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情裡,你的「主控權」在哪裡?

在愛情裡,我是內控型還是外控型 / 圖擷取自網路
內外控理論是什麼?
心理學家朱利安・羅特(Julian Rotter) 在 1950 年提出「內外控理論(Locus of Control)」,認為:人對生活事件的解釋方式,會影響他們的行為、情緒與成就感。
內控型
相信結果來自自己的努力與選擇。
外控型
相信結果主要受外在因素(運氣、命運、他人)影響。
類型不分好壞,主要只是顯示:你把人生的「遙控器」長握在自己手上,還是交付別人?
內外控在愛情裡的模樣
如果對方沒回訊息....
內控型:焦慮、想方設法聯繫
外控型:等待或放棄
關於約會計畫...
內控型:安排每個細節
外控型:隨對方意願
在感情裡有爭執...
內控型:過度反思自我、責怪自己
外控型:退縮或順從
內外控的愛情觀

內外控的愛情觀 / 圖自製
內外控的成長影響
容易形成「愛情內控型」的成長背景
主動、努力、對關係高度投入,但也容易焦慮、想掌控
- 責任提早啟動的孩子
- 從小被要求「要懂事、要顧慮別人」
- 習慣問「我夠不夠好」
- 父母期待高、條件式愛
- 被讚賞時感覺有價值,失敗覺得錯
- 家庭關係不穩,需靠努力維繫
- 小時候認為:「只要我夠乖、夠努力,別人就不會離開我。」
容易形成「愛情外控型」的成長背景
順其自然、被動、覺得結果不是自己能決定
- 權威或控制型家庭
- 父母決定一切,小孩的意見沒用
- 習慣依附父母、聽天由命
- 無論怎麼努力都得不到穩定回應
- 覺得「努力沒用」
- 被批評或否定經驗多
- 容易自我懷疑,放棄主導,轉而依靠命運或對方
理想狀態:「彈性控制型」成長背景
父母給予穩定關愛 + 適度自主空間
- 被允許表達情緒與想法
- 被鼓勵嘗試、允許失敗
- 知道「有些事靠自己,有些事需要等待」
在每個時期的我們都有可能有所變動,
因此現在的你,不等於未來的你,
我們都有調整自己的能力,
要相信自己。
愛情的理想模式
愛情和人生一樣,都是一直不斷調整的過程。
不是完全內控,也不是完全外控,而是「彈性控制」:
能控制的事,努力去做。
不能控制的事,學會放手。
彈性控制情境
如果對方沒回訊息....
內控型:焦慮、想方設法聯繫
外控型:等待或放棄
彈性控制:先完成自己安排 → 放手接收對方回覆
關於約會計畫...
內控型:安排每個細節
外控型:隨對方意願
彈性控制:主動安排部分 → 保留彈性讓對方參與
在感情裡有爭執...
內控型:過度反思自我、責怪自己
外控型:退縮或順從
彈性控制:主動表達需求 → 接受不可控的對方反應
彈性控制練習
- 辨識:列出事件,分辨哪些可控、哪些不可控。
- 行動:可控 → 主動行動;不可控 → 放手或接受。
- 反思:行動後觀察結果,看是否和以前不同。
- 練習:愛情、工作、人際中交替練習「努力」與「放手」。
- 肯定:不論結果如何,你都有努力了,記得要給自己肯定。
其實不只在感情,在友情及家庭裡也一樣,有人在感情上是內控型人格,可是在友情上是外控型人格,因此彈性控制適用在各個層面。
人生就像騎單車,
要保持平衡,就必須一直向前。
- 愛因斯坦
++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收藏 ++
++ 歡迎加入【隅光旅程】++
++ 不定期更新【隅光咖啡廳】,歡迎加入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