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裡,有一種現象很微妙:大家都還在、工作也都還能運轉,但空氣裡的氣氛卻明顯不一樣了。
沒有大吵大鬧、沒有離職潮,也沒有誰被明確點名……只是會議變得安靜、員工回信速度變慢、討論越來越敷衍。
這種現象,被稱為——「安靜崩裂」。
小安最近在一家中型公司擔任行銷企劃,團隊裡有七個人。表面上,一切都還算順利,但近三個月來,她越來越覺得怪怪的。以前同事會互相 cover、分享點子,現在卻各忙各的;主管以前會討論策略,現在只剩下丟指令。「沒有誰離職,可是,好像大家的心都不在這裡了。」她形容那感覺,就像辦公室裡的空氣都被抽空一樣。
安靜崩裂是是一種集體性的心理耗竭現象。
它不同於「安靜離職」,它更像是一種組織層面的情緒瓦解——每個人都還在運作,但信任、熱情與連結感已經崩塌。
當組織出現以下三種情況時,安靜崩裂最容易發生:
管理者失去傾聽與回饋機制(例如只重視 KPI、忽略人心);
員工感受到長期的無效努力(努力不被看見或被當成理所當然);
團隊間缺乏真實的情感連結(同事變成任務夥伴,而非工作夥伴)。
這些都會導致心理安全感下降,最終讓整個團隊陷入無聲的疲乏。
有一次,部門臨時被要求加班完成專案,原本應該大家一起討論解法,但這次卻沒有人主動發言。主管看著沉默的團隊,只說:「那就照以前的方式做吧。」那一刻,小安突然覺得心涼。她明白,大家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是不想再多說什麼。
她開始意識到,團隊裡不只是一個人倦怠,而是整體氛圍在慢慢崩解。有人開始請長假,有人默默關掉通知,有人雖然還在開會,但眼神裡已經沒有光。這種「看不見的離開」,其實比真的離職更可怕。
為什麼安靜崩裂會發生?
研究指出,當員工長期在「高要求、低支持」的環境中工作時,大腦會出現情緒防衛機制──
不是反抗,而是抽離。
這種抽離會逐漸蔓延,特別當主管沒有覺察時,會造成集體的情緒冷漠。
一開始只是「不想多說」,後來變成「不想多想」,最後乾脆「不想多做」。
這就是安靜崩裂的真相——不是沒人願意努力,而是沒人相信努力有用。
如何避免安靜崩裂?
想要預防這種現象,不只是做心理建設,更重要的是制度與關係的重建:
讓反饋成為日常對話
與其等年度考核,不如每週或每月一次小型回饋會議。重點不是檢討,而是讓員工被看見。
重新定義「貢獻」的價值
不要只看產出,也看合作過程。
對員工而言,「被肯定過程中的努力」比「最終成果的獎金」更能提升長期動能。
建立心理安全的團隊文化
讓每個人知道,即使提出不同意見,也不會被懲罰或孤立。
這樣的安全感,是對抗安靜崩裂最強的疫苗。
小安後來離開那家公司,不是因為壓力太大,而是因為「感覺不到活著」。
她說,那段時間讓她學會了:真正讓人崩潰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那份被忽視的努力。
安靜崩裂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長期被忽略後的一種集體沉默。
當一間公司裡開始出現「沒人吵、沒人提、沒人管」的現象,可能就該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們到底還在工作,還是在耗盡彼此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