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說:「越高的位置,風越大。」在職場裡,主管看似擁有權力、資源與話語權,但很多時候,他們其實是最孤單、最容易崩裂的一群人。尤其當團隊表面安靜、內在卻早已瀕臨臨界點時,那種情緒疲乏就像無聲的地震,讓整個組織慢慢失去彈性。
故事主角阿倫,是一家中型公司的業務主管。升上主管後,他幾乎每天都在「救火」。上面有不斷丟下KPI的總經理,下面有情緒低迷、效率下滑的團隊。某天,他在例行會議上發現,平常健談的組員小君竟整場一句話都沒說。會議結束後,阿倫忍不住私下問:「最近是不是有什麼想法?可以跟我說。」小君笑了笑:「沒事啦,我想說講了也沒差。」
那一刻,阿倫心裡咯噔一聲——他突然意識到,團隊正陷入一種「安靜的崩裂」。
幾週後,業績持續低迷。阿倫試圖激勵大家開發新客戶,但團隊反應冷淡,甚至連討論都變成例行公事。直到有天晚上,他獨自留在辦公室整理報表,看著那些遲遲未達標的數字,才驚覺自己也快「壞掉」了。不是因為壓力,而是那種「怎麼做都沒反應」的無力感。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情緒耗竭」,是倦怠症三大核心之一。研究指出,領導者長期處於「被期待解決問題」的角色中,若缺乏情緒支持或回饋,很容易出現慢性疲勞、專注力下降與關係疏離等現象。這並非「抗壓性不足」,而是「長期被迫強撐」的後果。
阿倫後來找上公司外部的職涯顧問聊聊,才明白自己一直把「領導」當成「要永遠撐住」,卻忘了「帶領」的前提是「能量穩定」。在顧問的建議下,他開始調整領導節奏:
第一,他不再把所有事情攬在身上,而是學會「信任授權」,讓團隊成員分工去承擔挑戰
第二,他每週安排一次「無議程對話」,讓團隊自由分享近況與感受,不限工作
第三,他也開始與其他主管交流彼此的壓力來源,從同儕中找到情緒出口。
幾個月後,整個團隊氣氛慢慢回暖,小君也重新在會議中發表意見。阿倫發現,當主管不再硬撐、願意示弱時,反而讓團隊更願意伸出手。原來領導力不是堅強,而是讓別人感受到「一起撐得住」。
在職場中,「主管崩裂」並不是失職,而是提醒組織該重新檢視支持系統。根據調查指出,台灣約有42%的中階主管自評「長期心理疲勞」,其中超過三成表示「不知該向誰傾訴」。這代表領導階層的壓力並非個人問題,而是整個文化對「主管不能軟弱」的誤解。
如果你是主管,請記得:你不是機器。你的情緒需要被照顧,因為領導者的穩定,往往是團隊能量的核心。
如果你是部屬,也別忘了,主管不是天生強大,他們也會焦慮、迷惘,甚至懷疑自己。多一點理解與對話,也許就是讓團隊重新呼吸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