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心理學|第15課:努力,是為了誰?探索動機的秘密!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大家好,歡迎回到《給孩子的心理學》!

上一次,我們聊到團體之中的行為,發現原來從眾與團體壓力不全是壞事,有時也能幫助我們適應生活。不過,除了「別人怎麼看我」之外,你有沒有想過,到底是什麼,讓我願意主動去做一件事?答案,和「動機」有關。

raw-image

我為什麼想努力?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

有時候,我們的努力,是為了得到外在的獎賞或好處,這種外在的驅動力,稱為「外在動機」。例如因為想被老師稱讚,或是為了得到禮物而認真讀書,就是受到外在動機驅動。

給孩子的心理學|第十課:獎勵?懲罰?揭開行為主義的心理學秘密!

不過,相信你的生活中也總有些事情,即使沒有別人要求,你也忍不住想做,甚至樂在其中吧!例如拼積木、彈鋼琴,或是組模型。沒人催你,你也會主動去做。這就是「內在動機」,因為這些事情本身就讓我們覺得有趣、好奇,或者有挑戰性

而心理學家發現,內在動機通常能帶來更長久的熱情與滿足感。因為你不是「被要求去做」,而是因為「我自己想做」!

不過,即使是充滿動機的人,面對挑戰時,心理的「出發點」也不一定相同。這就帶我們進入另一個重要的概念:成就動機

「我想變好」還是「怕自己不好」?成就動機的兩個方向

在追求成就的道路上,人們通常會有兩種不同的動力來源。有些人因為「想要成功」而努力;有些人則是「害怕失敗」而用功。 前者帶著期待,後者夾雜焦慮。

  • 追求成功(Hope for Success):這類人喜歡挑戰,因為這件事情能讓自己學到新的東西,或是帶來其他成就。
  • 避免失敗(Fear of Failure):這類型的人關注的重點則是會不會出錯、丟臉或被批評,因此傾向選擇安全的路,展現退縮或逃避的現象。

舉例來說,同樣是面對英文考試,有人是想著「我想更熟悉這個語言」,有人卻是想:「我不想輸給旁邊的同學」。兩種動機都能促進努力,但帶來的感受卻很不一樣:一種是好奇與期待,一種是壓力與焦慮。

「為了變好」還是「為了看起來好」?精熟取向與表現取向

教育心理學家進一步發現,追求成就時,我們還會設定不同的目標。

有些人重視個人內在的成長與進步,稱為「精熟取向(mastery approach)」;有些人則是想贏過別人、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好,這稱為「表現取向(performance approach)」。

各位可以想想看,你平常讀書,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精熟取向),還是為了贏過同學(表現取向)呢?這個答案,其實會影響你之後的學習態度。

其實,心理學家發現,當你採取「精熟取向」,也就是希望自己更好,就會增進內在動機,讓你在完成任務的時候更加愉悅,最後的成果同樣也會很出色。

這就像是電影《三個傻瓜》說的:「追求卓越,成功自會到來。」當你專注於變得更好,而不是讓別人看到你多好,學習就會變得更輕鬆、更快樂。

把「失敗」變成「還沒成功」:成長型思維

如果動機那麼重要,我們該怎麼培養出內在動機呢?當我們無可避免地遇到失敗,又該怎麼看待?

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就提出「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概念。

她發現,那些相信「透過努力,可以變得更好」的孩子,比那些認為「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孩子,更能持續學習、越挫越勇,最後也獲得更好的成果。這種「相信可以透過努力而進步」的想法,就是「成長型思維」。

遇到困難的任務,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說,「我只是不會」。

那個「還」字,就是改變的開始。因為當你相信自己能進步,你就會真的開始努力。「 悲觀的人永遠正確,樂觀的人永遠前行。」如果不做出改變,情況就會真的符合自己悲觀的期望;但當你願意跨出第一步,就會發現事情都有改變的可能。用成長型思維看待挑戰,就能把挫折視為機會,而不是失敗。

🔑 結語:學會「欣賞過程」

想要培養內在動機與成長型思維,很重要的關鍵是「允許不完美」,並欣賞努力的過程。

無論是讀書、運動還是交朋友,真正重要的不是「要贏過誰」或是「看起來多麼光鮮亮麗」,而是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因為失敗並不可怕,可貴的是願意再試一次,甚至是從零開始的勇氣。而每一次嘗試,都是往成長更近一步。

想一想:

今天,你是為了什麼而努力?是為了得到讚美、分數,還是因為你真的想變得更好?

你可以在你的筆記本上寫下兩件事:

  1. 一件讓你「因為有趣」而主動去做的事。
  2. 一件你「雖然不擅長,但願意再試一次」的事。

下次再遇到挫折時,回來看看這一頁。你會發現,那些讓你真心想努力的事情,其實從來沒離開過你。

你也可以和朋友或家人分享,聽聽彼此的故事。你會發現,每個人的「動機」都不太一樣。 當我們能認識自己的動力來源,就更能找到讓自己快樂前進的方向。

謝謝大家閱讀〈給孩子的心理學〉,我們下次見囉!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

或是對小芝女其他心理學觀察英文學習好書閱讀歐洲旅行美食日常等內容有興趣,

歡迎隨喜打賞,或者訂閱、請我喝杯咖啡☕️

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感謝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芝女看天下
197會員
229內容數
📖旅行 X 生活省思 X 心理學 X 翻譯思考 💡生命是一場旅行,這裡將分享我的旅行攻略、生活省思、文化觀察,以及心理學與生活的連結。 💡此外,身為外文系+教育學程出身,不能少了英語學習、翻譯與托福準備攻略!希望能滿足大家不同的喜好喔! 🩵相逢即是有緣,謝謝你聽我的故事。
小芝女看天下的其他內容
2025/10/15
你有沒有發現,只要身邊有其他人,我們的行為就會變得不太一樣?這不是你「沒主見」,而是心理學裡的關鍵現象——遵循。從艾許的經典實驗,到生活中常見的「得寸進尺」和「退求其次」技巧,再到社群媒體上的集體評論與「去個人化」現象,這一集將帶你發現——原來,我們的選擇不只來自「自己」,也深受「別人」影響!
Thumbnail
2025/10/15
你有沒有發現,只要身邊有其他人,我們的行為就會變得不太一樣?這不是你「沒主見」,而是心理學裡的關鍵現象——遵循。從艾許的經典實驗,到生活中常見的「得寸進尺」和「退求其次」技巧,再到社群媒體上的集體評論與「去個人化」現象,這一集將帶你發現——原來,我們的選擇不只來自「自己」,也深受「別人」影響!
Thumbnail
2025/10/08
這誤,讓我們一起探索社群媒體的心理陷阱:從演算法如何操縱大腦的多巴胺,到同溫層、月暈效應與社會比較,揭開「滑手機上癮」背後真相。透過生動的例子,讓孩子也能理解心理學名詞,同時提供家長陪伴孩子的思考工具。
Thumbnail
2025/10/08
這誤,讓我們一起探索社群媒體的心理陷阱:從演算法如何操縱大腦的多巴胺,到同溫層、月暈效應與社會比較,揭開「滑手機上癮」背後真相。透過生動的例子,讓孩子也能理解心理學名詞,同時提供家長陪伴孩子的思考工具。
Thumbnail
2025/10/01
大家好,歡迎回到《給孩子的心理學》!上一次我們聊到「注意力」,學到它就像黑金一樣珍貴。當你能控制注意力,就能把能量放在更重要的地方。不過,當我們注意到某件事情之後,都能把他們記下來嗎?還有,為什麼你和朋友對同一件事,記得的卻不太一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記憶,還有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會「金魚腦」吧!
Thumbnail
2025/10/01
大家好,歡迎回到《給孩子的心理學》!上一次我們聊到「注意力」,學到它就像黑金一樣珍貴。當你能控制注意力,就能把能量放在更重要的地方。不過,當我們注意到某件事情之後,都能把他們記下來嗎?還有,為什麼你和朋友對同一件事,記得的卻不太一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記憶,還有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會「金魚腦」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將孩子的狀態放在心裡,引導孩子面對情緒,重新溝通,使得事件不只是事件,而是關係的建立與重建。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不論是家庭或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帶給孩子們力量。孩童的成長與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孩子們的成長,以及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同時提出了對家長和教育者的建議,希望提供孩子所需的支持與幫助。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有些家長強烈要求孩子走自己走過的路,每天向孩子灌輸自己當年如何認真讀書取得好成績繼而出人頭地,然後要求孩子照方抓藥,努力讀書。面對成績不如預期的孩子,他們完全無法理解,自問當年環境更惡劣也做得到,為什麼讓孩子享用最好的資源,成績卻無法提升?他們認定孩子不夠努力,完全無視孩子的本質和興趣,堅持將自己的
Thumbnail
有些家長強烈要求孩子走自己走過的路,每天向孩子灌輸自己當年如何認真讀書取得好成績繼而出人頭地,然後要求孩子照方抓藥,努力讀書。面對成績不如預期的孩子,他們完全無法理解,自問當年環境更惡劣也做得到,為什麼讓孩子享用最好的資源,成績卻無法提升?他們認定孩子不夠努力,完全無視孩子的本質和興趣,堅持將自己的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https:/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https:/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