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職場中的安靜崩裂現象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在公司裡,有一種現象很微妙:大家都還在、工作也都還能運轉,但空氣裡的氣氛卻明顯不一樣了。

沒有大吵大鬧、沒有離職潮,也沒有誰被明確點名……只是會議變得安靜、員工回信速度變慢、討論越來越敷衍。

這種現象,被稱為——「安靜崩裂」。

小安最近在一家中型公司擔任行銷企劃,團隊裡有七個人。表面上,一切都還算順利,但近三個月來,她越來越覺得怪怪的。以前同事會互相 cover、分享點子,現在卻各忙各的;主管以前會討論策略,現在只剩下丟指令。「沒有誰離職,可是,好像大家的心都不在這裡了。」她形容那感覺,就像辦公室裡的空氣都被抽空一樣。

安靜崩裂是是一種集體性的心理耗竭現象。

它不同於「安靜離職」,它更像是一種組織層面的情緒瓦解——每個人都還在運作,但信任、熱情與連結感已經崩塌。

當組織出現以下三種情況時,安靜崩裂最容易發生:

管理者失去傾聽與回饋機制(例如只重視 KPI、忽略人心);

員工感受到長期的無效努力(努力不被看見或被當成理所當然);

團隊間缺乏真實的情感連結(同事變成任務夥伴,而非工作夥伴)。

這些都會導致心理安全感下降,最終讓整個團隊陷入無聲的疲乏。

有一次,部門臨時被要求加班完成專案,原本應該大家一起討論解法,但這次卻沒有人主動發言。主管看著沉默的團隊,只說:「那就照以前的方式做吧。」那一刻,小安突然覺得心涼。她明白,大家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做,而是不想再多說什麼。

她開始意識到,團隊裡不只是一個人倦怠,而是整體氛圍在慢慢崩解。有人開始請長假,有人默默關掉通知,有人雖然還在開會,但眼神裡已經沒有光。這種「看不見的離開」,其實比真的離職更可怕。

為什麼安靜崩裂會發生?

研究指出,當員工長期在「高要求、低支持」的環境中工作時,大腦會出現情緒防衛機制──

不是反抗,而是抽離。

這種抽離會逐漸蔓延,特別當主管沒有覺察時,會造成集體的情緒冷漠。

一開始只是「不想多說」,後來變成「不想多想」,最後乾脆「不想多做」。

這就是安靜崩裂的真相——不是沒人願意努力,而是沒人相信努力有用。

如何避免安靜崩裂?

想要預防這種現象,不只是做心理建設,更重要的是制度與關係的重建:

讓反饋成為日常對話

與其等年度考核,不如每週或每月一次小型回饋會議。重點不是檢討,而是讓員工被看見。

重新定義「貢獻」的價值

不要只看產出,也看合作過程。

對員工而言,「被肯定過程中的努力」比「最終成果的獎金」更能提升長期動能。

建立心理安全的團隊文化

讓每個人知道,即使提出不同意見,也不會被懲罰或孤立。

這樣的安全感,是對抗安靜崩裂最強的疫苗。

小安後來離開那家公司,不是因為壓力太大,而是因為「感覺不到活著」。

她說,那段時間讓她學會了:真正讓人崩潰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那份被忽視的努力。

安靜崩裂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長期被忽略後的一種集體沉默。

當一間公司裡開始出現「沒人吵、沒人提、沒人管」的現象,可能就該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們到底還在工作,還是在耗盡彼此的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職涯停看聽
25會員
273內容數
臉書:職涯停看聽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59083430133 IG:https://www.instagram.com/cda_pu_positive_thinking/
職涯停看聽的其他內容
2025/10/23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沒方向」是換工作的最大阻礙,實際上,方向早已清楚,真正卡住的是「不敢行動」。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人們面對改變時的恐懼心理,並提出「行動」才是建立信心的前提,即使只是微小的第一步,也能有效累積動能,克服恐懼,最終達成目標。文末提供了一個實用的「行動公式」,幫助讀者有效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Thumbnail
2025/10/23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沒方向」是換工作的最大阻礙,實際上,方向早已清楚,真正卡住的是「不敢行動」。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人們面對改變時的恐懼心理,並提出「行動」才是建立信心的前提,即使只是微小的第一步,也能有效累積動能,克服恐懼,最終達成目標。文末提供了一個實用的「行動公式」,幫助讀者有效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Thumbnail
2025/10/22
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方向」,但真相往往是——根本沒空想。 每天忙著應付主管的臨時交辦、追專案進度、開不完的會,下班後只想滑手機放空。久而久之,「職涯方向」這件事,就被默默擠到人生的待辦清單最底端。
Thumbnail
2025/10/22
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方向」,但真相往往是——根本沒空想。 每天忙著應付主管的臨時交辦、追專案進度、開不完的會,下班後只想滑手機放空。久而久之,「職涯方向」這件事,就被默默擠到人生的待辦清單最底端。
Thumbnail
2025/10/21
小安終於撐過那段被主管冷處理的日子。還記得那時她每天都提心吊膽,生怕一個眼神、一句話就被誤會成「不積極」。但事情峰迴路轉,主管突然改變態度,不再盯她報告、不再天天催進度,甚至連部門開會都讓她自己決定要不要發言。表面看起來是「被信任」,但那種安靜,卻讓她更不安。
Thumbnail
2025/10/21
小安終於撐過那段被主管冷處理的日子。還記得那時她每天都提心吊膽,生怕一個眼神、一句話就被誤會成「不積極」。但事情峰迴路轉,主管突然改變態度,不再盯她報告、不再天天催進度,甚至連部門開會都讓她自己決定要不要發言。表面看起來是「被信任」,但那種安靜,卻讓她更不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下屬是安靜的人,不太與其他人互動,但工作能力很強,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才好呢?》但,安靜真的需要「解決」嗎?一起來探討吧!
Thumbnail
《下屬是安靜的人,不太與其他人互動,但工作能力很強,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才好呢?》但,安靜真的需要「解決」嗎?一起來探討吧!
Thumbnail
「安靜離職」,指工作上「只完成工作最低需求」的態度。時代變遷,對生命、生活的看法,以及「獲取收入」的管道,都淡化著「工作」的必要性。「安靜離職」更像一種選擇看待「工作」的態度。人一天的精力有限,主管同仁客戶,包裝得理所當然的期待、情緒反應、和完美成品,及份外事宜,其實並不全是「合理」。
Thumbnail
「安靜離職」,指工作上「只完成工作最低需求」的態度。時代變遷,對生命、生活的看法,以及「獲取收入」的管道,都淡化著「工作」的必要性。「安靜離職」更像一種選擇看待「工作」的態度。人一天的精力有限,主管同仁客戶,包裝得理所當然的期待、情緒反應、和完美成品,及份外事宜,其實並不全是「合理」。
Thumbnail
在職場中,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同事,有些人充滿熱情,有些人則安於現狀。 當積極的職場新人面對消極前輩,透過本文分享的策略建立基礎,打造優勢!
Thumbnail
在職場中,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同事,有些人充滿熱情,有些人則安於現狀。 當積極的職場新人面對消極前輩,透過本文分享的策略建立基礎,打造優勢!
Thumbnail
在現代職場中,孤寂感成為了許多人的一種普遍體驗。瞭解和應對職場孤寂感顯得尤為重要。這包括認識孤寂感的存在、主動建立聯繫、尋求支持和資源、培養積極心態、提高自我效能感、獲得主管的認同、以及平衡工作與生活。通過這些策略和心態轉變,個人可以更好地應對職場孤寂感,提升工作滿意度和整體幸福感。
Thumbnail
在現代職場中,孤寂感成為了許多人的一種普遍體驗。瞭解和應對職場孤寂感顯得尤為重要。這包括認識孤寂感的存在、主動建立聯繫、尋求支持和資源、培養積極心態、提高自我效能感、獲得主管的認同、以及平衡工作與生活。通過這些策略和心態轉變,個人可以更好地應對職場孤寂感,提升工作滿意度和整體幸福感。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工作低潮的時刻。 有的人選擇找方式抒發,也有人選擇逃避,持續加強工作力度。 然而究竟在遇到工作低潮時,要用什麼方式來安然度過? 希望能夠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可能的解決方案,協助更多人順利地挺過這不容易的時期。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工作低潮的時刻。 有的人選擇找方式抒發,也有人選擇逃避,持續加強工作力度。 然而究竟在遇到工作低潮時,要用什麼方式來安然度過? 希望能夠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可能的解決方案,協助更多人順利地挺過這不容易的時期。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安靜離職是指員工只完成基本職責,不再投入額外努力。這個現象因疫情期間的抖音用戶推廣而流行。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四個維度共同促成了這一現象的興起。企業應提高工作滿意度、加強溝通、提供彈性安排和職業發展規劃來應對。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安靜離職是指員工只完成基本職責,不再投入額外努力。這個現象因疫情期間的抖音用戶推廣而流行。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四個維度共同促成了這一現象的興起。企業應提高工作滿意度、加強溝通、提供彈性安排和職業發展規劃來應對。
Thumbnail
最近,職場上經常聽到一個詞——“無預警離職”。想像一下,你早上還和同事在茶水間聊天,下午他就悄無聲息地消失在辦公桌前,桌上的物品已經收拾得一乾二淨。這種突然的離職,對於一個公司和團隊來說,無異於一場職場地震。那麼,無預警離職究竟會給職場帶來哪些深層傷害呢?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Thumbnail
最近,職場上經常聽到一個詞——“無預警離職”。想像一下,你早上還和同事在茶水間聊天,下午他就悄無聲息地消失在辦公桌前,桌上的物品已經收拾得一乾二淨。這種突然的離職,對於一個公司和團隊來說,無異於一場職場地震。那麼,無預警離職究竟會給職場帶來哪些深層傷害呢?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