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的是一台大型房車。
不是那種年輕人愛的跑車,也不是可愛的小休旅,而是一台當初廣告裡設定給「顧家的好爸爸」和「成功商務人士」的車。

你好,我也太漂亮了吧XD
「欸,你怎麼會開這台車?」
我通常笑笑,不會多說什麼。
表面上的答案很簡單:當時我需要一台車,剛好朋友要換車,我就接手了。
更深一點的答案則是:這台車,讓我把爸媽載進了我的生活裡;也讓我看見,我和他們看同一條路的不同方式。
從老Nissan到Mondeo,再到小Volvo
去年8月,我買下朋友的這台Mondeo。
那時家裡的老Nissan已經跑了20多年、近40萬公里。它的方向盤磨得發亮,氣味是機油、汗味、夏天的熱,以及說不出名字的老舊感。
我爸的職業是司機,開過公司老闆的車,也開過計程車,而這一台老Nissan,是他第一台屬於自己的車,是在我高中的時候他買下的,自此三年,他載著我去內湖上學。
大學在花蓮,也是這一台車,載著滿滿家當和行李,穿過蘇花公路直抵壽豐鄉的大學。
他也曾經跑到高雄去幫哥哥載行李、陪我去新竹考試,和我一起,把行李搬到新竹的宿舍……這台車的存在,穿越了我們家二十多年的時光。

這台車,陪我們度過高中到出社會的歲月,也陪我爸到退休。
我知道他不想換車,因為,這台車是他的手感、他的里程表,也是他的一點倔強。
今年初,新聞開始不時出現「高齡駕駛釀禍」的提醒。那不是單一事件,而像一面鏡子,逼著我們正視時間。老車的修、再修,其實只是延緩決定。
也許,該換一台安全的車了。
於是6月,我帶著爸媽,跑遍桃園和內湖的Volvo展間。主被動安全、低速自動煞停那些字眼,從冷冰冰的規格,慢慢貼近我們日常的轉彎、停車、倒車入庫。
最後在7月底,幫爸媽換了一台新的油電小車,從那天起,家裡的車庫像換了呼吸節奏:
- 小Volvo:負責日常採買、醫院回診、近距離移動;
- Mondeo:留給假日遠行、多人的長距離路程;還有,每天跟我一起上下班,偶爾,也載著同事公出,或者載著朋友一起出去玩~
不過,雖然他們在住家附近的代步小車更換了,但前一年就買下的Mondeo,仍然是我載爸媽的「遠行專用車」。
它的底盤扎實、車艙寬闊,後車廂一打開,就是爸媽的移動補給站:保麗龍箱、保冷袋、飲用水、小板凳、雨傘和不知道從哪裡補到的香腸、餅乾、青菜。
載著爸媽去旅行的日子
我們去過宜蘭、金山、芝山,也去過南投中興新村、埔里、日月潭。
真正的長程發生在去年11月。

集集火車站,我第二次去,前一次是近十年前,搭的火車;爸媽是第一次去,也是我第一次開車進去。
那趟路從中興新村進去,穿過南投,順著山勢往日月潭,再滑到埔里。第一次用這台車丈量中台灣:上坡時深一點的油門、下坡時用引擎煞車把速度拉回來,不用讓煞車皮一路冒熱氣。那時我爸坐在副駕,聽到引擎聲變大,他皺眉問:「怎麼這麼吵?」
我笑說:「引擎在幫忙煞車呀,下坡不用一直踩煞車。」
他沉默了一下,像在重新整理他對下坡的理解。

宜蘭的菜市場,必逛!
還有一次,我們去了宜蘭。爸媽記憶裡的宜蘭,總要配上一些舊地名:某條巷子有好吃的米粉羹、某個市場出名的蔥油餅。
對我來說,那些地點不定位在Google地圖,而定位在他們口中的故事和腦中的回憶裡。
我們也跑過新竹、雲林,去台南的奇美博物館,去吃那些在電視上看起來很厲害、現場其實只是普通但不難吃的小店。
對爸媽而言,重點從來不是「有多好吃」,而是「有沒有把東西帶回家」。這就是長輩的快樂:把外面的世界打包一點回家,冰箱滿滿的,心就安穩。
有一次,我們繞去新店的某個地方,只因我爸突然想起來:「那裡以前有一間很好吃的涼麵。」結果店已經換招牌。
他愣了一下,仍然買了兩盒。回到家後,他一邊吃一邊說:「味道不一樣了。」
很多時候,不是味道變了,而是時間走遠了。

雲林口湖鄉下的菜市場,菜市場,是每一個地方的地標啊!
那時我才真正體會到——開車不只是「移動」,也是在交換記憶。
而且,不只是個人對於地方體驗的記憶,還有他們對於路徑的記憶。例如,我爸時常在車上和車機吵架,說車機的導航小姐「亂~講~!」
或許是因為,對他來說,他沒有走過的路,太沒有安全感了吧。
不過,同樣一條路,我有我的地圖,他們有他們的故事。
當兩個時代的記憶重疊起來,那條路就變得特別。
「所以妳怎麼會開這台車?」
很多人問的,其實不是車,是性別。
他們真正的意思是:「女生為什麼開大車?」
但我從來沒想過這件事,也不解,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是台灣特有的嗎?
我是家裡唯一有駕照且常開車的小孩。哥哥沒有駕照、弟弟沒有開過教練車以外的車輛,因為他不想在忙碌的日常中多一個「不確定」的意外風險,所以壓根不想開車。
再說了,我有一台可愛的大房車:
- 裝得下兩位長輩的舒適與休息;
- 在高速上穩、在山路上沉著;
- 後車廂能塞滿保冷袋、菜市場戰利品和各種臨時的念頭。
在夏日艷陽高照、在冬天寒風刺骨,特別是在刮風下雨的天氣裡面,開著車車上班或外出,真的、真的很舒服。

你好~
車沒有性別,差別只在駕駛人
在社群上常看到:
「女生該不該自己開車?」「女生會開車有什麼好處?」「女生適合什麼樣的車?」
每次看到,都忍不住把白眼翻到後腦朝,而且這些發問的人,通常都是女生。
我在意的是,有人總喜歡先替自己貼上「因為我是女生所以……」的標籤。
甚至有人明明只是單純不想學、不想麻煩,卻要把這份選擇包裝成「女生天生不擅長」。拜託,妳的無能是妳個人的問題,不要把個人的問題上升到整個性別,妳個人的問題關女生屁事?不要自己出來丟人現眼(好氣XD)
從來,都不是因為女生所以不會開車,這只是把個人的怠惰或恐懼,拿來抹黑整個群體。我尊重任何人的選擇,但我更希望,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喜歡開就開,不喜歡開就搭車。 但別再拿性別當藉口。
開車這件事,本來就和你是誰、你屬於哪個群體無關。
它只和一件事有關——你願不願意學,願不願意專心。
更何況,開不好車的男生也不在少數,拿掉性別,都是個人的課題。
尊重與細心:不會就問,問了就學
你是一個什麼樣的駕駛人?你覺得自己不熟悉,那你有沒有持續練習?有沒有把道路安全放在心上?不會就問、問了就學;注意細節、尊重規則。
剩下的,與標籤無關。

閃亮亮登場,嗨囉~
我不是專業懂車的人,但是,卻可以察覺出他的細微異樣,在儀表板亮燈之前,發現漏水漏油(等到亮燈才發現,應該就燒掉了呀XD),之類的。
有異音、有怪味,我會去問師傅。不需要不懂裝懂,也不假裝厲害。只要認真對待自己與別人的安全,那就好。
這不只是因為~他是我的第一台車,我愛他,這也是關於「開車的態度」,不是什麼「男生或女生的事」。
同條路的兩種故事
我爸開車幾十年,有些習慣我看不慣;我有些做法他也不理解。
例如:安全帶導引扣的高度,他一直掛在最上面;我身高跟他差不多,但我會把它調低,讓安全帶貼住肩膀而不是割著脖子。
又例如:他不喜歡在坡道上換檔,覺得傷車;而我會在下坡時用低檔位增加引擎阻力,讓煞車有喘息的空間。
不管是車上擺放的物品東西,還是洗車的方法,但那就是他,不管是出自不同的時代背景,還是一些資訊落差造成的認知模式,但那就是他的經驗版本。
只是,老經驗不等於好習慣,這句話同樣適用在每個人身上。
比開哪種車更重要的事
別人的眼光不可避免。
有時在停車場,我能感覺到路過的好奇:那種「這台車配這個人」的微妙停頓。
我其實不介意,甚至覺得有點好笑。我們對彼此的判斷,多半是基於極少的資訊:外型、尺寸、車型、品牌、年紀、穿著。
真正的故事,藏在看不見的地方:週末早上五點的導航聲、山路中段的第三個彎、國道服務區熱豆漿的蒸氣、爸媽在副駕和後座的呼吸。
當你知道為何選擇,就不太會被別人的目光推著走。
在這個雨夜裡,我只想說:
握著方向盤的那一刻,沒有性別,只有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