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意義是什麼?沒有它對我們會有什麼影響呢?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直到我坐下來靜靜的翻閱相關文獻與書籍,才漸漸明白人生意義的定義!
一、人生意義區分成「存在」與「尋求」兩構面
美國學者Michael F. Steger於2006年時,將人生意義區分成意義的存在與尋求兩構面,研究指出意義存在與心理健康較爲相關,意義尋求則與心理困擾較為相關(如:抑鬱與焦慮),同時表達出找尋人生意義,會給予自身些許的壓力(Steger et al., 2006)

表(一)意義存在與尋求整理
二、人生意義由「連貫」、「目的」與「重要」三元素且能從善意行動找到
美國學者Patricia Frazier及Shigehiro Oishi也對於人生意義有不同的解析,Patricia Frazier認為意義是需要由「連貫」、「目的」與「重要」三元素組成,

表(二)人生意義三元素整理
認為人生為一齣永不停歇的戲劇,身為導演的我們,可以去決定戲劇的展演形式與結果,從一次次的成功演出,感受到自我價值感(Martela & Steger, 2016)。Shigehiro Oishi認為意義可以從刻意進行的善意動作而找尋到,例如:幫助他人、獲取知識、欣賞自然等。(Oishi & Westgate, 2021)。
三、缺乏人生意義會?
凡是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的人,便能承受任何如何活著的方式 — 尼采
奧地利學者Viktor E. Fran認為缺乏意義感是20世紀的普遍現象,也將此現象稱為「存在性空虛」。由於人類的演化與現代社會的變遷,人們不能像其他動物一樣,憑藉本能就知道如何過完餘生。再加上傳統、習俗、信仰的影響力減弱,不再告訴人應該如何做(Frankl, 1959),而是會像英國學者Giddens指出的現代人需要帶著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來進行各種選擇,建構出自己的人生,同時透過反思,來思考如何過得更好(Giddens, 1991)。總結來說,現代社會給予了我們選擇的自由,卻也剝奪了安定的答案,正是這種雙重困境加劇了存在性空虛。
長期缺乏人生意義,人會對生活感覺到無趣,且無法從例行公事中,找到樂趣。漸漸使內心開始破了一個洞,這個洞之後會成為精神疾病、沈迷毒品與酒精、暴力行為的源頭(Frankl, 1959)。
四、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並非抽象的,而是具體存在於每個人的生命中,需要透過行動來發現與實踐它。— 弗蘭克爾
Viktor E. Fran於1988年提出,人生的意義可以從行動創造、體驗美好、面對態度中挖掘。
- 行動創造:透過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從中找到自我價值。
- 體驗美好:從大自然、藝術、知識與關愛他人裡找尋。
- 面對態度:改變對負面事情的看待方式,抱持著它是要來教導我什麼的概念去應對。
五、一起找尋人生的意義!
時間一點一滴的流逝,人世間停留時刻,也逐漸遞減,不應該以渾渾噩噩的方式度過,而是要抱持著意義,去過好每一個今天。從今天起,就讓一起請試著在今天結束前,寫下你明天能進行的一個『行動創造』、一個『體驗美好』和一個『面對態度』練習,讓意義從此刻開始累積!
六、參考文獻
Steger, M. F., Frazier, P., Oishi, S., & Kaler, M. (2006).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3(1), 80–93.
Martela, F., & Steger, M. F. (2016). The three meanings of meaning in life: Distinguishing coherenc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5), 531–545.
Oishi, S., & Westgate, E. C. (2021). A psychologically rich life: Beyond happiness and mean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28(6), 1018–1035.
Frankl, V. E. (1959).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Beacon Press.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rankl, V. E. (1988). The will to meaning: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logotherapy. Meridi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