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幫助是恩典,但不能成為日常的拐杖。學會自立,不只是增添能力,更是一種成熟且愛自己的表現。
耳聞大樓用水安全堪慮的新聞,我開始懷疑自家水塔是否乾淨,於是習慣到超商買瓶裝水⋯⋯
瓶裝水很重,我常請店員幫忙提到住處。後來,一位大樓管理員主動提出:「我都到加水站提水,可以順便幫妳提。」甚至為我準備三個空桶,只要放在他位子旁,他就會幫我提水。那段時間,我感受到善意,也因此習慣了被照顧的日常。
就這樣渡過許多輕省的喝水時光,直到有天他歉然地說:「不好意思,我的摩托車壞了,暫時沒辦法幫妳提水。」我嘴裡說沒關係,另一邊則憂愁地意識到,又得回到超商買水的沉重日子。
原來,便利久了,人會對幫助產生依賴。
之後,一位姊妹聽我提起這事,說家裡剛好有閒置的濾水箱和濾蕊要送我。心想這真是上帝的恩典。不過,使用後才發現水流緩慢、機身笨重,好不容易過濾了滿箱乾淨的水,居然發現水龍頭的底部在漏水,我的心也跟著滴水,滴滴答答……
被照顧的日子,看似幸福卻藏著依賴
我意識到,與其不斷複製「求助—受挫」的循環,不如由自己來終結它。
於是,我上網搜尋濾水箱,發現廠商還有出產更符合我使用的濾水壺,濾好的水倒入熱水瓶更順手且不費力。當我不再寄望別人的「救援」,而是選擇動手、嘗試時,生命便從被動走向了主動。
後來,發現新濾水壺的濾水蓋破裂了。我沒有放棄,而是根據保證書尋求保固,店家要我把瑕疵的壺蓋寄回,並附上回郵信封,雖然過程有些繁瑣,但約莫三天,我就收到嶄新的壺蓋了。
從自助開始的信念—「我可以做到」
這個小小的成功經驗至關重要,我想起一個心理學的觀點「自我效能感」,相較於之前的無助、焦慮,當我開始摸索,並親身去克服困難,最終達成我期待的目標,就逐漸累積「我可以做到」的信念,取代了過去「只能等人幫忙」的無力感。
在這自助過程中,我學會嘗試學習、尋找資源,若試過還是不得其解,這時再尋求人,就比較能有針對性的幫助。
人生路上,別人的伸手是恩典,但唯有自立,才能走得長遠。
學會自助,不僅讓我更有耐心,也讓我相信:「成為自己生命中的貴人,就能找到翻山越嶺的力量與方向。」
歡迎追蹤+ 拾愛日常Facebook 粉絲專頁、LINE社群、IG,好文不漏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