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回到《給孩子的心理學》!
上一次,我們聊到團體之中的行為,發現原來從眾與團體壓力不全是壞事,有時也能幫助我們適應生活。不過,除了「別人怎麼看我」之外,你有沒有想過,到底是什麼,讓我願意主動去做一件事?答案,和「動機」有關。

我為什麼想努力?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有時候,我們的努力,是為了得到外在的獎賞或好處,這種外在的驅動力,稱為「外在動機」。例如因為想被老師稱讚,或是為了得到禮物而認真讀書,就是受到外在動機驅動。給孩子的心理學|第十課:獎勵?懲罰?揭開行為主義的心理學秘密!
不過,相信你的生活中也總有些事情,即使沒有別人要求,你也忍不住想做,甚至樂在其中吧!例如拼積木、彈鋼琴,或是組模型。沒人催你,你也會主動去做。這就是「內在動機」,因為這些事情本身就讓我們覺得有趣、好奇,或者有挑戰性。
而心理學家發現,內在動機通常能帶來更長久的熱情與滿足感。因為你不是「被要求去做」,而是因為「我自己想做」!
不過,即使是充滿動機的人,面對挑戰時,心理的「出發點」也不一定相同。這就帶我們進入另一個重要的概念:成就動機。
「我想變好」還是「怕自己不好」?成就動機的兩個方向
在追求成就的道路上,人們通常會有兩種不同的動力來源。有些人因為「想要成功」而努力;有些人則是「害怕失敗」而用功。 前者帶著期待,後者夾雜焦慮。
- 追求成功(Hope for Success):這類人喜歡挑戰,因為這件事情能讓自己學到新的東西,或是帶來其他成就。
- 避免失敗(Fear of Failure):這類型的人關注的重點則是會不會出錯、丟臉或被批評,因此傾向選擇安全的路,展現退縮或逃避的現象。
舉例來說,同樣是面對英文考試,有人是想著「我想更熟悉這個語言」,有人卻是想:「我不想輸給旁邊的同學」。兩種動機都能促進努力,但帶來的感受卻很不一樣:一種是好奇與期待,一種是壓力與焦慮。
「為了變好」還是「為了看起來好」?精熟取向與表現取向
教育心理學家進一步發現,追求成就時,我們還會設定不同的目標。
有些人重視個人內在的成長與進步,稱為「精熟取向(mastery approach)」;有些人則是想贏過別人、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好,這稱為「表現取向(performance approach)」。
各位可以想想看,你平常讀書,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精熟取向),還是為了贏過同學(表現取向)呢?這個答案,其實會影響你之後的學習態度。
其實,心理學家發現,當你採取「精熟取向」,也就是希望自己更好,就會增進內在動機,讓你在完成任務的時候更加愉悅,最後的成果同樣也會很出色。
這就像是電影《三個傻瓜》說的:「追求卓越,成功自會到來。」當你專注於變得更好,而不是讓別人看到你多好,學習就會變得更輕鬆、更快樂。
把「失敗」變成「還沒成功」:成長型思維
如果動機那麼重要,我們該怎麼培養出內在動機呢?當我們無可避免地遇到失敗,又該怎麼看待?
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就提出「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概念。
她發現,那些相信「透過努力,可以變得更好」的孩子,比那些認為「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孩子,更能持續學習、越挫越勇,最後也獲得更好的成果。這種「相信可以透過努力而進步」的想法,就是「成長型思維」。
遇到困難的任務,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說,「我只是還不會」。
那個「還」字,就是改變的開始。因為當你相信自己能進步,你就會真的開始努力。「 悲觀的人永遠正確,樂觀的人永遠前行。」如果不做出改變,情況就會真的符合自己悲觀的期望;但當你願意跨出第一步,就會發現事情都有改變的可能。用成長型思維看待挑戰,就能把挫折視為機會,而不是失敗。
🔑 結語:學會「欣賞過程」
想要培養內在動機與成長型思維,很重要的關鍵是「允許不完美」,並欣賞努力的過程。
無論是讀書、運動還是交朋友,真正重要的不是「要贏過誰」或是「看起來多麼光鮮亮麗」,而是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因為失敗並不可怕,可貴的是願意再試一次,甚至是從零開始的勇氣。而每一次嘗試,都是往成長更近一步。
想一想:
今天,你是為了什麼而努力?是為了得到讚美、分數,還是因為你真的想變得更好?
你可以在你的筆記本上寫下兩件事:
- 一件讓你「因為有趣」而主動去做的事。
- 一件你「雖然不擅長,但願意再試一次」的事。
下次再遇到挫折時,回來看看這一頁。你會發現,那些讓你真心想努力的事情,其實從來沒離開過你。
你也可以和朋友或家人分享,聽聽彼此的故事。你會發現,每個人的「動機」都不太一樣。 當我們能認識自己的動力來源,就更能找到讓自己快樂前進的方向。
謝謝大家閱讀〈給孩子的心理學〉,我們下次見囉!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或是對小芝女其他心理學觀察、英文學習、好書閱讀、歐洲旅行、美食日常等內容有興趣,
歡迎隨喜打賞,或者訂閱、請我喝杯咖啡☕️
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感謝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