都有努力了,記得要給自己肯定。

其實不只在感情,在友情及家庭裡也一樣,有人在感情上是內控型人格,可是在友情上是外控型人格,因此彈性控制適用在各個層面。

人生就像騎單車,
要保持平衡,就必須一直向前。
- 愛因斯坦


++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收藏 ++
++ 歡迎加入【隅光旅程】++
++ 不定期更新【隅光咖啡廳】,歡迎加入沙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隅光咖啡廳 | 書籍.電影.生活
3會員
16內容數
「隅光咖啡廳」 是一個交織了 心靈 x 書籍 x 電影 的分享空間。 每個故事都有值得被聆聽的角落,每本書及電影,都能為人生帶來新的啟發。
2025/10/16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常在夢想與現實間搖擺。年輕時選擇現實,是為了生存;後來追求夢想,卻發現現實仍是根基。經歷多次碰撞後才明白,平衡不是壓抑夢想,而是讓生活有足夠力量去支撐夢想。夢想與現實如同天平兩端,會時而傾斜、時而回正,重點不在於哪一端較重,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持續調整,讓人生在動態中找到穩定。
Thumbnail
2025/10/16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常在夢想與現實間搖擺。年輕時選擇現實,是為了生存;後來追求夢想,卻發現現實仍是根基。經歷多次碰撞後才明白,平衡不是壓抑夢想,而是讓生活有足夠力量去支撐夢想。夢想與現實如同天平兩端,會時而傾斜、時而回正,重點不在於哪一端較重,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持續調整,讓人生在動態中找到穩定。
Thumbnail
2025/10/15
以實際行動為核心,提出從內而外改變的七個習慣。書中強調「先改變自己,才能影響世界」,每個習慣都附有具體練習步驟,讓人能將理念化為行動。這本書不僅是成功的指南,更是引導人活出平衡、成長與自我實現的人生。
Thumbnail
2025/10/15
以實際行動為核心,提出從內而外改變的七個習慣。書中強調「先改變自己,才能影響世界」,每個習慣都附有具體練習步驟,讓人能將理念化為行動。這本書不僅是成功的指南,更是引導人活出平衡、成長與自我實現的人生。
Thumbnail
2025/10/13
以童話寓言形式,描寫蛤蟆先生因情緒低落而尋求心理師蒼鷺先生協助的歷程。透過一連串對話,他學會面對憤怒、悲傷與恐懼,理解童年經驗對自我的影響,並逐漸走向自我接納。書中融入心理技巧,揭示人際互動與情緒反應的根源。以溫柔易懂的方式呈現心理治療的過程,幫助讀者理解諮商、覺察內心,學會與自己和解。
Thumbnail
2025/10/13
以童話寓言形式,描寫蛤蟆先生因情緒低落而尋求心理師蒼鷺先生協助的歷程。透過一連串對話,他學會面對憤怒、悲傷與恐懼,理解童年經驗對自我的影響,並逐漸走向自我接納。書中融入心理技巧,揭示人際互動與情緒反應的根源。以溫柔易懂的方式呈現心理治療的過程,幫助讀者理解諮商、覺察內心,學會與自己和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 修復人們對其自我理想的認知 只可惜,純粹理解痛苦和給予愛的支持,並不能帶來療效,只有一再的安慰──許多治療師誤解或小看了Kohut這位「自體心理學始祖」,正在於把他的學說簡化做「給同理心」的操作──因為我們不是去理解意識的痛,而是那個潛意識的痛,這個痛,是由擘開於自我與「理想的情人-理想的自
Thumbnail
“ 修復人們對其自我理想的認知 只可惜,純粹理解痛苦和給予愛的支持,並不能帶來療效,只有一再的安慰──許多治療師誤解或小看了Kohut這位「自體心理學始祖」,正在於把他的學說簡化做「給同理心」的操作──因為我們不是去理解意識的痛,而是那個潛意識的痛,這個痛,是由擘開於自我與「理想的情人-理想的自
Thumbnail
自己要喜歡自己,這才是自己的事啊!
Thumbnail
自己要喜歡自己,這才是自己的事啊!
Thumbnail
💡「世界上沒有人可以制約你,只有你自己願意被制約」,每一個外在制約,都是內在的投射,映射自己的渴望,當你不願意真實面對自己,就只能跟著制約過一輩子,最後發現,白來了一遭💡
Thumbnail
💡「世界上沒有人可以制約你,只有你自己願意被制約」,每一個外在制約,都是內在的投射,映射自己的渴望,當你不願意真實面對自己,就只能跟著制約過一輩子,最後發現,白來了一遭💡
Thumbnail
★心理學證實,滔滔不絕令人反感,話少更能贏得人心。
Thumbnail
★心理學證實,滔滔不絕令人反感,話少更能贏得人心。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對於自我的理解和選擇的思考,強調了內在的渴望和價值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通過覺察自己的渴望,可以從被動變成主動,從受害者轉變為具有力量的人。同時提供了參加共學活動的資訊。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對於自我的理解和選擇的思考,強調了內在的渴望和價值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通過覺察自己的渴望,可以從被動變成主動,從受害者轉變為具有力量的人。同時提供了參加共學活動的資訊。
Thumbnail
探討「我是為你好」的矛盾性,認識控制傾向的特徵並提出正確的處理方式。分析了控制傾向人的特徵以及與之相處的技巧,引導人們學會尊重對方的選擇並堅定捍衛自己的價值觀。文章闡述了控制傾向的原因,以及正確理解「我是為你好」的態度。
Thumbnail
探討「我是為你好」的矛盾性,認識控制傾向的特徵並提出正確的處理方式。分析了控制傾向人的特徵以及與之相處的技巧,引導人們學會尊重對方的選擇並堅定捍衛自己的價值觀。文章闡述了控制傾向的原因,以及正確理解「我是為你好」的態度。
Thumbnail
感性和理性思維是人類思考和決策的兩種方式。 瞭解這兩者的差異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 文章討論了感性和理性思維在不同情境下的影響,以及賽局理論對這兩種思維的啟示。
Thumbnail
感性和理性思維是人類思考和決策的兩種方式。 瞭解這兩者的差異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 文章討論了感性和理性思維在不同情境下的影響,以及賽局理論對這兩種思維的啟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