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安那天在咖啡廳對我說:「我真的想換工作啦。」
他語氣堅定到我差點以為明天就要遞辭呈。結果一問,這句話他已經講了一年半。
履歷改過三次、職缺看了無數個、朋友也幫忙模擬面試,但每當真的要投出去時,他總會說:「等這個案子結束再說好了。」下一次見面,他依舊坐在同個位置,只是換了不同的藉口。
這種情況,其實我在諮詢裡見太多。
很多人都以為「我沒方向」才是最大問題,但真相往往是——方向早就知道,只是腳還沒動。
而這種「知道卻不動」的狀態,比迷路還折磨。
有趣的是,當人開始對現狀不滿、意識到「該改變了」時,心裡其實會出現兩種聲音。
一個說:「走吧,別再浪費時間。」
另一個卻說:「再撐一下,也許情況會變好。」
這兩個聲音每天拔河,讓人卡在中間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我問小安:「你是真的還沒準備好,還是其實不敢開始?」
他愣了一下,低頭笑說:「應該是後者吧。」
很多人以為自己缺的是「動力」,但其實少的,是面對恐懼的勇氣。
因為改變不只是離開現狀那麼簡單,它意味著要捨棄熟悉的節奏、要冒著失敗的風險、要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
就像站在泳池邊的人,知道水溫、知道姿勢、甚至學過理論,但始終不敢下水。不是不會,而是不敢。
那怎麼辦?難道要等「完全不怕」才開始嗎?
當然不可能。人生很少有那種「一切準備好才起跑」的時刻。
事實上,信心是行動的結果,不是行動的前提。
你做得越多,就越不怕。
我後來陪小安做了一個小實驗。
不是馬上辭職,也不是直接投履歷,而是先「試著行動」。
他先列出三件能在兩週內完成的小動作:
第一,和一位在培訓產業工作的朋友約喝咖啡;
第二,更新履歷中的自我介紹段落;
第三,主動參加一場跟新領域有關的講座。
結果兩週後,他的表情完全不同。
不是因為馬上換到理想工作,而是因為他開始覺得自己在前進。
那份動能會讓人越來越有底氣。
這就是行動力的真相:你不需要跨出一大步,只要願意先踏出半步。
我知道這聽起來老生常談,但每次真的行動的人,心境都會產生微妙變化。
因為當你願意行動,你就重新奪回了主導權。
而那份主導感,正是從迷惘走向清晰的關鍵。
當然,改變過程不會一路順風。
你可能會被質疑、被懷疑,甚至被現實潑冷水。
但請記得,那些反對聲音不代表你走錯,只是提醒你:你真的在動了。
行動這件事,有一個很實用的公式:
行動 = 小步驟 + 時限 + 支持系統。
「小步驟」是讓改變變得可執行;
「時限」是幫自己畫出界線,避免拖延;
「支持系統」則是找人一起走,例如職涯教練、同事、朋友。
因為沒有人可以獨自完成所有改變,尤其當恐懼太大的時候。
我常對學員說:「別等到不怕再開始,而是邊怕邊走。」
因為你會發現,那些讓你焦慮的事,當你真的去做,往往沒有想像中可怕。
改變最困難的地方,不在於能不能做到,而是你願不願意承認——現在的自己,該動了。
幾個月後,小安終於投出了履歷。
他說那天按下送出的瞬間,手還是有點抖。
但沒過多久,他就接到面試通知。
那一刻他笑著說:「原來,行動真的比想像還容易一點點。」
我回他:「不是改變容易,是你終於相信自己辦得到。」
如果你也正卡在那個「知道要改變,但還沒開始」的階段,
別急著逼自己馬上成功,先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願不願意,今天就先往想要的生活靠近一點點?」
不需要多,只要一點點就好。
因為真正的轉變,不是一次跨越的結果,而是無數個微小行動的累積。
有時候,改變命運的,不是一個巨大的決定,而是一個你終於願意去做的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