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和論〉:從文本反思課綱爭議與歷史意識形態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在課綱改革的風口浪尖上,國文科古文選文的增減、存留,從來不只是教材的調整,更是價值觀的重塑。從舊課綱的三十篇到新課綱的十五篇,選文的更動不僅代表數量上的精簡,更反映出課審委員對「什麼該讀、什麼不該讀」的判斷標準。以臺灣文學為例,〈臺灣通史序〉因被認為蘊含殖民史觀、歧視原住民與缺乏環保意識而遭刪除,然而,具有清代史觀色彩的〈勸和論〉卻得以保留,甚至成為「不敗選文」之一。這樣的選擇是否真的公平?本文將以〈勸和論〉為分析對象,反思文本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它說了什麼,更是因為它選擇不說什麼。

要聊〈勸和論〉前,得先聊聊當年的課綱爭議。

現行高中國文科有核心古文15篇,用以取代原先舊課綱的30篇。30篇古文變成15篇古文,並非單純的「除以二」、「砍半」而已。當中關於台灣文學部分,30篇古文有:郁永河《裨海紀遊》中的〈北投硫穴記〉、連橫〈臺灣通史序〉、鄭用錫〈勸和論〉;15篇古文則有:洪棄生〈鹿港乘桴記〉、張李德和〈畫菊自序〉、鄭用錫〈勸和論〉。

就占比來說,舊課綱的台灣文學僅1/10,新課綱躍居1/5,是明顯的提升;就作家性別比來說,舊課綱清一色男性作家,新課綱有了〈畫菊自序〉,突破傳統男性為主的選文視角。

來源:網路

來源:網路

保留與刪除背後的史觀與意識形態

這些固然是新課綱的優點,然而新增的洪棄生〈鹿港乘桴記〉、張李德和〈畫菊自序〉兩篇,真的優秀嗎?被刪除的〈北投硫穴記〉與〈臺灣通史序〉,真的毫無價值嗎?從新到舊的不敗款〈勸和論〉,真的沒有任何問題嗎?

據2017/10/30 民視新聞網報導:

臺灣題材的〈臺灣通史序〉被刪掉,換成〈鹿港乘桴記〉,因為課審大會認為〈臺灣通史序〉內容,集西方和東方殖民史觀於一爐,原住民族文化在連橫筆下根本不是文化。

學者陳芳明補充說道:

(〈臺灣通史序〉提到)開山撫「番」,「番」字帶有濃濃歧視意涵,甚至說,(〈臺灣通史序〉提到)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但這所謂的篳路藍縷,卻是原住民族的顛沛流離。

2017/10/29TVBS新聞網也提到:

課審委員卻對內容(〈臺灣通史序〉)很有意見,因為這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被認定是片面美化開發土地的行為,也不尊重原住民的歷史文化觀,沒有環保概念。

統整一下各方看法,〈臺灣通史序〉被刪除原因有三:「殖民史觀」、「歧視原住民」、「缺乏環保概念」。一言以蔽之,就是不符當代潮流,思想錯誤。

那我們就要問,從30篇活到15篇的〈勸和論〉,就真的沒有殖民史觀?沒有歧視原住民?(補充說明:〈勸和論〉中並未涉及「環保概念」,姑且不論。)

殖民史觀:「與清同行」的立場

「人心之變也!自分類始,而其禍倡於匪徒。」(〈勸和論〉)

作者以為台灣人心的變化,是從區分你我的族群類別開始的,而這一切的開端來自於「匪徒」。「匪徒」所指為何?後文說:「林逆倡亂以來, 有分為閩、粵焉,有分為漳、泉焉。」從林爽文事件以來,台灣就有區分彼此的分類械鬥,可見「匪徒」指摘的是「林爽文」。

首先,何以稱呼「林爽文」為「林逆」?這就得回歸到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身為清代的官吏,對於「抗清者」稱為逆賊、叛徒者,很是正常,歷史本身就是成王敗寇的血淚史,譬如以前我們讀到清代的諸多叛亂:捻亂、回亂、白蓮教之亂,但就是沒聽過孫中山之亂!

原因很簡單,前者都失敗了,後者雖耗時十一次,但最終成功了,所以不叫「亂」,而稱之「革命」。這是作者的「立場」、「史觀」,也是本文的論點,定義一切為民眾的問題,而非政府的問題

事實上,林爽文事件,並非單純的械鬥,而是官逼民反,清朝政府不檢討自己消極治台策略,還藉此分化台灣各族群,造成彼此間的矛盾,遂行其統治目的

殖民史觀,是一種以強權主義(以武力或經濟力壓迫、統治、奴役和剝削弱小民族或區域)的角度來看待歷史的觀點。容易造成歷史簡化與扭曲,進而忽略或淡化被殖民者的經驗與苦難。

當台灣人民憤而抵禦外來的統治者,卻被解釋為「逆賊」,這算不算「殖民史觀」?算不算壓迫台灣人民?

連橫〈臺灣通史序〉:「草澤群雄,後先崛起,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大力肯定臺灣民間反抗的力量。反觀鄭用錫卻站在清朝政府的立場書寫,甚至要求老百姓要做好。這種上對下的思想,在本文清楚可見。例如「予生長是邦,自念士為四民之首, 不能與在事諸公,竭誠化導, 力挽而更張之,滋愧實甚」,表明身為臺灣人,又是知識分子、意見領袖,比一般死老百姓更有識見,卻不能與官府一同解決這項棘手的問題,實在覺得相當愧疚。

責任推卸:從自責到推責,治理者的失位

好不容易檢討完自己後,接著說:「願今以後,父誡其子、兄告其弟,各革面、各洗心,勿懷夙忿、 勿蹈前愆」,發現了嗎?自責後,不是要如何與官府聯手,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而是要求老百姓,要民眾從自身做起。

這有點像政府官員想降低酒駕發生,不是透過本身職權進行政策的擬定、修法,而是要求民眾自制。立意良好,但無法解決問題,且推諉卸責。民眾當然得要有避免酒駕的意識,但當酒駕案件層出不窮,政府難道只能坐視不管,一味行不痛不癢的呼籲,而非適時出手,商討對策,制定解決辦法?

這點符合清代治理台灣的原則,據中研院教授柯志明研究,林爽文事件後,清政府利用臺灣社會內部矛盾施行統治的手段,變本加厲。譬如以下奏摺可以窺見清朝官方的態度:

臺灣地方向分漳、泉、粵三庄,伊等類聚群分,遇有事端,彼此轉得互為牽制。……該處民情不睦,亦只可聽其自然,……此意該鎮道惟當默存諸心,又不可使漳、泉人知覺,轉啟朋比為奸也。
設使三籍聯為一氣,於海外要地,轉非所宜。猶幸黨類區分,各不相下,遇有莠民滋事,其異籍之人,必為義民,與之樹敵。

白話來說就是,讓臺灣人民自行分類、分群鬥爭,各方勢力相互牽制,以免他們團結起來。

這些都是鄭用錫所忽略的或不知的,因為他一直跟清政府站在同一邊。

當然,如果我們從當代事後的觀點來看,械鬥雖造成相當人數的死傷,卻也使得陣頭文化蓬勃發展。例如宋江陣,便是械鬥頻繁,各地區有民防組織需求的產物,平時操槍練拳,祭典時則表演酬謝神明。其他像是「某些姓氏不通婚」、隨處可見的萬應公、有應公等小廟、基隆放水燈等等,均是械鬥下的產物。

械鬥並非只有作者所言:「自分類興,元氣剝削殆盡,未有如去年之甚也!干戈之禍愈烈,村市半成邱墟。」城市成為廢墟,民間沒有活力,它還是有些正面的影響。

族群歧視:從「內府」之說看對原住民的忽略

〈臺灣通史序〉:「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山撫番」,的的確確是漢民族本位主義的歷史觀點,所以泰雅族作家瓦歷斯.諾幹曾說:「我看完十八本的《臺中縣志》,看得到漢人開墾史,卻完全看不到原住民的退卻史。」漢人的開墾史,就是原住民的退卻史。另外,〈北投硫穴記〉中「命二番兒操楫緣溪入」,將原住民稱作「番」,亦為歧視的一種。

不過,〈勸和論〉:「然同自內府播遷而來,則同為臺人而已」,「內府」指的是中國。這句話是不是也忽略了原住民?當然,你可能會說這句主詞是指那群從中國來的漢民族,本來就沒有包含原住民!

那麼,我就要問兩個問題:第一,你現在還會用「內府」稱呼中國嗎?第二,為何不強調在台灣土地上的漢民族與原住民,都該相親相愛、都是台灣人呢?只有看到漢人間的械鬥,卻忽視漢民族對原住民的欺壓,這不應該「勸和」嗎?這算不算「歧視」?算不算以中國漢民族為核心思考的史觀呢?

如果你認為〈勸和論〉沒有歧視原住民,那麼可能的原因是它根本忽視原住民!

來源:網路

來源:網路

讀它,但讀出它的問題

走筆至此,我要做結論了。也許你不完全同意我的觀點,這點我認同,裡頭有一些理由我自己都不一定贊同。原因很簡單,所有的作品都有其時代的侷限性,那個年代正確的價值觀,到了當代不一定合適。 誠如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所言:「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此文的目的,並非比較〈臺灣通史序〉與〈勸和論〉的優劣,而是希望大家在教學或學習的同時,可以思考作者為何會這麼想?為何會這麼寫?背後是誰的意識在作祟?這樣不僅能培養批判性思考,更能讀出文章的開闊天地。

我無意為某篇作品辯護或定罪,而是主張:與其刪除作品,不如揭露它的意識形態與侷限性,並引導學生思辨文本背後的權力與立場。如此,即便思想過時,仍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我們讀的不只是作品,而是一篇「反思歷史敘事權力」的教材範例。這才是語文教育中,真正培養「讀懂世界」能力的關鍵,也才可能真正走出背誦與標準答案的桎梏,邁向真正的思辨與自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教育界走跳的沙龍
366會員
111內容數
國文課大家都上過,國文課本大家都讀過,但你真的有讀懂嗎?或者說你讀的到底是作者要告訴你的資訊?還是編者要你知道的訊息?又或者是國文老師要教你的東西?大家常說求學時最廢的科目就是國文了?真的是如此嗎?這此你可以找到對課文不同的詮釋以及生活上的應用。
2025/09/13
打破作文一定要用成語的迷思!本文教你如何不用成語,也能寫出更生動、更具畫面感、更能展現個人風格的好文章,並從感官描寫、拆解成語等技巧,帶領你提升寫作能力。
Thumbnail
2025/09/13
打破作文一定要用成語的迷思!本文教你如何不用成語,也能寫出更生動、更具畫面感、更能展現個人風格的好文章,並從感官描寫、拆解成語等技巧,帶領你提升寫作能力。
Thumbnail
2025/08/20
本文探討「以物寫人」的寫作技巧,並以《紅樓夢》林黛玉、《想見你》陳韻如、《項脊軒志》等例子說明如何透過物件、環境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暗示故事主題,並提升文章生動性與深度。同時,文章也點出此技巧可用於分析影視作品與日常生活觀察,增強讀者理解能力與觀察力。
Thumbnail
2025/08/20
本文探討「以物寫人」的寫作技巧,並以《紅樓夢》林黛玉、《想見你》陳韻如、《項脊軒志》等例子說明如何透過物件、環境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暗示故事主題,並提升文章生動性與深度。同時,文章也點出此技巧可用於分析影視作品與日常生活觀察,增強讀者理解能力與觀察力。
Thumbnail
2025/07/13
余光中〈山雨〉一詩,以濃霧意象描寫人生迷茫,卻在「聽!一聲鳥」後頓悟,令人玩味。本文從「聽覺的覺醒」、「心靜的哲思」與「禪宗的頓悟」三方面解析此轉折,並以禪宗公案與現代情境,詮釋詩中領悟的意境。
Thumbnail
2025/07/13
余光中〈山雨〉一詩,以濃霧意象描寫人生迷茫,卻在「聽!一聲鳥」後頓悟,令人玩味。本文從「聽覺的覺醒」、「心靜的哲思」與「禪宗的頓悟」三方面解析此轉折,並以禪宗公案與現代情境,詮釋詩中領悟的意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寫給公民的40堂思辨課 作者:公民不下課 出版:平安叢書 筆記 貧窮只是沒有錢嗎? 這是一本個個章節都概述一項台灣政策,並在每章節結尾提出疑問讓讀者思考台灣現況遇到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改革方向。書中四大章節讓讀者從個人、社會、全球化、世界四面向切入,以下整理各大章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寫給公民的40堂思辨課 作者:公民不下課 出版:平安叢書 筆記 貧窮只是沒有錢嗎? 這是一本個個章節都概述一項台灣政策,並在每章節結尾提出疑問讓讀者思考台灣現況遇到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改革方向。書中四大章節讓讀者從個人、社會、全球化、世界四面向切入,以下整理各大章
Thumbnail
總算有一本,挑明了假設「台海發生戰爭」的小說。 小說以後設的手法,創作五篇在2047年「獨立戰爭」後20年的短篇小說。
Thumbnail
總算有一本,挑明了假設「台海發生戰爭」的小說。 小說以後設的手法,創作五篇在2047年「獨立戰爭」後20年的短篇小說。
Thumbnail
2024年5月31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舉辦石之瑜教授的新書討論會,活動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黃旻華教授開場、中山大學政治所榮譽退休教授廖達琪主持,並與政治學者施正鋒、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蕭高彥、《風傳媒》總主筆夏珍、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曾國祥進行對談。
Thumbnail
2024年5月31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舉辦石之瑜教授的新書討論會,活動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黃旻華教授開場、中山大學政治所榮譽退休教授廖達琪主持,並與政治學者施正鋒、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蕭高彥、《風傳媒》總主筆夏珍、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曾國祥進行對談。
Thumbnail
2024年5月31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舉辦石之瑜教授的新書討論會,活動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黃旻華教授開場、中山大學政治所榮譽退休教授廖達琪主持,並與政治學者施正鋒、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蕭高彥、《風傳媒》總主筆夏珍、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曾國祥進行對談。
Thumbnail
2024年5月31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舉辦石之瑜教授的新書討論會,活動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黃旻華教授開場、中山大學政治所榮譽退休教授廖達琪主持,並與政治學者施正鋒、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蕭高彥、《風傳媒》總主筆夏珍、台灣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曾國祥進行對談。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臺灣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引發爭議,關於這次矛盾的關鍵點。某些議會規章制度是否是主要爭議點之一?改革中的散會動議引起爭議。如何對政治人物提出職業道德要求?臺灣人對立法院中打贏卻輸了?臺灣之全體臺灣人。兩岸人民的分歧情感。臺灣社會的榜樣。
Thumbnail
臺灣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引發爭議,關於這次矛盾的關鍵點。某些議會規章制度是否是主要爭議點之一?改革中的散會動議引起爭議。如何對政治人物提出職業道德要求?臺灣人對立法院中打贏卻輸了?臺灣之全體臺灣人。兩岸人民的分歧情感。臺灣社會的榜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