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有一種默契最難打破,叫做「不要多講話比較安全。」
有人怕講錯話惹禍,有人懶得再講,因為說了也沒用;久而久之,「沉默」變成共識,而這共識,正是讓一間公司慢慢失去活力的開始。
阿哲在一家科技公司擔任專案經理,進公司第三年,已經習慣開會時的那股尷尬氣氛。
主管提問:「大家有沒有意見?」
全場鴉雀無聲。
有新人剛想開口,旁邊的同事輕拍他一下,小聲說:「別講太多,會被記住。」
那一刻,阿哲突然意識到,沉默早就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生存策略。
職場沉默,是一種防衛反應
「組織沉默)」是一種集體性的防衛機制,當員工認為「說出真話不會帶來改變,甚至會造成負面後果」時,最安全的做法就是閉嘴。
這現象在台灣職場尤其常見,因為我們的文化傾向「和諧」與「不冒犯」:
不敢對主管說「這樣做不行」,怕被當成挑戰權威。
不想對同事說「那樣會出錯」,怕被視為雞婆。
更不想在會議中提出不同意見,怕「被貼標籤」。
久了之後,整個團隊就像關靜音的群組,所有人都在線上,卻沒人在對話。
有一次,公司推出新系統,阿哲早就發現會造成資料錯亂,但主管堅持要上線。
他原本想提醒,但想到之前有同事因為「說太多」被邊緣化,只能忍住。
結果三天後,整個部門的資料崩壞、加班收拾殘局。主管開會時只問:「為什麼沒人提早說?」
那一刻,阿哲苦笑。
因為大家都知道問題在哪,只是沒人敢講。
他後來形容那段經歷:「職場上最可怕的,不是錯,而是沒人敢指出錯。」
為什麼沉默會變成習慣?
從組織心理學角度來看,沉默之所以蔓延,是因為信任被稀釋、安全感被削弱。
根據「心理安全理論」,當員工覺得講話會被批評、否定或懲罰時,大腦會進入「自我保護模式」。
因此,沉默其實是一種集體倦怠的表現。
不是沒人想改變,而是大家早就不信改變有用。
當這變成日常,創意、效率、甚至熱情都會慢慢流失。
這就是為什麼一間公司會在沒有任何爭執的情況下,一天比一天更冷。
打破沉默,從三件小事開始
要讓「說真話」重新變成安全的事,不是開幾場溝通會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在文化裡慢慢修復:
讓主管先開口說「我也可能會錯」
領導者的脆弱,會讓團隊更有勇氣。研究顯示,當主管願意承認錯誤,員工願意表達意見的比例提升三倍。
把「說出來」當成貢獻的一部分
不只獎勵結果,也要肯定過程中的提醒與建議。
一句「謝謝你願意提」比一百次「誰負責?」更能激發動能。
重新設計會議文化
讓每個人都要說一句話,即使只是回饋或補充。
別讓沉默成為會議的默認結尾。
阿哲後來離開那家公司,他說得很平靜:「我不是厭倦工作,是厭倦那種大家明明看見問題卻選擇不講的氛圍。」
沉默會讓人變得麻木,麻木久了,連熱情都會忘記。
職場的健康,不只看績效,也要看對話的溫度。
當一間公司連「說話」都變成風險,那它其實早就開始生病。
別讓沉默,變成職場裡的習慣。因為一旦習慣了,它就會悄悄奪走每個人的信任、勇氣與歸屬感。



















