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總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
許多伴侶一心只想從自身問題中尋求解答。然而,他們卻經常解錯題目、找錯答案,所尋得的都是錯誤的理論依據與緣由。(p.29)
學校會教我們國文、數學、英文,但不教我們理財,也不教我們終身有用的「關係經營法則」。關係的源頭來自於個體,也就是我們每個「人」,理所當然的,關係中若有問題當然也是出自於人。
你真的了解自己嗎?
自我覺察是終身的課題,每到人生不同的階段,都會對自己有新的發現。總是覺得想不透另一半在想什麼?那麼你可以從認識自己開始。
男女之間不只是性別上,更多的是個體之間的差異。近年腦科學越來越熱門,我們知道男女的大腦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在語言、邏輯、情緒上皆是如此。這也是為什麼常常聽到「女人心海底撈」或是「理工男」等等的形容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觀看洪蘭教授的演講,風趣幽默地用實際例子帶你認識男人女人的腦!
內在大使vs內在原始人
今天,我們一樣要講腦科學,但是我們不從性別的角度出發,而是講大家的相同之處。談到人與人的爭吵,首先要來了解什麼是內在原始人。
內在原始人包括(p.66):
- 杏仁核:接收威嚇訊息(例如:語帶威嚇的字句、表情、聲音、語氣、動作姿態與味道等)。
- 下視丘:釋放化學物質到大腦裡,同時只是腦下垂體與腎上腺進一步釋放壓力荷爾蒙至全身,發出是否迎戰、躲避或靜止不動的警訊。
- 腦下垂體與腎上腺:接收下視丘的指令,釋放壓力賀爾蒙。
- 迷走神經背側複合體(沈默迷走神經):透過全面減緩心血管與呼吸道系統的運作,對壓力或危及情境做出反應。
原始人顧名思義就是生活在那遙遠的古代,隨時都害怕失去性命、每一餐都要自己打獵獲得才能生存下去的時代。我們的腦正是為了適應這樣的環境而產生了保護機制。因此,當我們在面臨爭吵與衝突時會想要「還擊」,其實是正常反應。所以這時候,就必須讓內在大使來幫助我們化險為夷。
內在大使是我們大腦內理性、社會化與通情達理的部分。雖然目標同樣是求生存,但內在大使就像外交大使一樣,以「求和平」的方式,幫助我們建立、維繫關係以及生命。
內在大使包含(p.77):
- 腹側迷走神經(聰明迷走神經):透過心血管與呼吸系統的趨緩,發揮鎮定效果(例:藉由長而緩慢的呼氣)。
- 徹底把事情搞清楚 — 海馬迴:主要功能是追蹤重要事物,除了記憶,還控制抗壓荷爾蒙,也針對外在環境進行編碼與還原。
- 保持共同情感 — 島葉(insula):島葉在「感受憐憫與同情」的功能上有很大貢獻,賦予我們與他人連結的能力。
- 保持緊密連結 — 右腦:主導著將注意力放在努力與他人連結上,也負責解讀對方的臉部表情、聲量語氣與生體語言。
- 坦誠說出來 — 左腦:掌握細節與準確的重要性,擅長解讀心思;也懂的如何說出獨特、創意、正向的話語,讓蓄勢待發的內在原始人熄滅,促使雙方能夠好好溝通!
- 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前額葉皮質:人類「道德與同理」的中心,能夠同時和內在原始人與內在大使好好溝通。因著前額葉皮質,讓我們對自己與他人的心思感到好奇。
人們起衝突的時候,杏仁核會最先拉起警報,並且啟動一連串的內在原始人機制,藉此來保護自己免於受害;然而若沒有理性且社會化的內在大使調和,情況只會越演越烈。如果下次遇到爭執的狀況,為了讓內在原始人不要這麼衝動,可以嘗試先讓彼此都深呼吸幾口,等到稍微冷靜下來之後再派內在大使好好的處理。
嬰兒時期的依附
認識自己,也可以從認識「依附」開始。我們在嬰幼兒時期受到的照顧,深深的影響著我們長大後與他人的互動關係。依附(attachment)行為是從出生後6–7個月開始形成,主要照顧者如何照顧我們、如何幫助我們與人產生關係或是主要照顧者是否看重我們,甚至是主要照顧者本身的身心靈狀況如何,都在在的影響著我們的發展。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主要是由約翰・鮑比(John Bowlby)等人所提出的。在《大腦依戀障礙》一書當中,作者為了讓此理論更容易理解,就以「錨定型/孤島型/浪潮型」來代替。

此三種分別對應的較正規的名稱則分別為「安全型/逃避型/矛盾型」,當然近年又有不斷的更新,甚至有第四種「混亂型依附」,但書中並未提及,因此我也不會多加描述。以下就要開始簡要的介紹三種依附的特質。
錨定型依附(安全型依附)

1.童年的美好祝福未來的關係:小時候有受到細心的照顧,使他們本身就有足夠的安全感;年幼時互動良好的父母是他們的榜樣,當進入一段關係時,他們會藉著模仿父母相處的方式,來對待另一半。
2.更享受投入親密關係:不會對獨處感到反感或焦慮,但更享受投入在一段有付出、有被愛的親密關係。
3.將伴侶視為「第一順位」:在關係當中會學習了解對方、以對方接受的方式為對方付出,非常願意花時間、付代價來維繫他們的「伴侶圈圈」。
4.我們都不完美,卻都願意成長:人都會犯錯,錨定型也不意外。但他們會勇於認錯、儘速彌補傷害,面對任何挑戰都不會輕易放棄,反而會想辦法去解決,來保護這段關係。
孤島型依附(逃避型依附)

1.真的如同孤島:童年可能較常經歷到:被否定、被責罵,很少得到正向的回饋,也缺少愛。這讓他們即使自己建立了新的親密關係,也不期待能被伴侶所愛,最後選擇學習自愛。
2.愛好獨處的背後反映傷痛:喜歡獨處極有可能是嬰兒時期的依賴和連結的需要沒有被滿足,甚至被冷漠拒絕、被漫不經心地對待所導致。
3.視伴侶的介入是種打擾:除了不喜歡和人相處,也比較抗拒和另一半的性愛。有時候還會把伴侶的介入,看作是一種負向的打擾行為。
4.逃避面對過去:認為過去的事情就過去了,沒有必要花時間去處理,以至於他們很難發現為什麼自己感到孤獨,也難以更深入的瞭解真實的自己。
浪潮型依附(逃避型依附)

1.逃避未來,將自己困在過往:浪潮型的人會牢牢記住童年的焦慮,即使他們有得到照顧者的愛,但更記得的是父母的爭執和疏遠。處於「被困在過往」的狀況之中,難以往前進。
2.在投入與抽離兩端擺盪:長大後的他們就像海上的浪潮一樣,尤其在親密關係當中,他們缺乏安全感的情況更明顯。想投入感情卻又害怕自己深陷其中最後受傷害,因此矛盾、猶豫不決。
3.渴望愛,但更怕受傷害:其實他們很渴望被愛也想去愛人,可是他們更怕受到傷害,深信著:「反正我遲早會被拒絕、被拋棄,不如我先下手為強拒絕別人吧」的想法,如同為自己設一道防護網,以為這樣自己就不會受傷害。殊不知最後是兩敗俱傷。
4.缺乏安全感,深信自己不被愛:因為焦慮和矛盾的特質,所以浪潮型的人也容易將事情往負面思考,他們認為愛情終究令人心灰意冷,在這世界上永遠別想真正的倚靠他人(p.125)。
關於「你究竟是哪一種依附」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知道的事情是,你可能是其中一種,但也很有可能發現自己同時有兩至三種依附類型的特質,這都是非常有可能的!再來是,依附形式是能夠被改變的!但這需要透過不斷的刻意練習來達成,也需要另一半也願意一同努力!
其實人的特質通常都是一體兩面的,雖然孤島型喜歡獨處,但是這也顯示出他們是獨立、懂的照顧自己的人;作者對於浪潮型的描述則是慷慨大方、願意付出,關注他人的需要,也能夠比較全面性的看待問題。我也將第103頁的表格後製後附上,讓大家能夠更全面性的認識這三種依附類型。

認識依附關係只是個開始。我一直認為「認識自己」能幫助我們在親密關係當中更游刃有餘;而若想搞懂他人在想什麼,其實也是得先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當我們找出內心深處的傷害,並開始療癒自己,其實也更能夠對他人的想法和行為展現出同理心,唯有我們自己的身心靈都健康、將自己照顧好,我們也才有力量、力氣去照顧他人、愛他人。
情緒並沒有對錯,但是我們也要懂的處理情緒,並且去發現情緒背後的「問題」以及「原因」,才能夠更有效地讓我們成長。關於情緒又是另一個沒有盡頭的課題,日後會向大家更有系統的分享。
《大腦依戀障礙》的作者是一位資歷豐富的諮商心理師,所以書中有輔導諮商的實例,當然也有心理學的知識。作者不僅將這些腦科學及心理學的理論變得易讀性更高,也提供了我們很多的方法,來幫助我們經營親密關係。
下一篇文章我將會分享「伴侶圈圈」的概念,以及如何維繫親密關係。
本文是塗讀閱讀完《大腦依戀障礙》後所撰寫,內容經統整後編輯。
喜歡這篇重點整理嗎!
拍手|給我個擊掌吧👏👏👏我會繼續努力!
分享|你的朋友需要?快分享這篇文給他!
追蹤|我需要你的鼓勵!讓我們一起成長吧❤️
閱讀、整理、輸出、製作圖文雖然耗時費工,但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你們的支持是我往前的動力❤️歡迎follow我的IG(@to_do_to_read),有另一種形式的分享~希望你也會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